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 | 看韩国工业发展,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后『技术降级』

老师节操掉了一地 西北野战军 2021-01-22


【一篇关于韩国工业发展的介绍长文,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后『技术降级』的文章。】


首先有一个结论要说,那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里,中国处于技术降级阶段。

越是强调引进外国技术,越是完蛋。在那个与狼共舞的年代,大量的中国企业死亡。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们要从1951年开始说起。



1951年中国处于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苏联援助态度随着战事发展逐渐坚定。

最终在战争中期火速确定了156个重点项目。这些企业都是具有战略意义,军事意义的。



从教科书上了解历史的人很容易以为有国家的投资和苏联的援助,一个大工厂就平地而起建成运行了。


当时苏联专家是坐在办公室里出方案,送到中央审批,再由一批建设者跑到农村开荒破土。就现在摊开地图查一查,中国有些城市就是随着工厂平地而起。



这不是一个大房子大车间,而是一个完整的工业园区,中国人在苏联人给的规划方案下才知道了什么叫工业园。



一个完整的工业园不止是有工厂厂房,还要有建设上下水(自来水管、污水管,雨水管,道路、输变电站:地下电缆、专用铁路线,邮电局、宿舍,学校,商店等市政设施和生活设施。各位网友读到这里问问身边有多少人是工业区大院长大的?有的话留个言转发一下报个名行吗?我就是一个!


苏联人不会参与直接建设,人家就是做技术指导和监督。而且苏联专家过来也不着急,甚至为『科学建设』坚持要求ABCDEFG一步步来。可作为穿越者的我们都知道,过几年就中苏交恶,后面等着中国人的是苏联专家撤离,1954年开工的156个项目如果耽误五年十年就是烂尾工程。当时中国建设者仿佛提前拿到了剧本,疯狂的追赶进度。以至于中国的建设速度快到苏联提供的核心设备和关键原材料都没办法按时供应。用当时的话来说叫“交叉施工”,为了这个中国建设者没少和苏联专家拍桌子,给莫斯科催促交货的电话也是经常打爆。我真心建议一些中国人翻一翻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绩单,以774厂为例(北京电子管厂,京东方前身),2年4个月,年产1220万支电子管,总占地面基13.46万平方米,安装3685台设备的工厂完成,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子管生产厂!774厂投产于1856年8月,要知道2年后,金门炮战开始。这时候苏联已经考虑出卖中国的利益,已经有与中国发生矛盾的迹象,随着后面的20年里,中苏矛盾不断加深,苏联专家撤走,中国独立求生。我们再回顾历史的时候从来都是静态的观看每一个照片,你们如果把这些照片连在一起播放,那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叫做《生死时速》。如果中国没赶上这趟车,鞠躬道歉也解决不了问题,中国只有被再犁一遍的命运。



156个项目在建成的时候,很多中国老百姓还是不知道这些工厂的意义,我这里总结一下。


首先是教育发展,这些工厂是当时苏联援助的重点工业项目,技术高难,这些工厂建设之日,就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大批人才,以774厂为例,工厂于1953 年建立技工培训科,1955 年成立教育科,组建职丁业余学校,1956 年 9月由 718、728和774厂联办了洒仙桥业余工学院,设立无线电技术、电真空器件、半导体器件、机械等 6个专业。中国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国当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由援助建设而诞生的厂校在中国教育史乃至现在还有留有痕迹。


图:李四光在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举办的进修班上

其次是原材料自主化,156个建设项目开工需要的原材料是苏联提供暂时解决方案,比如774厂按规定是开工初期由苏方提供小型管一个月用料,大型管三个月用料。但到 1956年夏天试生产时,苏方就通知不能如约供货。(客观原因是中国速度太快,这个亚洲第一大的电子管厂的用料也是很庞大的一笔物资,即便是苏联也没办法)。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封锁,就别想了。镍材作为电子管的主要结构材料,约占全部用料的70%。中国当时还没有找到镍矿,而进口1吨镍材要用三四吨对虾或200多吨小麦去换。当时全中国的地质人才就开始在各地组建矿业学校进行培训学习找矿挖矿。像云母片就是被当地的矿业学校与新疆建设兵团努力下解决的。而为了替代镍矿,中国开发了大量的替代复合材料,包括国外进口的核心元件部件的替代品。有些元件甚至是辗转中国三个四个省份若干个工厂共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丰富而强大的供应链。甚至衍生很多副产品,比如774场镍材替代品镀镍铁就被总理看中,总理批示,可以做的再薄一些。于是在总理的启发下中国在当时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居然用镀镍铁做出了剃须刀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当时的剃须刀容易生锈。虽然不锈钢刀片更好,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也算是解决问题了。



最后就是产品自主开发。这个其实并不是中国人自己想,而是被逼出来的。1959 年中苏关系开始紧张后,苏联不再供应中国各地广播电台使用的两种大型发射管,是北京电子管厂的紧急仿制化解了这场可致全国广播电台瘫痪的威胁。可以说中国书本上说的轻松,好像中国只是研究原子弹受到点挫折,实际上国家面临瘫痪,企业面临停产,不亚于2018年中兴危机。但因为当时中国人真的拼命啊,能熬的都熬过去了(放在别的国家可以吹一辈子,但中国是觉得总有断奶的时候,还不好意思承认)而中苏交恶面临中国生存问题,研发比苏联更先进的设备是首要任务,所以当时有很多企业进行了技术攻关,还是要说774厂,1959 年国庆节前夕,中国的1000 千瓦大型广播发射机试制成功,并于1960 年年初试播成功,它是中国第一部自行设计制造、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在发射功率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波广播发射机,当时在世界上也仅有少数国家能做到。这里要提醒但是,发射机的功率越大,其直接传输距离就越远,在当时卫星通信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什么,请大家自己考虑。



看了这些请各位读者自己扪心自问,当年我们国家是不是在进行实实在在的技术建设?


这里也要说句公道话,在建设初期,国家还是比较灵活,没有作过多的干预。但随着计划体制成熟,企业身不由己。比如北京电子管厂774厂,30年没有扩大生产规模,也没有扩大经济规模,一直被国家安排参与各项支援建设,分散了大量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源。导致在晶体管,显像管的探索一再被延误。中国在工业规划方面的思路出了问题(国家也偏离正轨发生动乱),造成了1979年改开的时候,中国156个重点企业的工厂大多数是残破的,设备超期服役,陈旧老化,技术跟不上时代,产能落后。有些类似当年甲午海战的北洋水师,虽然规模庞大但多年来未添一船一炮一弹,完蛋是迟早的事情了。



这里还有个例子就是蚌埠肉联厂的冷库,是苏联援助建设中国的四大冷库之一,这个冷库相当的著名,超期服役用到报废。最后只能以极为低贱的价格卖掉了。可惜,可叹,可悲。


改革开放的时候国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手段,所以……

当时有句话请各位读者揣摩,叫『抓大放小』,很多『小』企业就是这么活生生扔到大街上冻死饿死自生自灭。


而『大』企业的命运并不会好到哪里去,比如4400厂,又叫咸阳彩虹,彩虹集团。这个厂是国家投资建设,发展彩色显像管,在中国风光一时,赚了不少钱。然而我说件事情各位自己揣摩。

 

1985年 11月24 日,电子工业部部长李铁映在“在第四次全国科学与政策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中说:(可以跳过直接看总结)


“现在全国引进了112 条彩电生产线,具备年产1500万台电视机的生产能力,但我们自配套能力只有100万台,只是1/15。今年生产350万台左右,其中250万台是买来的部件组装的:一条生产线近250万-300百美元,仅这一项,我们已经花了两亿多美元。而“七五”期闻,我们能不能解决1000万台影电的生产任务呢?解决不了,因为『没有买技术』…我们现在又要建至少七个彩电晶体管生产线,是引进的,大概要40亿元左右。现在是多头对外,全套买进”。


他还说“我们知道,集成电路不是靠一条生产线就能生产的,而要有版图:一个大一点的集成电路,一般三四个人画一年都搞不出来,画好之后,还要编程序,制成版后才能生产。没有这些工作,只靠机器是做不出来的。集成电路整个生产工序要有物理、机械,化学、冶金,机电等各种各样的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的高技术过程,而我们没有这个技术。另外,测试技术我们也没有。”


李铁映这段话总结为两句人话就是

『咸阳的4400厂(彩虹集团)彩管引进线,当时很闻名,花了很多钱买设备但是一张图纸没有带进来!』

『我们集成电路引进了38 条生产线,花了3亿多元,技术却没有引进,自己不能生产!』


当时这种丢人的事情多了去了,地方为了发财大量引进生产线结果发现还要买零件,买了零件发现工人还要培训,培训完了发现生产维护跟不上又要花钱找外商……

 

你们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啊?想一下印度买俄罗斯航母的过程是不是……嗯?


中国建国的时候迎着炮火前进,在苏联援助下还不敢懈怠,拼死拼活赶进度,争取独立自主还要喊着口号赶超世界争夺第一。


结果改革开放后一个个油头粉面娘娘腔打着“引进西方技术”的口号做烂泥扶不上墙的勾当。


有些中国企业,我不点名说一个国家汽车企业的领导班子整体腐化,借着合资,做了什么事?用他们的话说六个字“坐奥迪住别墅”

 

中国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间将技术发展完全依赖于『引进』,甚至一手毁掉了之前打下的基础,解散了科研机构,大量科研人员流失。



比如中国的秦山核电站,就差点胎死腹中,后来虽然建成,也被反复强调下不为例,没有后续。而且秦山核电站在建设时,中国还邀请日本对秦山核电站进行检查,日本提出要求『中国不得将日本的核技术转为军事用途』,我了个去……此刻我的心头千万草泥马奔腾而过,我们在做原子弹的时候小日本还不知道在哪里混呢!这种奇耻大辱各位能体会吗?如果有感觉还请转发一下吧!谢谢了!


顺便说一下2000年初中国还买了美国的反应堆,最后出了麻烦,是一直暗地里坚持努力的中核帮忙解决了问题才没闹大。有没有中核的?九死一生啊!九死一生啊!


所以我说,中国技术在改开二十年里基本上是负增长,降级的,而且是被动的,这种被动体现在国产化。在面对技术没有淘汰的情况下,国产化没啥问题。但是外面变天了,国产化就要出大麻烦了。

 

在进入2000年后,以液晶为例,显像管被迅速淘汰,从2003年开始,世界显像管巨头纷纷逃离市场。而中国显像管国产化是改开一大成绩,中国彩电95%的价值在本土供应链生成。中国相关产业面对液晶技术淘汰非但没有意识,还在国际厂商抛售CRT业务时高歌猛进。



马云说过四个短语,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真的是神了。在中国彩管行业叫嚣CRT还能大战20年的时候,不过3年,深圳赛格•日立就2007年宣布全面停产,是『八大彩管』中最早宣布死亡的企业,同一年12月,上海永新倒闭,仅仅时隔一个月,安彩集团申请破产,2009年湖南LG•曙光也不存在了,韩国人撤资了跑了。到了2009年,三星把全球业务都集中在深圳赛格三星也走到了尽头,南京华飞2011年破产,咸阳彩虹2012年停产。剩下的死的死卖的卖,无一幸免。如今在中国改开的成绩单上是看不到他们的影子了,要知道之前这些企业可都是优等生全国宣传的典范啊。


国产化把中国企业塑造成了行业里优秀的玩家,但是我们面对的世界顶尖对手是开了修改器的管理员,我们在政治上是五常,但在技术上我们靠边站没人权啊。国产化是有尽头的,中国要走创新独立的道路,像我今天说的韩国,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然,有些企业也从改开中脱颖而出,并且实现了翻盘逆袭,甚至影响了国家决策,我在2019年2月16日讲座就说了京东方和深圳华星光电。他们都是好样的。与狼共舞的年代里也不缺强者,比如海尔和青岛双星(轮胎)。他们也是在改开大潮中生存下来的伟大企业。徐工机械当年差点被卖掉,救下他的是三一,而徐工和三一现在都是中国创新制造的急先锋。


所以中国提出制造2025的时候美国立刻提出反对,我想问问在坐的各位,我们做血汗工厂的时候,人家反对吗?



中国制造2025是把我们曾经丢掉的技术再拾回来,而那些还保存技术火种的企业其实一直都在未曾离开,只是他们饱受冷眼与嘲笑,孤儿血泪,九死一生。


这些孤独的探索者所受到的屈辱是我用文字无法表达的,他们抑郁的情感喷发也不是常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

 

就是眼下,我写的这段文字有多少人能接受,能理解,愿意转发,都是一个谜,

 

但是,我还是愿意写,作为点亮中国未来的一根火柴,我愿意燃烧。

 

因为我是一个教师,我要为孩子们照亮前进的方向。




本文作者@老师节操掉了一地


-  往期文章 -


🔗:观察 | 美国为什么要执意退出《中导条约》?

🔗:观察 | 美国总统们是如何走上“权力扩张”之路的?

🔗:观察 | 上得了天入得了地的美国,为什么基础建设总是“磨磨唧唧”?


-End-

微博@西野_Northwest,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Northwest_Corp@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