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刊习作 | 除了真相,还有什么我们不能“一笑而过”?
11月30日上午,一篇“卖文救女”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爱心洪流汹涌之下,人们纷纷转发,阅读量很快就到10万+,数十万爱心人士献出爱心。然而,事件却又在数个小时之内屡屡反转,爱心的小船说翻就翻。一天的沉淀过后,曝光越来越多,事情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人民日报等媒体相继发声,这一次,我们真的很难“一笑而过”。
“同情是一种高贵而温柔的情感”,罗尔事件反转的一地鸡毛过后,最受打击的莫过于众人的同情心和善意。同情帮助他人本不是一种必须义务,然而出于纯粹的善意,我们去做了,与此同时自己也收获一种满足和自豪感。一旦我们发现我们的善意被欺骗,正如发现乞讨完的乞丐却开着凯迪拉克离开一般,这种怦然爆发的愤怒,会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愤怒带来悔恨,悔恨带来不信任,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善意的消减,同情心的泯灭,我们像受伤的刺猬一般又变回那个自私的自己。
一个社会的善总是定量的,既然善意可以通过一次募捐蔓延成海,那么不信任也必然可以因为一次欺骗而泛滥成灾。而泛滥成灾的不信任、“不敢同情”所淹没的,一定是那些真正需要被关心,被同情的人,他们终将无枝可栖。
世事暄暄,网络攘攘,身处之中的我们更要保持理性。在网络传播疯狂汹涌如潮的语境下,理性是我们最后的防线,在这次事件中,我们看到,理性的声音被善意的洪流淹没“为什么没有病历诊断?”“医保的情况是如何?”“小铜人公司是何方神圣?”这些质疑,往往被“你还有没有人性?”“有些人就是喜欢做反派”而噎的无地自容。
的确,面对罗一笑天使般的睫毛,纯真的笑脸的人们很难在理智和感性的钢丝绳上保持平衡,但理性无论何时都需一息尚存。正如电影《十二怒汉》,即使有十一个人都觉得“guilt”,只要有一丝怀疑,都应该追究到底,总要有人说“not guilt”,纵使千夫所指,纵使被舆论的口水淹死,因为“我不支持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最后,我们要叩问政府。“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在生病时第一反应是网络博同情与筹款而不是走向正规医保程序和自费时,我们总要警惕,哪里不对劲了?”遭受苦难的人群总是会有,而慈善力量终究有限,事情的结果最终,最重要的还是政府。完善的医保体系,通畅的受援通道,合理的资助标准,一切都需完善,政府应该担起最重的那个担子,才能让罗一笑事件不再发生。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
梦想有一天,所有罹患重症的孩子都能被悉心救治,重获笑颜;
梦想有一天,所有的父母都不必伤心无措,空自垂泪;
梦想有一天,政府的援助,慈善爱心会源源不断,理所应当的到来;
梦想有一天,所有的善意都不会被欺骗,所有的爱心能汇成江河,所有的眼泪能不被浪费,所有的手能握在一起,所有化为所有,所有能都永恒。
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不要让世界改变我们。
(本文删减版在中山大学团委有刊登)
作者:历史学系(珠海) 廖文杰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团委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珠海)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