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华商影响力】肯尼亚华商卓武:一位旅非华侨的20年奋斗史

吴亦涵 中新经纬 2018-08-04


如果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为了一份工作,背井离乡远赴非洲,你会去吗?


如今在非洲拥有建材、家具、物流、旅游等多项生意,并担任肯尼亚中华总商会会长卓武的回答是:去。

  

卓武是安徽灵璧县人,1996年从河北工程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当年他获得了一份河南国有企业提供的工作,工作内容是前往肯尼亚从事国际贸易。

  

他并没有犹豫,“以前能去非洲工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工资比国内高好几倍,虽然我不太准确知道非洲是什么样子, 但是当时觉得能够不依赖社会背景和关系,获得这样一份工作,还是很不容易的。”卓武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回忆说。

  

就这样,卓武在前往河南进行了短暂的培训后,1997年1月7日,他就踏上了前往非洲的航班。

  

出国前,卓武回学校拿了趟行李,在坐上离开学校的公交车时,卓武才有些感概。想到不久之后自己就将身在非洲,背井离乡,当时的卓武,把公交车上每个中国人的面孔,都仔细的看了一遍。或许那时的他也并不曾料到,自己一去就是21年。

  

初至非洲

  

今年42岁的卓武,身材健硕,精神奕奕,言谈中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肯尼亚中华总商会会长卓武 中新经纬李颖 摄

  

当谈及刚到非洲语言不通、无亲无故的那段经历,卓武云淡风轻,“肯尼亚的人主要用英语和斯瓦西里语交流,刚去的时候,在语言、生活上肯定会不适应,但是3-6个月之后就慢慢习惯了。而且身处缺少中国人的环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不得不迅速地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

  

最开始,卓武负责的是公司的滞销库存和进口货柜的物流清关的工作,干了不到两个多月,他就被派往乌干达分公司担任总经理。“说是总经理,其实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我需要自己去组建销售团队。”

  

不过,这对于已经熟悉当地环境的卓武,并不是多大的难事,他很快就搭建起了自己的销售团队。对他来说,此时更为困难的事情,是如何打开市场。

  

“当时我们公司的拳头产品是一种干电池产品,但那时候肯尼亚市场上认可的是另外一种品牌的干电池,因此一开始我们通过正常的销售渠道完全进不去。为了打开品牌,我和当地的员工每天背着干电池,走街串巷地卖,再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地去接触上游的批发商。”卓武说,那段时间,是他在非洲较为辛苦的一段经历。

  

彼时,由于每天都要沿街售卖产品,卓武的脚上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白泡,卓武只能在每天晚上休息前挑破这些白泡,隔天继续上街售卖。

  

这种坚持很快带来了回报,第一个月,卓武卖出去的干电池还不到50箱,而到了第二个月,就已经可以销售200-500箱,半年之后,就可以正常销售6到10条货柜。

  

下海经商

  

时间一眨眼就来到1999年底,已经在河南国企工作快3年的卓武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抉择。

  

这一年,卓武与河南该国企所签订的合同即将到期,因为卓武在非洲的表现优秀,公司已经决定将卓武调回国内总部工作。而此时的卓武,却选择了辞职留在非洲经商。“当时一方面是觉得性格不太适合体制,另一方面也已经习惯了非洲的生活方式,因此就决定辞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卓武解释称。

  

下海之初,凭借着此前从事销售的经验和基础,卓武很快就搭建起了自己的销售团队,在非洲销售起了河南生产的轻工业产品,后来还进口山东烟台的苹果等鲜果产品。

  

当时,卓武成功地加入了联合国驻乌干达维和部队的水果供应商名单,每个月单靠销售苹果,就能有2-3万美元的利润。“因此一开始的时候,还挺顺利的,挣了些钱之后,我已经开始幻想回国买别墅、娶媳妇的生活了。”卓武笑言。

  

然而,打击接踵而至,首先是卓武收到的一批日用搪瓷出现了质量问题,令其损失了一大笔。随后,又因为物流的问题,一批苹果在运输过程中全部烂掉,这不仅给他带来了大笔损失,还令其出现了违约的情况,并因此失去了供货商的资格。

  

之后,卓武一度想通过投资实业,在当地生产销售矿泉水与棒棒冰东山再起,却又因为找错了师傅,导致其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并再度以失败告终。

  

一系列的失败,使卓武几乎损失了此前的所有收益,这时他开始萌生退意,有了离开非洲的想法。卓武申请了英国留学,并成功拿到一所英国大学的OFFER。不过,在经过一番思想挣扎之后,卓武还是不甘心就这样离开非洲,他最终撕掉了那张来自英国大学的OFFER,“破釜沉舟。”卓武说道。

  

此时已是2004年,卓武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前几次生意失败的原因,他总结了两点经验:“一是不能去做易坏的产品,容易像苹果一样砸在自己手里;二是需要在国内找到一个能够信任的合作伙伴,以避免收到不合格产品。”

  

在总结了这两点经验之后,卓武把目光放到了建材业务上,他向中新经纬说:“当时东非市场没有中国人做建材产品,例如瓷砖,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大多来自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它们的价格很高,一平方米的瓷砖能卖到80多美元,同样的产品在中国只卖8美元左右,有很高的利润空间。而那时我又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她的一个亲戚,能够由他负责瓷砖等产品的采购和发货。”

  

此时卓武已经没有多少资本,在筹够了4万元人民币发了2条货柜的瓷砖之后,他甚至连物流费都已经支付不起。“好在那时的物流公司还信任我,愿意让我赊账。就这样,2条货柜变成4条货柜,4条变成8条,从2005年初一直做到2008年10月,我发现已经有了大概价值5、6千万元人民币瓷砖的库存。生意就这样又做起来了。”说起这段成功的创业,卓武仍有些开心。

  

如今,卓武依然在销售建材产品,不过他的商业版图,已经扩展到了家具、物流、旅游等产业。


强烈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变化

  

从1997年至今,卓武已经远赴非洲21年,而这21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发展的21年。中国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包括肯尼亚在内的许多非洲国家。

  

首先最为明显的,就是来非洲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据卓武预计,如今仅在肯尼亚的华侨、华人,就已经超过10万人。“这些中国人涉及行行业业,有从事贸易的,有从事服务业的,也有随着国企来非洲做工程的。”卓武说。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前往非洲市场淘金,新来华商如何迅速融入当地的社会,开始引人关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7月,卓武同当地的一些华商一起,筹备设立了肯尼亚中国总商会,并于2017年3月成功在当地注册。卓武表示,肯尼亚中国总商会的成立,一方面是希望能够帮助新来的华商迅速融入当地的社会;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在当地华人遇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帮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此外,来自中国的商品也随着中国人一同涌入非洲市场,在卓武看来,如今每个肯尼亚人的家庭,几乎都有来自中国的产品。“最明显的就是手机,像华为、OPPO、传音手机等牌子已经成为肯尼亚人民愿意选择的品牌,而像人们平时使用的自行车、电熨斗、瓷砖,甚至沙发,也都有可能是来自中国的产品。”

  

除了民间自发的交流之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也让包括卓武在内的肯尼亚华侨华人,以及肯尼亚的人们享受到中国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2017年5月31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该铁路全长480公里,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这条铁路不仅大大推动了沿线城市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也给我们这些当地华人华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以我为例,蒙内铁路的开通,让我能够为铁路沿线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家具产品;此外因为我本身也有物流企业,蒙内铁路大大缩减了我们公司的运输时间。从前将一条货柜从蒙巴萨运到内罗毕可能需要一周,如今一天就能运过来了。”卓武说道。


▲肯尼亚铁路局、中国路桥蒙内铁路运营公司与肯瑞物流公司、中华总商会签署铁路最后一公里物流合同 照片由卓武提供

  

展望未来,卓武向中新经纬表示,他希望能够在肯尼亚多做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或者两国友谊的事情。“目前,我想在肯尼亚做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中心,建一个中国小镇。下一步,也希望能够通过肯尼亚中华总商会的努力,撮合安徽的黄山市与肯尼亚山所在的梅鲁郡结成友好交流城市,让肯尼亚最知名的名山肯尼亚山与中国的名山黄山,结成象征中肯关系的友谊之山。” 


给你讲个鬼故事:房企融资开始向自家员工下手了


“爆雷”之下,安有完卵:融360能独善其身吗?


机票火车票搭售现象依然存在,携程、艺龙都这么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