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5”,志愿军装甲兵的单车五杀传奇(上)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了夏季反击战役。同年7月,在石岘洞北山某高地上,敌人的3辆M46坦克给志愿军形成了严重威胁。这是美军插入志愿军阵地的一颗钉子,经过他们煞费苦心的经营,高地上还同步构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图:为配合停战谈判,1953年5月13日志愿军发起夏季反击战役,向敌20个连排支撑点发起第一次进攻,共毙伤俘敌4000余人。图为志愿军坦克二师的T-34/85中型坦克配合步兵,以步坦结合的战术向敌军阵地发起冲击。


志愿军坦克第2师4团2连二排215号坦克和其他2辆坦克受领了“拔钉子”、支援步兵攻下敌方高地的任务。当时,215号坦克和其他2辆坦克都是由苏联生产的T-34/85中型坦克。


T-34/85坦克对阵M46坦克,仅从装备参数上判断,这几乎是一场无法获胜的对决。


M46“巴顿”坦克是二战后美军第一代坦克,是M26“潘兴”坦克的改进版。而M26坦克是二战期间美国研发的重型坦克,本准备用于对付德国“虎”式坦克,但它参战后刚过了几个月,德军就宣告投降,尚未来得及发挥作用。1948年7月,安装了新发动机、新变速箱和新型火炮的M26正式改称M46“巴顿”中型坦克。改装后,M46正面装甲厚度超过100毫米,呈倾斜式布置,后部装甲最大厚度为51毫米,侧面装甲最大厚度为76毫米。所配火炮为90毫米M3A1坦克炮,射程远、精度高。而T-34/85坦克是苏联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装备的中型坦克。中国成立装甲兵部队后,从苏联购买了10个坦克团的这种装备。它也因此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部队的主要装备。T-34坦克的正面倾斜装甲厚度只有60毫米,侧面装甲厚度45毫米,而主炮是85毫米的坦克炮。如果正面相遇,在正常交战距离,T-34很难击穿M46车首装甲,而M46则可以从正面击毁T-34。身为T-34坦克的215号就在这样的数据背景下,驶向了与M46对决的战场。


图:朝鲜战场上的M46“巴顿”中型坦克,注意其M3A1型90毫米加农炮,带有引射排烟装置,这是从外观上区别其与M26“潘兴”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无论是M26还是M46,其装备的M3/M3A1坦克炮均可以轻松击穿T-34/85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


1953年7月6日,在夏季进攻战役中,志愿军坦克第2师4团2连的215号坦克随所在连加强志愿军23军步兵199团主攻美军第7师第17团固守的石岘洞北山。


为了达成战斗的突然性,215号坦克提前一天隐蔽地开赴前沿阵地,他们的任务是消灭346.6高地上的美军3辆坦克,支援步兵夺取石岘洞北山。此时,正值雨季。许多巨大的弹坑都被积水掩盖。


乘着夜幕的保护,215号坦克冒雨开进前沿阵地。前沿阵地离敌人不超过三千公尺,又是美军炮兵的炮火封锁区。而通往前沿阵地的道路,刚好能走下一辆坦克。但即便如此,这也是工兵战友们爬在炮火下整整忙碌了二十多个夜晚,用泥土、木料和石块修成的。尽管刚刚修好没多久,但在美军炮兵的排炮轰炸和连绵的大雨冲刷下,路面已经凹凸不平且汪着泥水。沉重的坦克轧在上边,泥土翻起两条沟,木头的两头往上翘,石块朝两边躲闪。坦克由于行驶在崎岖的路面上,颠簸的非常厉害。


图:在前期进攻石砚洞北山的战斗中,被志愿军反坦克小组击毁的美军装甲车辆。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后,为打、炸“联合国军”坦克,各部队重视构筑反坦克阵地,在山脚挖坑道,沿公路和谷川地构筑火器掩体、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埋设反坦克地雷、设置防坦克障碍物等。


排长兼车长杨阿如的身子,随着坦克不由自主地左右晃动。他心里十分忐忑不安。工兵同志们修这条路的时候,他作为坦克部队的干部曾参加指导,深知路基不大稳固。但是要消灭346.6高地上的美军坦克,射击阵地就必须前伸到将军洞。那里射界开阔,距射击目标近,并有天然的隐蔽物。而要到将军洞,就必须通过这片难以行走的沼泽地带;然而,这里遍地是没脚的烂泥。他侧耳听听外边,雨还是不慌不忙的下。哗哗的雨声中,夹杂着火线上传来的激烈的枪炮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


“快到有大炸弹坑的地方了。那儿有个勺子湾,多加小心。”杨阿如提醒驾驶员。


“是!”陈文奎加大了油门,轻轻地向前送了送操纵杆,万分谨慎地驾驶着。这时候,敌人的炮火又向沼泽地带轰来。四周的雨帐中,闪起团团火花,细密的雨水包裹着炮弹溅起来的泥水围着坦克飞迸。坦克手们听着就像外边谁在敲铁桶子。


“排长,摸不准勺子湾的路。”由于能见度较低,加之雨水较大,驾驶员陈文奎只能向杨阿如求助。思索片刻后,杨阿如决定冒着炮击的风险下车,引导驾驶员操纵坦克前进。


由于坦克的车头在勺子湾的拐角上突出的太靠前,路又窄,自然不好扭过去。他靠近驾驶窗,对陈文奎大声说:“向后退一点……好!朝左拐30度!慢点!好,好!看准我的夜光镜,低速前进!”


但由于雨水太大,夜光镜微弱的淡绿色磷光很快就淹没在漆黑的夜色中。驾驶员陈文奎焦急的喊道:“在哪儿?望不见呀!”“在这里!”杨阿如擦擦淋在镜面上的雨水,用左手平遮住夜光镜的上沿。“看见了没有?”


“看见了!”陈文奎悠长地吸了口气。小亮光向左边摆动,他就拉动左边的操纵杆,小亮光向右边摆动,他就向右拐弯。就这样,坦克仿佛是学走路的孩子在“S”形的路上爬行。坦克手们并不嫌它走得慢。大家都知道,在路况不明的情况下,想让坦克高速行驶尽快到达作战位置是不现实的。现在大家只是担心排长:外面敌人炮火封锁的很紧,很危险啊!


“排长,摸准路了,你进车吧。”陈文奎说。


“再走一段,拐过那个小弯……”杨阿如话没说完,不远的地方闪起一团强烈的闪光,紧接着是一声巨响。杨阿如感觉有人在他背后锤了一拳,跌在车前。他咬着牙,艰难地爬起来,引坦克拐过小弯,才进车子;打开室内工作灯一看,他背上有老大块泥巴。


图:68军战士在文登里公路上使用51式90mm火箭筒击毁联合国军坦克。其使用的135型90毫米反坦克火箭破甲弹和241型90毫米尾翼式反坦克火箭弹均可以在150米的有效射程里击毁“联合国军”装备的大部分坦克装甲车辆。

 

在漆黑的雨夜里,坦克吼叫着继续爬动,一点点接近射击阵地。杨阿如心里渐渐平静下来。他俯身问炮长:“美军的那三辆坦克有动静没有?”


“方才,我隐隐绰绰看见三串红色的火球,落在石砚洞北山上。可能是美军反击咱们的攻击部队哩。”炮长徐志强坚定的说:“明天晚上,一定要让那三个家伙变成废铁!”“只要车子开上阵地,我完全有把握消灭他们!”


杨阿如刚开口想鼓励他几句,却因车子猛烈的颠簸,弄得险些跌下皮座垫。他惊讶的问:“陈文奎,怎么回事?”


话音刚落,就听见驾驶员陈文奎的回话:“不好,右边有个大弹坑!”


“向左扭动,冲……冲上去!”杨阿如预感到坦克遇到了险境,浑身冒出虚汗。


陈文奎把左边的操纵杆向后拉拉,加大油门;坦克吼了几声,向上一挺,半斜起了身子。紧接着,又猛地向下一墩,颤抖了几下,再也不动了。向前开,开不走;向后倒,倒不回。坦克手们纷纷跳出坦克,杨阿如用包着一层白布的手电筒照照履带,怔住了。他老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坦克陷在两个并膀的大炮弹坑里,坦克底盘贴了地皮,履带因为悬空而在地面打滑。


杨阿如围着坦克看了一遭。坦克旁有许多土包。左边傍着小山坡,右边是一片浅水塘。水塘边有一颗被炸没了脑袋的栗子树,根据这些情况,他立刻便认出此地距离射击阵地只不过一百多公尺。“真是不争气啊,眼看快到了,偏偏陷了车。”他想,“坦克行走都困难,牵引车更难开进来。道路经过坦克压,好多地方都坏了,其他坦克也援助不上来。这怎么办呢?”

 

图:夜间行车一直是二战坦克在缺乏夜视装备的情况下的一个难题,50年代末,苏联对仍在服役的T-34/85进行了一次现代化改造,改进型一般被称为T-34/85 1960年型。为改善夜间行驶条件,安装了一部FG-100红外装置(头灯被移至车体右侧)。电台更换为10RT-26E。发动机舱安装了两部VTI-3空气滤清器,发动机加温装置(便于冬季启动发动机),更大功率的发电机。图为215号T-34/85中型坦克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抓紧时间抢救。”杨阿如竖起浓眉,激昂的说。


雨下的小了些。他把大家组织了一下,分了工。先在傍山坡的地方挖了几个防炮洞。然后垫木头、挖泥。泥又稀又粘,粘在圆锹上甩不掉;大家索性把圆锹放在一边,用双手捧泥抛出来。


到了后半夜,抢救仍然不见成效。杨阿如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坦克的位置很不妙,四周平坦,没有隐蔽物。离346.6高地的主峯,约两千四百多公尺。白天敌人完全看得清清楚楚。如果被敌人发觉了,不用说任务完不成,坦克都难保住。他急忙跳进坦克,按好无线电通话器,和指挥所联络:


“北京,北京!我是天津,我是天津!……在五号地带,我们入洞(即陷车)了!我们入洞了!”喊完最后这句话的时候,两颊热烘烘的发烧。


耳机里传来了首长的话声:“天津,天津,我是北京!请你回答我:能不能勾三(即射击)?能不能勾三?”


“能够勾三!能够勾三!”杨阿如的声音变得舒畅了些。


“天津,天津!马上穿衣服,等候命令!”


“是,是!马上穿衣服!”


杨阿如一跃身跳出坦克。他招呼坦克手们:“马上伪装车子!”


大家立刻分散开去。有的铲来青草皮,贴在钢板上、炮塔上、防火盖上;有的抓起大把大把的黄泥,抹在炮管上。许仕德在一个悬崖的洼部找来一些树枝、藤条,插在车上,并且用绳子捆牢,怕被美军炮兵的排炮掀掉。为了把坦克伪装成一个自然状态的土包,徐志强将炮管摇向车后,使它像一根靠在“土包”上的木头。抢救时挖出的新黄泥,坦克压过的印子,都用铁锹弄平,再栽上草棵,掩盖掉所有的痕迹。


天将破晓,杨阿如叫坦克手们进车子休息。车外,石岘洞北山响着激烈的枪炮声,空中和地上响着腻人的雨声……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日天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菅义伟今天致电拜登,有些话中国人听着很不舒服!


美国人要“往北逃”,认真的?


发国难财、割韭菜的“美国疫苗”



-End-

微博@-西北野战军-,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Northwest_Corp@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