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在抗战时期的根据地生产一枚子弹?

西野团队 西北野战军 2021-01-22


最近影片八佰上映引起许多热议,这样一部具有争议的影片之所以获得许多人的期待,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不是八佰内容好,而是因为我们拍过太多烂到不能再烂的神剧,这些神剧磨灭了我们对这个题材的希望和信心,因此我们才会对八佰有期望。也正是神剧存在改变了我们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使我们无法了解到真正的事实。


与我们在神剧中看到的相比,真正的情况是,抗战开始时八路军3个师和其他地方武装的装备均是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枪支,每个战士手中平均只有30多发子弹,许多战士甚至是手握大刀和长矛冲向敌人。子弹是战争的必需消耗品,尤其在中国战场上,由于我国缺乏重武器,杀伤日寇主要凭借的是步机枪还有手榴弹。子弹在很多时候成为了战斗胜负的关键,根据地一没机器二没材料。那么问题来了,想在被重重围困的根据地生产一枚子弹,究竟有多困难?



  1

  有了兵工厂才能造子弹


八路军的游击队之歌中有着这样一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但事实情况是我们不仅没有枪没有炮,连最基本的子弹我们也没有,所有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都是缴获敌人的弹药。但随着日军逐渐了解八路军都是靠缴获补充弹药的,华北的日军规定,士兵每次出动不能携带过多药。到1939年以后,日军步兵出动随身携带的弹药一般不会超过40发,骑兵不会携带超过60发子弹。

 

日军子弹携行装具


狡猾的日军不但控制本国士兵携带的弹药量,甚至还对伪军的弹药储备进行规定和监督。这就造成了八路军通过缴获补充弹药损耗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前线弹药补给情况堪忧。1938年10月 的中共中央六届六次会议上,毛主席在讲到“全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时,专门将游击战争的军火问题提了出来。要求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已解决弹药问题。在抗战初期,边区只能通过缴获来获取武器,有的也只是一些修械所罢了。但是到抗战后期我们建立了130个兵工厂,为前线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为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军6.5mm子弹



让鬼子闻风丧胆的红圆头


但从1939年开始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了,这一年在华北日军中突然开始流传八路军获得了一种可怕的新式子弹。这种子弹有三个特点,首先它的弹头呈诡异的红色,仿佛是一种特别的标记。其次这种子弹在天空飞行时会产生恐怖的呼啸声,与一般子弹的声音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这种子弹在打中后人体后,不但在体表会出现巨大的创口而且子弹在人体内也会发生碎裂。基层的日本兵则根据弹头的颜色,在日记中将这种子弹称为“要命的红圆头”,用来和标准的日制6.5毫米三八式尖头步枪弹相区别。当时,每当听到八路军的子弹呼啸着飞来,日军士兵就会纷纷趴在地上,生怕被“红圆头”打中。有意思的是,到1942年之后,日军发现,虽然八路军仍在使用“红圆头”,但基本不会产生可怕的弹头碎裂效果。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八路军步枪的射程和精度大幅度提高。

 

八路军自产的“红圆头”


3

 牛拉磨盘造出来的弹头


之所以八路军的子弹头会呈现红色,是因为八路军的兵工厂使用红色的铜元作为弹头的主要原料。子弹头的内部结构为坚硬的铅芯,外面必须包裹上柔软的铜皮。但是各根据地在1942年以前,没有能力冶炼纯铜,所以只能选择容易获取的普通铜元作为主要材料。在搞到铜元后,经过工人的多次敲打制成外壳,再向里灌入铅液,最后封口制成弹头。制造子弹头需要冲模,但是,当时八路军没有高碳钢和模具钢,他们就在敌人的钢轨上打主意,用热墩的办法将同浦路和正太路的小钢轨由细墩粗,墩粗后,顶轨用来做模具、中筋,底座用来制冲子。后来,又把底座切成方料,放在模内热压成模具料。
 

 

由于铜元比纯铜坚硬,人力驱动的螺旋冲压机加工费力,根据地的兵工厂便用畜力来为螺旋冲压机提供动力,因此在根据地的兵工厂中没有轰鸣的机器,但拉着转盘的牛和驴却比较多见。可能是因为畜力的不可控造成铜制外壳容易出现裂缝,在子弹高速飞行中空气灌入会产生呼啸声、打中人体也会碎裂。因此便会出现上文中日军提到的恐怖的声音和达姆弹效果。

 

 

炮弹里来的发射药


发射药是子弹飞行的动力,最开始根据地兵工厂以黑火药作为发射药,但是黑火药发射后会产生浓烟不但影响瞄准还会暴露射手位置,一仗下来我们的战士都被熏的和非洲人一样。因此黑火药不能作为发射药使用。为了找到替代品根据地兵工厂想了很多办法,首先是拆卸缴获日军炮弹的发射药因此在八路军的弹药厂中,经常能看到技术人员在远离厂房和工人的角落,默默地用简陋的工具拆解日军的药筒。之所以会选择偏僻的角落,是因为这项工作带有巨大的危险性,之所以默不作声,是担心有其他同志看到后,要抢着和自己分担这份充满风险的工作。

 



日军药筒中装填的是爆炸威力大的无烟火药条。为了将火药条剪碎,获得可以装入小小弹壳中的火药块。子弹厂最初请胆大心细的女工用剪刀将无烟火药条绞碎。但由于火药条的韧度较高,女工们的手很快都被磨破了,生产效率却很低。虽然在加工过程中有诸多问题,但是这难不倒我们的技术人员担任弹药厂工程师的张奎元先生,曾经在中药铺工作过,他专门到中药铺借来药捻子,将无烟火药条压碎,暂时满足了裝填的需要。

 

 步枪弹的无烟发射药


另一位抗战前在清华大学机械专业学习的胡大佛先生决定用机器代替女工们来处理火药条。受到火药条形状的启发,胡大佛先生想到了老乡家里用来压面条的木质压面机,于是在压面机的木滚子上增加了刀片,成功的将无烟火药条压成了规定尺寸的小块。昔日的面条机不但可以为我们做出面条,在经过改装后还能成为制造子弹的有力设备。由于八路军缴获的日军发射药筒有限,绝大多数必须供应炮兵。因此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军工部决定自行制造无烟火药。


 

 

4

陶缸成了发生皿


1940年在河北省唐县的大岸沟村。八路军的技术人员,用骡马驮带着十几口大号水缸进入了村子,用这些水缸搭起了几座陶塔。再后来,大岸沟村上空开始出现一种黄色的烟雾,在这种烟雾的笼罩下,树叶发黄,人的皮肤会开裂。这些水缸搭起的陶塔是用来制造硝酸和硫酸的,笼罩在村子上空的,其实就是酸挥发后形成的酸雾。1941年1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的韦彬、黄锡川和张方成功地在大岸沟研制出全部使用根据地自制原料生产的无烟火药。这项技术很快被推广到八路军总部所在的太行根据地和其他根据地,3八路军的弹药生产逐渐提速。

 

硝酸生产厂房


 5

一个弹壳也不能丢


弹壳是采用黄铜制成的,在1942年之前根据地兵工厂无法获得纯铜和锌加之生产设备缺乏便自然无法生产弹壳,因此在1943年之前八路军生产的子弹多为复装子弹,即收集射击过的弹壳,重新安装弹头和底火填入发射药使之再次成为一个子弹。这也是八路军十分重视收集弹壳的原因。在战斗结束后必须要将子弹壳小心翼翼的收集起来,在1941年1月朱德和彭德怀给各部队的电报中明确表示总部现在已无子弹”,“以后凡领子弹者必须带弹壳来,一发换一发,否则不发”。


复装子弹,需要新的弹头、发射药和底火三部分,而当时八路军什么材料设备都没有,因此,生产制造复装子弹不亚于制造新的子弹。弹壳是从战场上回收的, 其规格型号、破损程度千奇百怪,因此,要把旧弹壳复原,要经过 20 多道工序,其难度和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比如挖子弹壳取底火帽,在没有专用设备专用工具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用尖锥凿子挖,掌握不好就把底火台凿坏,新底火不易压进去。子弹厂的同志们一方面努力掌握用尖锥凿子挖的技能,一方面发明创造了水挤压法挖旧底火帽的设备和方法,把旧弹壳插进多孔木模内, 再给子弹壳内注满水,用小于子弹壳直径的铳子猛铳, 利用水的压力把旧底火帽挤出来,这种设备和方法最适合取封口圈特别深的旧子弹壳底火帽。就是这样一个个旧弹壳重新成为了新子弹。


 弹壳引伸冲床


6

自制弹壳


1941年日军在了解八路军的子弹制造情况后也开始了对弹壳的收集,使得根据地子弹制造更为困难。为了自行解决弹壳的问题,1941年八路军开始收购方孔铜钱,因为制造弹壳需要铜和锌合成黄铜,方孔铜钱中含有锌,锌的熔点低只要对铜钱进行加热,锌就会升华为蒸汽在冷凝管中凝结出来。 

1942年上半年,晋察冀军区冶炼厂的工程师傅江和孙艳青与工业硏究室副主任张方一起开始研究蒸锌的工艺流程。在进行蒸锌试验时,张方和傅江估计过程很漫长,便让除负责制造反应器的玻璃厂厂长王裕以外的技术员和工人都回去休息。后来他们才从孙艳青处了解到,锌蒸汽受热极易爆炸,把当时在场的三人惊出一身冷汗。1942年8月,蒸锌成功后,弹药厂请胡大佛亲自设计了一系列制造弹壳的机器,很快采用根据地自行冶炼的黄铜制造了第一批子弹壳。直到这时八路军才算可以真正的自产子弹。


弹头、弹壳卧冲机


友军的子弹到哪里去了


从产量上来说,八路军各个兵工厂生产的子弹从未满足过部队的需求。各个产生产的无烟火药、弹壳、弹头,几乎立刻应用到子弹的制造中去。在生产过程中技术部门曾一度担心无烟火药的受潮问题,但是因为需求量过大火药几乎不用储存都会立刻用到子弹生产上,因此防潮问题也不用考虑了。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中的记载,1942年八路军各个兵工厂共生产了212.63万发子弹,而这一年八路军的人数为34万人(未包括民兵和地方部队)平均下来每人仅仅能分到6发。

 

 

 

而我们的友军呢?反观国民政府,在抗战之前国民政府和地方军阀就拥有多个专业化的兵工厂,在1937到1945这8年中生产了子弹约11亿发。1937到1941年外购的子弹数量为5.7亿发,太平洋战争开始到1945年8月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子弹约7亿发。从具体资料中看,1941年兵工署第25兵工厂生产子弹三千三百多万发,重庆铜元局的第20兵工厂生产子弹五千四百万发。同时由于军阀连年混战所以每个军阀手里都有一定的存货,并且国府兵工厂的子弹肯定是优先供给中央军,委员长也肯定不会考虑杂牌军的弹药供给,因此虽然算不上充裕,但是国军正规军的子弹绝对算的上够用。这里是用数据对比,考虑到果粉看见一定会列举正面战场子弹不够用的情况,这个笔者承认,一场大仗下来子弹消耗巨大,但是相比八路军一次作战仅仅能领到可怜的几十发甚至几发,国军的子弹已经很充足了,然而这些弹药真的做到物尽其用了吗?

 

重庆下属兵工厂生产情况

 

我们再来看一下日军的数据:[弾薬类生产数量]小铳弾(7.9mm以下)
1941年-昭和16年495,180千発(4亿9518万发)
1942年-昭和17年449,360千発(4亿4936万发)
1943年-昭和18年408,770千発(4亿877万发)
1944年-昭和19年386,720千発(3亿8672万发)
1945年-昭和20年59,080千発(5908万发)
(出处:『戦史丛书陆军军需动员〈2〉』)

1941年到1945年日军共生产了18亿7千万左右的子弹,从数据可以看出日军在1944后的弹药产量在大幅下降,这是因为经过连年的战争加之本土受到攻击,日军的弹药产量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1944年后国府的子弹产量和保有量也开始逐渐超过日军。

 

使用ZB26的日军机枪手

 

日军在后两年的一连串失败,造成了军事生产趋于崩溃,不少日军仅能领到20发子弹。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经过在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之后,日军的装备情况竟然有了很大改观,因为制式弹药的不足被缴获的国军机枪竟成为了日军部分部队的主要装备,日军部分部队竟可以用缴获的弹药继续支持作战。然而国民党到底给八路军提供了多少弹药呢?1937年9月19日,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张闻天并转叶剑英等:“南京原发子弹50万发,后加20万发,阎锡山发50万发,黄绍竑发30万发,共150万发。一二〇师带不完,准备留一二九师来补充。1939年1月28日,朱德、彭德怀致电蒋介石请求拨发六五子弹三百万发,蒋批示:“交军政部核发并复”。1938年4月卫立煌访问延安时受到毛的亲切接见。以后卫立煌向八路军批发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牛肉罐头180箱,以及八路军3个师的夏衣、大批医药用品和电话通讯器材。再如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前后,阎锡山、傅作义将一时难以后运的大量军需弹药也送给了八路军。这些子弹仅仅是国府兵工厂年产量的5分之一不到,在129师发动七亘村伏击战时国民党二战区提供的子弹竟不够129师一人分一颗。但也国府提供子弹总数也却快赶上了在8年中八路军个兵工厂产量的总和(约为779万发)。皖南事变过后,别说是子弹和军需用品,要是哪个国民党将领敢给共产党提供物资,那纯粹是不想在委员长手底下继续混了。

 

毛瑟圆头、尖头步枪弹


从无到有造子弹


在八路军正规部队中便有“三不打”即没有把握不打、远了不打、瞄不准不打和“三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5发子弹要缴获一条枪”等规定,直至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各部的子弹供给情况仍然不乐观。但是蒋委员长心里清楚的很,日本人终究是过客,所以抗日在他那里只要获得国际认可写写日记就可以了。因此,宁可让弹药物资给日本缴获,却不给在深入敌后困难作战的友军一颗的做法也不难理解了。

 

山西彭庄兵工厂生产车间

 

通过对八路军的军工部门制造子弹这一艰辛道路的了解,不难使大家认识到那些经过许多人的努力最终送到战士们手中的子弹是多么的珍贵。笔者作为一个机械系的学生,自己的两下子用现代化的机器也不一定搞出来,更别说那个时代的军工人在山沟沟里用铜钱做原料、用拉着磨盘的牛马进行冲压、用土缸制造硫酸。但就是这样他们也依旧有着高昂的斗志,为打败侵略者、建立新中国不懈的努力着。但如今电视却充斥着“包子雷”这种奇葩东西,这些神剧是对我们军工人最大的不敬和侮辱。把这些白痴一般的编剧嘴里塞满包子倒插到硫酸桶里也不为过。今天的我们应该了解和记住这些故事,明白我们是通过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获得胜利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才能知道该被铭记的是那些为反抗侵略而做出不懈努力的人们。
(文章内容参考自《兵器》杂志2015年第九期“红色兵工传奇”)




本文作者@Horizon、梅东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某些人在为“美龄宫”伤春悲秋前,请先感谢伟大的劳动人民
 Aim at me!我们何曾畏惧!
 火星张总你想跪可以,东西给我留下


-End-

微博@-西北野战军-,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Northwest_Corp@qq.co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