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史研习营第二日
2019年7月16日,中国史研习营承昨日之辉,辛德勇和常怀颖两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讲座和第一场史料研读,当晚的学术沙龙又让营员们有了与学界巨擘直面交流、聆听指导的珍贵机会。
上午九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辛德勇教授在珠海校区教学楼C205为我们带来本届中国史研习营专题讲座之三——“论年号纪年制度的渊源与启始时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夏炎教授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人。
夏炎教授主持讲座
辛德勇老师从“年”是什么谈起,指出“年”和“纪年”的问题牵涉到古人如何安排时间,年号学研究又必须理解掌握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了解天文观测的悠久历史。《尚书·尧典》出现的日中(春分)、日永(夏至)、宵中(秋分)、日短(冬至)这四个太阳视运动的关键节点,特别是冬至在回归年中的重要地位,与太阳历和太阳历的使用有紧密联系。
辛老师认为,青铜钺象征着对太阳回归运动的切分而产生了以岁称年的用法。从殷墟卜辞的内容来看,商代早期纪年方式的重要特征,一是没有当时的君主亦即所谓“时王”的名号冠加在前,二是指纯粹的太阳年,此时的纪年制度尚处于第一阶段;而商代后期,年号纪年制度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开始以“祀”称“年”,并且出现了“惟王若干祀”的固定格式;周人灭商后,改行阴阳合历以弥补太阳年的缺陷,此时通用的纪年形式为“惟王若干年”,显示出其与商人的“太阳年”相区别的“阴阳年”,周人的历法变革实际上把纪年制度推进到了新的第三阶段。西周开始的以“王者岁首”为标志的“阴阳年”纪年制度,成为后来以历代君主纪年制度的渊源。
辛德勇教授讲授中
同一位君主的“改元”,即重新从一年(元年)开始计算年数,在位的皇帝借此来起到除旧布新的作用或是满足特殊的政治需要,象征其统治永固、亿万斯年。魏(梁)惠王和秦惠文王改“侯”年为“王”年,展现了中国古代纪年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君主权威至高无上,这可以说是年号纪年制度的萌芽;西汉文、景时期几次改行新元,滋长了自魏惠王和秦惠文王起的年号纪年制度萌芽,也为武帝时期正式启用年号纪年制度奠定了基础;汉武帝第二个纪元的第三年也就是后来确定的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进入了年号纪年制度的第四个阶段,当时虽定立了年号但主要用于追述往事以及整理档案文书记录,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武帝才将其应用于官府运行文书和现实生活中,年号纪年制度正式形成。
讲座间隙,辛老师还谈及自己的读书经验,鼓励采用“不求甚解”读书法,即凡事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清楚自身关注的是什么。而在学术旨趣上,他引用“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一语,告诉大家可以遵行平常的人情事理,做学问不要故作高深。在后期的问答环节,辛德勇老师与在场听众就历法、纪年等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交流,同学们在辛老师的耐心解答中获益良多。
下午两点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副研究员在历史学系(珠海)会议室为大家讲授“考古资料的获取与考古知识的生产过程”,主持人为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
讲座伊始,常怀颖老师对几位营员在昨天的讲座中提出的文字材料证据、时间(断代)在考古学中的重要性等问题做出了补充回答,从而帮助营员理解考古学方法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其次,常老师简述了考古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文献史学和人类学田野调查,数字化规范田野作业的流程大致分为调查、发掘、整理、刊布四个阶段。常怀颖老师结合自身参与考古研究的经历,向大家讲述了考古发掘的团队协作条件、技术性体力劳动和档案化过程等内容,并展示了多学科交叉和引入高科技后的实验室发掘和文物保护技术,如卫星影像分析、机载激光雷达高分辨数字模型等,以此帮助营员初步了解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常怀颖老师讲授中
随后,常老师指出考古知识具有一定的经验性。他形象地举出日常生活用具的例子,说明器物形态和服装衣饰的差异可以反映人群间的差异。他提醒道,了解并熟悉考古学的话语体系是我们掌握其方法的入门之钥。常见的考古报告分为调查报告、发掘报告和发掘简报三种。为了帮助营员掌握阅读考古发掘报告的基本方法,常老师带领同学们研读了《湖北随州叶家山M28发掘报告》,对墓葬发掘报告的结构、术语及隐含信息进行了细致解读。
最后,常老师总结道,考古资料的生产环节很多,周期较长,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因此发生错漏的可能性会相应增大。历史学科的研究者若要使用考古资料,不能只依赖发掘报告或简报的结语部分,也应该努力从原始信息中寻找史料,与此同时检验发掘者的记录、整理、刊布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考古学科有自身一套相对封闭的话语体系,不便于大众阅读,这是需要行业内检讨的。但同时,这套话语体系的形成是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为了稳妥或周详以及尽可能避免歧义,这套话语体系目前尚无法被彻底变更。
同学们认真聆听
晚餐后,研习营第一场学术沙龙在历史学系(珠海)红楼举行。姚大力老师、辛德勇老师、夏炎老师、冯筱才老师、杨国安老师、张小也老师以及吴滔老师、于薇老师分别在会议室和阅览室展开小组交流,各组营员在老师们的带动下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娓娓道来,各位老师也就自身的学术经验给同学们不少方法指导。
同学们和老师们在交流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是年号纪年还是考古材料,都是我们研究历史问题的利器。今日的年号学讲座和考古学培训,极大地扩展了同学们观察历史的视野,于今后的史学之路多有裨益。
文案:陈琪丰
排版:毛奎源
初审:于薇
审核:吴滔
终审发布:朱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