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公器?无冕之王?那些年西方媒体造过的假

西北风 西北野战军 2021-01-22


7月12日,美国驻华使领馆推特官方账号(@USA_China_Talk)竟在一则反华推文中用起PS图片。当天,美国驻华使领馆在一则污蔑“中国政府在新疆侵犯人权”的转推中,放出叫嚣中国制造是“奴隶劳工”制造的一张图,并声称美国企业要清理含有中国这类产品的供应链。



不料图片发出以后迅速翻车,不但没有收获预期效果,反而被网友扒出了原图并加以嘲笑。


万事背后皆有逻辑,好人有好人的逻辑,强盗也有强盗的逻辑,每次西方爆出新闻,用他们国家所奉行的逻辑去研究,总是不出其右。就好比这次的P图事件,折射出的事实就是当一个国家被美国确立为敌人之后,它就不惮用最下流的手段去诋毁这个国家。美国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诋毁别国这件事上,美国人展现出少有的言行一致。

那么,自我标榜为“社会公器”和“无冕之王”的西方媒体,是否能做到真正的客观中立呢?答案是否定的。

西方新闻媒体的产生几乎与资本主义萌芽同步,是催生资本主义的重要工具。在西方,是先有国家后有政党。新闻媒体要求所谓“新闻自由”,是资本主义早期作为对旧统治者的权力抗争,而不是针对它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本身。列宁说过,“在全世界,凡是有资本家的地方,所谓出版自由,就是收买报纸、收买作家的自由,就是买通、收买和炮制”舆论“帮助资产阶级的自由。”

而要论起造假的手段,西方媒体可谓是玩的炉火纯青,假新闻这类故意虚构或扭曲事实的消息,披着可信新闻的外衣,操纵公众情绪,以期在社会影响、经济利润、政治声望等方面获益,这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回顾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假新闻我们不难发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西方媒体的手段是一脉相承而又不断进步的,为了抹黑别国,西方媒体的方法是层出不穷且不遗余力的,而且大多数假新闻都是出自那些“百年老店”,也许出于某些商业或政治目的,造假本来就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新闻手法一:改个颜色就能改变气氛


1997年11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埃及卢克索城内的著名旅游景点哈特谢普苏特神庙,有6名恐怖分子拿枪向游客疯狂扫射,当场有60余名外国游客和埃及人被打死,20多人受伤。这些外国大部分游客来自瑞士。当时瑞士的报纸《Blick》,为了营造恐怖气氛,竟然将神庙的水迹改为红色以营造恐怖效果。被人看穿之后,改照片的记者被迫辞职。

新闻手法二:截图改变读者观感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联社摄影师Ursula Dah拍摄了一张堪称”经典“的照片,同一张相片,裁掉左面顶着伊拉克战俘头部的步枪,就变成美军体恤战俘充满人道关怀的感觉了。照片是客观的,但人心是主观的,有选择的呈现真相的局部,目的在牵引舆论的走向。

而在操纵读者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叙利亚战争期间在国际媒体上的声名鹊起的“白头盔”了:

2016年8月,“白头盔”发布了一张奥姆兰的照片。照片上小奥姆兰头发蓬乱、左眼附近全是血迹,衣衫褴褛、赤着双脚。“白头盔”称奥姆兰刚刚被他们从一场由叙利亚政府制造的炸弹袭击中救出。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院称这个孩子是叙利亚战争的“真正面目”。


奥姆兰坐在救护车里、令人心碎的照片登上了许多西方媒体的版面。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报道称:“这张奥姆兰茫然、受伤的照片对人们的触动,就像另一个叙利亚男孩艾兰遇难的回声。”如果不是后来爆出的惊天丑闻,“白头盔”甚至有望冲击诺贝尔和平奖。


“白头盔”为了配合反对派和抹黑叙政府,蓄意制造了许多夺人眼球的照片和视频。“他们甚至利用重伤的婴儿进行宣传,不惜贻误治疗时机,导致婴儿死亡,这与他们所号称的‘救援’‘人权’等口号大相径庭。”甚至有人爆出,同一个女孩在三个地方被“使用”了三次。


一个传播链条由此浮出水面:美英等国出资支持非政府组织运作——非政府组织公布图片、视频等指控叙利亚政府及俄罗斯——西方媒体报道这些素材。在这个完整链条的运转下,非政府组织和媒体联合在广大受众的脑海中制造出一种“事实”,不管事实如何,这种制造出的“事实”往往能够普遍激起受众的同情,并影响政策的走向。

新闻手法三:预设场景


1855年,在一场激烈战斗之后,克里米亚战争通讯员Roger Fenton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拍摄了备受赞誉的《死亡阴影的峡谷》。照片拍下了一条遍布加农炮弹的土路。当时的人们宣称这张照片是英国军队所遭受的猛烈炮击的明证。然而2007年,美国纪录片导演Errol Morris发现了Fenton在相同地点拍摄的另一张照片,在该照片里球状物只出现在路边的沟渠里,路面上并没有。

原来这是摄影师为了获得戏剧性的效果,自己把20多颗炮弹散在了路面上


二战期间反攻菲律宾战役时,麦克阿瑟要求自己是第一个踏上菲律宾土地的美国军人。为此,他不走工兵为他赶修的长堤,特地让气象学家计算出了海水退潮的准确时间,特意穿着高筒马靴,戴着菲律宾元帅帽,身后跟着大批记者,踏过了几十厘米深的海水上了岸,发表了著名的“我回来了”的演讲。

而当时美军已经约有5万人登陆了,这张照片就是单纯为了满足麦克阿瑟的虚荣心而被“设计”出来的摆拍。

新闻造假方法四:使用道具


每场战争中,总有记者去拍下这样的细节,然后配上诸如”他们的主人已经不知去处“这样的文案,通常很容易引起网民愤慨......等下,这些玩具怎么都是全新的?在残垣断壁的战场上,它们是怎么做到一尘不染的?而上面这些图片由网站SlubLog发现,在2006年以色列及黎巴嫩战争中,有3张玩具照是由同一名摄影师拍摄的。


这是18的一组“黄背心”运动照片中的一张,照片的配文是凯旋门前的熊熊大火。这张照片得到了世界各地网友的转发与关注,但很快事情出现了反转,一组名为“你看到的和真实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直指“法国记者摆拍骚乱照片”。


新闻手法五:使用PS

德国明镜杂志曾经出版一期专栏,标题就是“黄色间谍”。整篇报道充满了对中国的敌意,而且把所有的中国在德留学生都称为“间谍”,说什么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偷技术,在工厂实习也偷技术,然后卖给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就仿造……而该周刊的封面,就使用了一张歧视色彩严重的照片。

在以色列空军对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进行轰炸后,路透社刊登了其合同摄影师-哈吉的一张照片,照片中贝鲁特郊区遭到轰炸,密集的建筑上空冒出浓厚的黑烟,但一位博主发现,哈吉是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复制」功能将一股浓烟复制成了两股,希望令外界更同情黎巴嫩。哈吉还把黑烟中的建筑物也复制了一番,路透社随后解除了与哈吉的合同。


有研究指出,图形的信息量承载能力是文字的 9 倍,这似乎能够解释为什么西方记者一次次P图造谣被打脸却又一次次乐此不疲的做,因为图案在人脑中的暂留效应,导致看一眼图就会对图中的内容记忆深刻,这也是媒体给大众洗脑的手法之一。

新闻手法六:“驰名双标”

2019年10月23日,英国警方称在伦敦东部埃塞克斯郡一个工业园的一辆货柜车内,发现39具尸体,死者身份正在核实中。但是,英国媒体的报道却称,案中的39名死者初步确认为中国公民。该消息也迅速抢占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头条位置,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遇难者国籍没有定论、遇难原因尚未确定,CNN记者就公然发问我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中国公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以极端方式离开中国?”BBC则刻意议论中国贫困人口偷渡问题,甚至有媒体早早断定,这是一个由中国福建籍人士组成的偷渡犯罪团伙策划的人口贩卖行为。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直指CNN发问“不合时宜”,并反问:“你希望得到什么答案?”


最终,经英国警方多方核实,39名遇难者均为越南籍。讽刺的是,调查结果发布后,该事件报道在各大西方媒体再也上不了头条。

如果说此前西方媒体还多集中在究其一点不及其余,采用的手法还多是渲染、夸张等。那么最近这些年,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某些偏执者慌了神。为了佐证自己的谬论,没有新闻“制造新闻”也要出,没有关联“强行关联”也要上,哪怕子虚乌有亦在所不惜。

诸如此类的“新闻”不胜枚举。声称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不如战乱中的利比亚人,中国搞垃圾分类是“环保独裁”,香港街头暴乱被美化成“风景线”……

虽然表面上鼓吹“新闻自由”,但美国政府更特别清楚新闻媒体的阶级性,不仅会打着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号对新闻实行严格审查,而且一旦发现媒体或记者不听话就会进行制裁。

“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曾呼吁用“有益的压制”来对待“虚假的诽谤性文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更通过立法来限制媒体的言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异己和暴乱法》《间谍活动法》《斯密斯法》等。这些措施凸显出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体的鲜明阶级性,“新闻自由”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

西方媒体虽然没有“国有”媒体的概念,但是西方媒体身后却是有资本撑腰的。特别是主流媒体,恰恰是因为有庞大而集中的资本源源不断的支撑才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资本通过媒体在社会获得影响力,还通过其代理人在政府获得影响力。这就形成了政治(军事),资本,文化(舆论)的完全整合。

我们必须明白,当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新闻媒体并没有所谓真正的独立性,在现实社会中,它是只代表资本主义社会中部分人的利益,而从根本上说,它不会代表全体人民,更不会代表弱势群体,只会成为所谓“主流社会”的工具。当新闻造假成为一门国家授意下生意,我们还怎么指望这些媒体发出”公正“”客观“的声音呢?



本文作者@西北风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真美国 , 关于P4实验室,美国隐瞒了什么?
  别给安顺的凶手洗白
  阿共仔你别过来,你再往前一步我就死给你看!


-End-

微博@-西北野战军-,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Northwest_Corp@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