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剧毒小龙虾"到"棉花肉松",这些挑战智商的谣言为何有市场?

2017-05-31 经纬君 中新经纬

前几天,一段关于“棉花肉松”的视频火爆网络,

视频中,

两位青岛阿姨拍摄下了“洗蛋糕”的经过,

其中一位非常激动加气愤地说,

她的朋友在费县路一家蛋糕店买来的蛋糕,

她吃了一口后发现不对劲,

然后就用水洗蛋糕,

洗到最后发现一些像棉絮一样的东西

…...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阿姨企图用这段视频向大家证明,肉松蛋糕里的肉松,都是用棉花做的!

 

视频引起轩然大波,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的“食品安全”再次被人们关注。

 

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食品爆出当晚就有大批市民包围了蛋糕店,气愤的,围观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群众集体围堵住店门。


吃瓜群众围堵蛋糕店门(图片来源中新网)


然而经过青岛市市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检验公告显示,肉松蛋糕里洗出棉花的消息不实,DNA未验出棉花基因。


 青岛市市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截图。


真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两位青岛阿姨的“表演”直接导致了卖肉松的蛋糕店生意下滑,要知道,那可是刚刚才开业20天的蛋糕店。

 

店主and肉松供应商:我们才是受害者!

 

蛋糕店主采访视频截图。


出了这么档子事,店家只能关门大吉,肉松供货商也连夜派人坐飞机赶到青岛配合调查,蛋糕店老板感到很委屈:我开业才二十多天,刚把生意做起来,我们的流程都是按照正规手续去办理的,三证一票什么都有,我们也是受害者。


连夜坐飞机赶到青岛配合调查的肉松厂商也感到很冤枉:“感觉就像天灾一样!”

 

肉松厂工作人员采访视频截图


还好质监部门还了蛋糕店公道。

 

为了以绝后患,蛋糕店在重新开业后将市南食药监部门发布的报告制作成了展板放在店门口,让过往顾客观看。


 图片来源青岛电视台今日


那么造谣的两位青岛阿姨呢?当然是依法处理了,被行政拘留5日。


谈及录制这个造谣视频的原因,阿姨说: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类似的视频,而产生的“联想”。

 

造谣是有成本的,联想也要遵守基本法。

 

说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造谣,近年来可以说是井喷般一茬接一茬没完没了。


大家熟悉的就有“塑料家族”系列,“塑料紫菜”“塑料大米”“塑料椰果”等,无一不在挑战大家的认知底线。

 

“塑料大米”事件


近日,一段"塑料大米"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一男子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文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业内人士称,视频中这些白色固体叫"再生白色透明塑料颗粒",属于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视频中是塑料颗粒的生产流程,只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配上字幕,摇身一变成了"塑料做大米"的谣言。另外大米市价一般在每斤3元左右,而塑料粒的每斤成本高达十几元,商家没有造假的必要。

 

“塑料紫菜”事件


2017年2月,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有人称几个福建晋江企业产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并表示紫菜嚼不烂,劝诫网友“别吃了”,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


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晋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组织开展了紫菜专项检查,未发现企业掺杂使用塑料或是塑料制品的现象。而谣言发布者还涉嫌经济诈骗等罪名。

 

“塑料椰果”事件


一段关于椰果的视频前不久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中称椰果都是塑料做的,喝一瓶椰果饮料就等于吃了一个塑料袋,甚至使人致癌。


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椰果是一种用椰子水为主要原料,加入醋酸属细菌经发酵而做成的一种凝胶食品。椰果这类多糖类物质,压瘪后放在水里会重新膨胀。塑料是化工聚合而成的高聚物,放在水里后是不会发生变化。两种物质在形态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很难冒充混用。

 

还有一则食品谣言则是每年一到夏天就会被频繁爆出,年复一年,屡禁不止。

 

那就是关于每年夏天大排档必点的麻辣小龙虾。

 

中新经纬李晓萱 摄


麻小现在也是网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于它的谣言就有好多版本,我们举2个典型的谣言例子:

 

“驻中国的日军生化部队因为要处理大量的尸体,将克氏螯虾经过一系列的基因改造,变成小龙虾,运到日军驻地担任起水体清洁的工作。”


事实:简直荒唐得可怕!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才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上世纪70年代人类才开始DNA重组技术的应用研究,侵华日军搞基因改造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路易斯安那小龙虾节上的场景。图片来源:www.nola.com


最耸人听闻同时传播最广的是这条:


“小龙虾体内重金属超标百倍,有毒,吃了还致癌。”

 

借用网红江宁婆婆的一句话,任何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事实:小龙虾的环境适应能力确实很强,能够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存活下来。但是它摄入的重金属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外壳,随着不断生长和脱壳,这些重金属毒素被移出体外,所以肉里的重金属未必会超标。


随着人们对小龙虾供应需求的增加,目前市场上我们看到的小龙虾基本上都是人工养殖,生存环境水质良好。


 人工养殖小龙虾。(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为什么这些“舌尖上”的谣言总是屡禁不止呢?

 

据北京晚报报道称,在一项对150多人的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他们曾遇到过身边人转发食品安全的内容。而且,不少谣言虽然早已被辟谣,却依旧被反复传播。


专家分析,中老年人更在意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健康问题,而转发这些内容的人则是出于一种求关注、求交流的心态。另外,大多食品安全的谣言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源和全貌,假借权威机构的名义,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

 

 图片来源网络


而一部分中老年人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媒介素养欠缺。他们认为,“微信里的东西就像电视里播出的东西,不会是假的”。再有,很多父母转发这类消息是出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保护,出于对家人的关心,觉得自己要尽到提醒的义务。

 

也有专家认为,信息爆炸造成的认知鸿沟是重要原因。在信息时代,与制造谣言相比,分辨谣言往往需要公众具备很多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这些谣言利用公众对自身健康安全特别关注的心理,促使一些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来传播这类信息。

 

同时,一些人故意抹黑、造谣生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使得造谣生事的门槛相对变低,辟谣破谣的成本则随之抬升。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通过造谣打击竞争对手,一些自媒体为了点击量、阅读数甘愿铤而走险,颠倒黑白,撩动公众脆弱的食品安全神经。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存在焦虑,对食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也有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谣言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传播谣言。

 

那么,在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如何才能斩断谣言的传播链呢?

 

首先是要对谣言的来源进行排查。专家称,“有的谣言传播者利益诉求明显,经济敲诈、舆论商战、眼球博弈等动机诸多。”

 

还有的人纯粹属于道听途说、断章取义。只有通过严格管控,重拳出击,加大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才能尽量减少谣言滋生的机会。另外,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对预防出于“善意”的传谣至关重要。

 

从政府角度来看,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涉及多方面工作。各地食药监等相关部门应做到“守土有责”,不断加码食品安全领域的执法力度,让食品质量长期稳定在健康水平。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食品安全谣言重灾区——微博、微信、自媒体等社交媒体,相关部门不仅应加大对谣言发布者的惩治力度,也要追究社交媒体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同时,还应打通执法和科普的“任督二脉”。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琳认为,治理食品安全谣言不仅需要法律,还要建立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公众传媒、科学家和产业界的协作机制。

 

最后经纬君想说一句,谣言止于智者,大家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在生活中,遇到亲人朋友尤其是长辈朋友被谣言迷惑的时候,一定要耐心解释沟通。


如果解释完了之后遇到那句万能回复句式:“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多注意点总没坏处”的话,那就“互删退圈感恩有你”吧!


哈哈,开玩笑,还是应该用科学依据说服他们,毕竟科学才是硬道理。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综自中国新闻网、果壳网、北京晚报、人民网等。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中新经纬”


 这些热门文章你或许也喜欢! 

孔令辉“涉赌欠债被诉”事件始末


银行资金利率倒挂?真相并不像你想的那样


【微视频】支付宝又出新玩法 无现金社会提前到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