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有多少香港好朋友,都很难对港岛深深爱
昨天夜里,熊外公在机场接到我时
我像丧尸一样死在车上一秒睡过去
他在边上阴阳怪气的说:
“见什么人,
为了吃顿饭搭上两天,
你的两天有多贵哎”
我刚盖上毯子蒙上头:Caroline Greyl啊
“什么人啊,值得么,你们有啥事儿要谈么?
你的机票,酒店,还有雨,搭上2天3万块钱,就为了飞香港吃顿饭,你这个帐算得过来么你”
“没啥事儿要谈,好朋友么,说好的,如果我去美国,无论在哪个城市,她也会飞过来看我的。去年我每次去巴黎,她都来看我”
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不去香港了
事实上,其实我的香港好朋友很多,
不是那种八百年不见一次的朋友,
是真的会花很多时间在一起讨论很多深入话题的关系
但一个城市,真的不是风景美好,人素质高,东西好吃,社会经济发达,服务好,就会令人爱上的。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那岂不是巴黎、东京更令人所爱
巴黎曾经是画里的城市,全世界最美的语言,最优雅的人,女人从3岁到100岁各有其美,涂着口红穿着透明玻璃丝袜的老太太,每一根金发都卷成齐齐整整的卷卷,
晚上灯火齐上时,所有美好的小店橱窗都会亮着灯,就像兜售灵魂的棉花糖商店,
在酒杯里跳舞的红磨坊,闪着魔性紫红色灯光的La Tour Eiffel,4道才能从8点半吃到12点的地道法餐,听起来巴黎应该有101个理由,成为女子们最向往的城市。
Well,巴黎是真的美,但她的美不近人。
我曾经以为我不怎么喜欢巴黎,是因为我在那里没有根,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即便我在巴黎有那么多深根十几年的好朋友,巴黎的美依然不近人。
巴黎的冷和东京的冷不是一种冷,东京是丧,巴黎是凉薄。
走到午夜巴黎的小路上,无名小店彻夜点亮的橱窗依然是美得无可挑剔,可是这座城市毫无包容性,对于外乡人,即便是扎根十数年,依然贴着一层皮儿的凉薄。
在过往十几年,巴黎曾给过我很多热情的盛宴,坐头排看秀,住上千欧元的套房,被创始人们亲来亲去,抱来抱去,
但我心里明白,那份隆重款待与顶配热情,不是巴黎给我的,是我的祖国给我的。
如果不是我们背靠的祖国,随便一家精品店能够卖掉巴黎十倍几十倍的销售,我们并不会得到这样的款待。
走在香街上,哪家大牌精品店,没有中国BA,随时一个金发碧眼的法国男生忽然开口跟你说中文都不带奇怪。
而东京就更是一份精巧的迷思,在我们儿时漫长的童年记忆里,日本的和果子,日本的照相机,日本的化妆品,小到日本的原子笔,发簪,橡皮筋,都是最好的抢手货。
当我们曾经热情追逐日货时,日本人也在疯狂追逐法国货,越来越多日本人操盘的假法国化妆品牌在日本市场热销。
我最近一次去东京,是去考察自体干细胞,顺便带家人朋友看病,最大的感知是东京这座城,宛如丧尸之城,整座城精致美好到像八音盒一样,漂亮,干净,发达,礼貌,六七十岁的老妪背后看起来也就三四十岁的身材,转身一张丧穿地标的脸,深深的沟壑,浑浊的眼神,发散的目光,
瞬间想起为什么说宙斯都是卖给中国人的,因为日本人买不起那么贵的美容仪,
难道你以为以色列人能买得起万元美容仪么?别说万元,连两千块本地人都没有动力,只能行销到美国中国。
巴黎依然是美好的,只是这各种美好里都有着傲慢与嫌弃,巴黎人讨厌一切“乡下人”,不仅包括我们这类搞坏了市场,炒高了楼市,把名店街搞得乌烟瘴气的“中国乡下人”,他们也歧视浪荡不羁的意大利乡下人,当然他们也瞧不起南法种草的“乡下人”
巴黎是有资本傲慢的,所以它注定凉薄,而凉薄是艺术家最爱的恩赐。
东京不是凉薄,是丧,无欲东京,
反倒是日本的小村庄还有些围炉暖暖人情味,这份穷忙族特有的自带迷茫属性的丧,到了乡下就烟消云散了。
香港的处境就更夹生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满大街都是白人大兵时代的50后、60后、70后,个体的归属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昨天我在朋友圈发了说,无论我有多少个香港的好朋友,都很难对这个城市深爱得起来
有嫁到香港的好朋友问我说:
“你发生什么了呀,他们怎么对你了,我觉得我的香港朋友现在都很尊重大陆朋友呀”
that's not the point
他们并没有对我怎么样,但maybe,他们中的有些人,会和台湾一样,赚着你的钱,用极其克制的礼貌在心里对你翻上一百个白眼,尊重是尊重,尊重的背后其实是有害怕在的
香港这个城市,在最近30年,大陆像超级怪物一样疯狂发展起来以后,人心就失衡了。
香港经历了满大街白人大兵的撤走,回归祖国,
经历了香港娱乐圈、电影圈黄金时代的结束,
经历了亚洲经济四小龙的一蹶不振,
经历了几乎所有的奢侈品牌,亚太中心从香港陆续迁移到上海,
而这股迁徙热,正在从奢侈品行业,快速波及到各行各业的大外企,尤其是大美企。
当他们仅仅看到亚太中心的转移,他们看不到的是,在整个神州大陆外企的垮掉,在20年前,本土名校毕业生最黄金的饭碗是去五百强大外企,然后呢,巨无霸逐渐的垮掉。
我有个做投资人的女朋友,跟我讲过一个很mean的段子,
她和前男友及前男友的港女老朋友们在一起吃饭,她是大陆人,她前男友是老港男。
她前男友的港女朋友们跟她打听说:大陆仔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
十年前,港女们,或说所谓优秀港女们,宁可嫁给穷港仔也绝不嫁富大陆人,
(有点像我们的童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张床,
我记得浦东陆家嘴某楼盘开业时,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房,有个浦西来的阿姨尖声到:嘎便宜啊,才2千块钱
Sales笑着礼貌答:阿姨,是美金。
是的,早年陆家嘴的房价是美金起跳的,
当时浦西的房子大约是五六七八千人民币,浦东被嫌弃了几十年,陆家嘴的著名楼盘开盘时都是美金叫价,摆明了就不是卖给你浦西人的,
当时美金的汇率可不是现在这样,虽然已经扛不住1:10的汇率,8+还是有的。)
说回港女嫁人,我那个女朋友跟我解释说,港女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大陆仔谈恋爱的,文化差异实在太大,但这些年大陆发展得太快,
上海妹,苏州妹,吴侬软妹纷纷牵走了她们相中的港男,她们自然也要学学如何对优质大陆仔下手。
(插一句,刘嘉玲是苏州人,她牵走了港女最想嫁的梁朝伟)
可能是我比较木讷,我没听出这句话,有什么冒犯,还我可能会傻傻应答。
我这位机敏的女朋友回答得更mean
“你猜我怎么答?气死人”
“你怎么说?”
“Sorry啊,阿姐,我没有和年纪那么大的男人谈过恋爱啊,唔知吖”
我真的是要被她笑死
我不喜欢香港不是因为这些Girl's talking的事儿
我不喜欢香港只因为一件事:“认知落后”
香港曾经被打上了“先进”的标签,但其实人之上已经落后至少十数年,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没有野心”,原地打转,生意模式还在1.0模式,大陆早就3.0,4.0模式了。
香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认知,是远远落后于英国人、美国人对于中国的理解,以及北上广对于世界的认知。
我英国的创始人朋友们,甚至都知道名创优品、拼多多、云集,他们知道微商、代购的食物链是怎么回事,其实香港人反而搞不清楚这个圈子水面下是怎么玩的
香港真的是太小了,偏安一隅,活在过去的荣光,曾经引以为傲的硬件垮得差不多了,软件也被摧枯拉朽的追赶上了
香港的落寞不是因为political,真的是在格局上。
香港有最好吃的食物,最精致的美好生活,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民,最国际化的审美和硬件,曾经辉煌过的文艺,还有什么?
简直想不起来曾经作为亚洲经济腾飞之都的香港,现在还剩下什么可以值得骄傲了 (还剩下最后一点,香港仍然是欧美人心目中 “中国的名片”)
生活在香港本地的香港人,common sense差不多活在大陆人3-5年前的认知
人和人的认知有时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就好像我,以我的创业资历,我的认知会比我的投资人认知慢3-6个月,在有些战略眼光上,我的反应会比他们慢几个月。
和那些最顶级的创业者,在行业做到第一第二的那些人,他们给我的战略建议,通常我经常会在8-10个月之后,才达到他们的认知。
香港人的普遍认知跟欧洲文化发达,政经落后的国家差不多一个水平,相当于法国、意大利、希腊的水平,远远逊于德国、英国、美国对于中国的认知。
前天晚上我们吃饭时,严肃讨论了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
由于中国新电商法的影响,一大批动物环保主义品牌,进不了中国做大宗贸易的生意,严重影响亚洲的生意
(实际上,以美容行业为例,差不多中国市场的份额能占到全球的1/3,甚至40+%,有些品牌很极端,全球华人能占到85%,我就不点名是谁了)
Caroline Greyl 给我们抛出一个话题,你们觉得Local中国品牌取代欧美品牌的心智,需要多少年,还是永远不可能?
我香港本土的朋友一致都认为,永远不可能,至少在高端市场。
中国品牌永远永远不可能取代老外的牌子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溢价,而中国品牌的心智是便宜、性价比、厂牌,即便made in China已经占据了整个Luxury市场全球生产的60+%的份额,中国依然没有可能跑出一个new luxury
Caroline也认为说,中国品牌在全球想要树立prestiage brand的position,是不可能的
她拿着Peter叔叔身上穿的Canali打比方说,即便中国品牌有一模一样的衬衣,价格只有一半,甚至更低,我也绝对不会买,因为意大利制造我能穿5年,而中国制造,我只能穿一季。
我的好朋友Caroline跟我说了很多很多在欧洲,创始人们会很在意的比如拯救海洋,塑料的可降解,生物环保材料取代塑料等等,一瓶洗发水有多少成本花在了哪里,云云。
换在半年前,甚至一年前,作为一个消费者,我是完全认同他们的“偏见”,尤其是我那些做线下零售、代理商的港台朋友,更是坚定的认为,只要是中国品牌,就卖不上价,不可能拥有等同于欧美的心智印象。
我问Caroline,那如果是生活在北美、欧洲十几二十年的华人,创立品牌,用的都是全欧洲最好的供应链和设计,formula用瑞士的,ingredient用法国、意大利的,包材印刷用法国的、设计用北欧的,商业团队用美国的,你依然觉得中国创始人,中国品牌,没有占据Luxury market的机会么?
emmmmm,她想了下说,那我觉得就没什么意思了,this is not a real brand
这个话题,挺严肃的,真的是无关民族偏见,我纯粹是在讨论行业、商业的机会。
中国品牌,到底是中国品牌不行,还是以前做品牌的人不行。
雨跑日本跑得很多,每一季都会带很多的产品形态、产品逻辑给我看,日本市场,至少美容和健康市场,也有中国同样的问题,日本人做假法国牌子,假意大利品牌,纯粹是为了所谓Luxury的心智,因为只要是日本品牌,就卖不上价,在当地市场,仍然会有类似的心智束缚。
用雨的话说,日本人太知道怎么商业价值最大化,他们是做marketing的好手,操盘的都是老狗,老狗最知道怎么打通渠道做势能,但老狗不会玩EC,他们对于电商,千禧人群,一窍不通,没有操盘手感。
我不知道该如何跟我的欧洲、香港好朋友,去解释到底什么叫心智?
心智到底是什么?
心智是一个很妙的东西,心智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沉淀给世人的第一、集中印象,心智决定了国家背书的赋能,是正向赋能,还是反向赋能,在不同赛道,都不一样。
比如,台湾,作为产地背书,在“月子会所”的赛道,是正向赋能,但是在护肤品、医美、干细胞,有可能就是反向赋能。
我在表达“香港本地人,在对中国的认知上严重落后于英美”,并不是在肤浅的表达说,香港的服务业、旅游业、商业,对中国大陆的游客有多么不友好,不是,不是这样的,我想说的是Vision,他们看不到巨大的商业想象力。
殖民结束了,但精神殖民仍然存在
今天Harvey Nichols宁可推广一个在欧洲、美国小到一个15平方米作坊做出来的品牌,也绝对不愿意上任何和China心智沾边的品牌,背后对于赛道、商业、心智的理解力,是严重落后的。
Tatcha的创始人是华人,Wei的创始人是华人,Elevis Elvin的创始人是华人,Cha Ling的联创是华人,BT、LC不方便透露太多,真的太多品牌背后是华人,Erno Laszlo 100%中国中信拥有,即便如此,在行销战略上仍然避之唯恐不及。
真的愿意大大方方上贵妇新国货的反而是野兽派,Little B,这事儿真的不是什么鬼扯的民族自信,是你看不看得到机会。
很坦白地说,作为一个消费者,以我为典型人设的这一代人,算得上是传统意义最“崇洋媚外”的一代,如果连我这代人都开始改观,行业是真的要变天了。
不是行业不行,是时间和人不对。
是过往几十年,消费升级没到这一步,反观娱乐业,观众趣味绑架了票房,绑架了行业创作,左右了商业,中国原创电影行业的票房爆发年始自2011、12年,爆米花和可乐,总有吃腻的一天,中国人最了解中国人。
今天我飞回去和Clinique La Prairie的Ceo Simone吃饭,他跟我分享了很多欧美已经被验证过的美容、健康领域的商业模型,他说了CLP做健康增值服务型产品的战略想象,我很直接的问他:
“台湾、泰国、新加坡、日本、香港、德国,比你更适合做这件事。
论健康医疗,也许这些国家的心智背书比瑞士差那么一点点
但是成本节省几倍,售价是你的一半,商业倍率比你健康
你怎么解决“你教育了赛道,为高性价比竞争者赋能,你就成为了陪跑”的问题?
Actually,其实台湾的营养师更了解中国人的身体,还能结合各种holistic therapy,比纯粹的deteox更适合亚洲肠胃和体质”
他们依然觉得仅仅是瑞士这两个字,值得让同类产品贵一倍、两倍、甚至三倍,更多。
但是消费者不傻
无论在哪个行业,供应链反应速度,消费反向影响生产的能力,对于品牌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我们和全球那么多品牌合作,我们太知道坑在哪里了。
新国货占据上乘心智,只是时间问题。
不是没有人能做,只不过是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看不看得上这块蛋糕罢了。
现在市场上的老狗操盘,挣的还只是钱,money just money
有些生意,是to VC生意,有些生意,是to ipo生意,有些生意是to C端生意,卖货卖牌子,逻辑大不同。
有一天,如果中国品牌,有机会在Luxury Market占一角
三大优势,必须成为核心优势
1、供应链效率
老外品牌基本上全废,供应链反应速度吐槽无力,无论大众小众,大众商业品牌可能会更慢,南水北调,时间节奏把握不好,就把自己给坑死了
2、需求反向影响生产
老外基本没戏,坐在十万八千里的headquarter指挥打仗,还打个屁啊
在中国生活十七八年,在行业深耕过,听得见前线炮声的人,才有可能
3、极美+最优性价比
image和用户体验,是国货的痛点
绝大多数能把国货做到年营业额在亿元以上的品牌创始人,都没有深耕欧美市场的经历,要把品牌形象做成international,对他们来说get不到那个philosophy。
当然,他们志在收割中国市场,一般不会意识到国际化能把品牌的天花板做高,生命周期做长。
好看很重要,好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但好看和高级是两件事,好看有好看的做法,高级有高级的做法,
好看+高级很难,要把自传播属性计算在内,太好看+高性价比,能降低试错成本,快速获新客,但第一印象容易令人质疑专业度。
性价比这件事,在不同的赛道,有不同的玩法。
贵和“看起来贵”是两回事儿,便宜和“觉得便宜”是两回事儿,这里面有几个很成熟的魔性,其实我现在出去看品牌,都是在看品牌逻辑和模型。
一个新国货,只有在兼具以上三点的优势,创始团队有能力结构,做到极致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商业成功的prestiage brand,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找到有上升红利期的赛道和非常聪明的定位。
如果有一天,我不创业了,把公司卖掉了,我会很乐意去做新消费领域的投资,做过渠道,帮那么多品牌做过战略咨询,我知道坑在哪里。
现代社会信息资源那么扁平,想连接德国、瑞士最好的实验室、日本最好的商业策划、美国最好的渠道、法国最好的工厂,一点都不难,钱到位都能够连接,但是这就意味着能诞生优秀的品牌了么?
当然不是。
定位对于品牌的成功来说,几乎是一切的,定位是品牌的1,至于有形的一切反而是后面的0.
就看你看不看得见那个1,0都能想办法,1错了,0会让你的错误越烦越大,覆水难收。
但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代人的事,需要一代一代又一代人去精进。
事实上,国民品牌,是最好的国民文化输出,任何时代,都不应放弃。
你看波兰、立陶宛、捷克、希腊、冰岛、土耳其这些国家,比我们穷、国民审美也不咋地、制造成本比我们更低,但是,人家可从未放弃过国民品牌的创立哦
不断的在涌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品牌项目,包括尖端科技上的激进尝试,咱就不说乌克兰的干细胞有多可令人诟病的,至少人家没放弃过捣鼓
土耳其近年来真心跑出不少尖货,俄罗斯和泰国的表现也不错,在beauty和fashion方面,屡有建树。
香港呢?
近5年、10年、20年,
都在干嘛呢?
走出去,很重要
但是
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回来,
更重要
希望有一天
我的老外朋友
再也不要用
“Gesus!
你真的一点都不像中国人”
来表达对我的“夸奖”
还有一句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
“原来你嫁了个美国人,
怪不得你英语那么好”
我没有嫁美国人
我嫁的是中国人
他只是在美国工作生活了7年而已
我的英语和我老公
没有半毛钱关系
中国人≠不会说英语
中国人的英语
说的比日本人好多了好么!!!
家里没矿
但家里有店
如果你不知道我是谁
戳阅读原文
www.yuxiao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