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5年前,数千名师生高唱《歌唱祖国》奔赴大西北

一张粉色的乘车凭证、一声西迁的嘹亮号角、一代无悔的热血青春。
在时光中回望,风华正茂的交大人,用浸透岁月的汗水与热忱,锻铸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神。


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一张粉红色的乘车证映入眼帘。车证上,除了车次信息,还印着高楼、书本、笔墨、鲜花及一辆疾驰列车的图案。站在车证前端详,仿佛能听到当年交大师生乘车西行的铿锵之音。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十个大字,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召唤,更是交大人扎根西部的不凡使命。一张车证,看似普通,却拉开了“交大西迁”的帷幕,成为“西迁精神”的绝佳注脚。


西迁专列乘车证


1955年,出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西安。面对艰巨任务,交大人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古都西安,开启了“西迁”的壮阔征程。


1955年5月,彭康校长与教授们在西安踏勘交大新校址


1955年5月,彭康校长与教授们启程来到西安,考察学校选址。经过反复勘察,确定校址设在唐兴庆宫遗址南端。10月26日,新校园开工建设,不到一年时间,主体校舍建设完成,只待师生到来。

1956年8月10日,数千名交大师生齐聚徐家汇火车站,准备踏上西行的列车。为方便师生搬迁,上海市政府特设一趟列车直达西安——“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还为每位交大师生特制一张乘车证。

登上闷热的列车,大家颠簸近40个小时。一路西行,路越走越荒凉,师生斗志却愈发激昂。伴随嘹亮的《歌唱祖国》,一颗颗火热的心,渴望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随校西迁的校牌、沙发、樟木箱、收音机等物品


除了师生员工及家属,大批教学实验设备仪器、图书资料,都要一同搬迁。缺乏器械辅助,教职工们就手拉肩扛,麻绳一捆,箱子一装,“打起背包就出发”。

在西安接运物资的老师,一接到车站通知,便匆忙骑车赶去。那时的古城,“电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灵”,老师常因坑洼路面摔倒,浑身是泥。为方便接运,后勤老师直接“住”在火车站。任务紧张时,三天三夜未合眼。

上海、西安齐心协力,上千吨物资及时运抵古城,“物资未损一件,筷子未落一根”。


交大西迁博物馆展出西迁专列乘车证实物


这张小小的乘车证,所承载的,是那一代交大人的奉献与青春。当年,虽不清楚前方的困苦,但他们毅然踏上列车,丝毫未曾犹疑。因为他们深知党中央的良苦用心,更对脚下热土爱得深沉。

交大人,无论何时,始终把党和国家的需要当作自己前行的航标,用笃实的行动,践行“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优良传统。

在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迁校工作顺利展开。1956年9月10日,6000多名师生汇聚新校园,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开学典礼。迁校任务艰巨,却未“晚开一天学、少开一节课、迟开一门实验”,写就了“交大奇迹”。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考察期间,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他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曾经,这张乘车证,开启了交大人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奋斗征程。如今,它继续砥砺师生奋勇前行,建功立业新时代。


本文来源@党史学习教育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今天,送别吴孟超院士!


今日最佳丨真~弯道超车~


揭秘美国对华战略彻底失败的真相


-End-

微博@-西北野战军-,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Northwest_Corp@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