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卦|中国土豪品牌收购指北

于小戈小号 咕咕自留地 2020-02-16

鲜芋口味

新鲜出炉

日本正在疯狂收购欧美品牌,China,Why not?

有趣的是,美国人在收购韩国牌子,雅诗兰黛收购dr jart

日本人在收购美国牌子,资生堂收购drunk elephant

为什么中国人加入全球品牌收购大军,你会感到如此不适?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很难感知到这几年我们所专注的事,正在悄悄改变


表面上看起来,我和十几年前在Harper’s BAZAAR做的事,采访时代杰出人物与行业新血似乎没什么不同

但实际上,整个中国市场的消费心智和fashion和beauty的全球行业趋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也在尝试更深入行业的商业模式探索。


这次去伦敦,为大眼睛买买买,继续探索挖掘英伦皇室名流御用的传奇小众品牌,

比如为奥黛丽赫本、简方达、凯特布莱切特等百位明星订制专业防脱生发及奢华护肤疗程的PK



比如为黛安娜王妃、凯特王妃、Stella mc Cartney等皇室名流御用助孕师Zita



比如贝嫂、凯特温斯莱特等明星御用的整形医生Yannis及其太太Eva创立的蓝血医美护肤111skin



比如抖森同款的东伦敦新晋小众网红香水店Shay Blue等等



其实,为大眼睛买买买探索全球小众之美,早就不是我的重头工作,毕竟和创始人打交道这件事,我已经做了整整13年,是我热爱并擅长,实在是用过太多好的不够好的全球各国尖端科技,早就完全经得起盲试盲选,我的脸就像试金石,不管创始人有多擅长营销诠释,一上脸,立见分晓。(最近我又过敏了,用某奢华护肤牌的果酸面膜搞过敏了)


我们从来也不看名气,只看产品本身的壁垒,是否真正能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弥补市场哪怕是小众的需求空白。


但其实,全球选牌子,试产品,寻访创始人,溯源山川河谷,工厂实验室,只是我工作中极小的一部分,毕竟和前几年比起来,如今大眼睛早就有了专业优秀的欧洲团队,在这行的经验比我更丰富,也更懂得美容圈的圈子文化,能更容易接触到圈内声名鹊起的蓝血创始人自创品牌,对大眼睛不断丰富独特专业的选品。



但总有一些事,他们代替不了我,即对行业、产业,更多全新可能性的探索。


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喜欢的品牌在发展初期,就买下来?
比如,我们是不是能成为出走大集团自立门户的优秀创始人们的早期战略投资人?
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和我们所喜欢的品牌独家联名合作一条专为亚洲皮肤订制的产品线?
比如,我们是否通过独家代理品牌建立合作信任,从而业绩对赌,反向控股?
又比如,我们能否把更多优秀的中国新消费品牌,引荐给欧美市场?


U never know 
一切皆有可能



2年多前,我的好朋友,某美国famous niche美容品牌的全球CEO,曾提议和我们合作一条联名线,约我去纽约在总部呆半年,然后跟随他们的研发团队,在北美各地的工厂呆半年,研发我们共同的联名系列。
当时,我对利益分配和销售预期,完全没有任何的struggle 或压力,我对产业本质的好奇与探索欲,超越了对所有名利的需求。


1年多前,我的好朋友Caroline Greyl,认真问过我,你为什么不创立自己的品牌,香缇卡帮你做护肤线,我们来帮你做洗护线,从此你的人生再也不用奔波探索,你就有了一生值得持续投入的事业,这样不好么?
我回答她:我一点都不觉得奔波,我热爱探索与发现,至于自己的品牌,中国高端消费者并不愿意为中国创始人的品牌买单。


今年年初,我们的欧洲同事在帮我们的好朋友Yvonne和徐老师创立的品牌羽心堂,面试欧洲的communication agency时,欧洲人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Hugo自己不创立品牌,Harper’s BAZAAR前主编创立的品牌,进入欧美任何一家精品渠道,都是很受欢迎的。
我们不觉得创始人是中国人有什么问题?在欧美,有为数众多迷恋东亚文化的消费者,Hugo的从业经验,会是完美的品牌起源。
我们同事Alessia说,我也不懂老板为什么不创立自己的品牌,但她总是有她的道理。


作为一个深度行业观察者,这些年,我们观察到全球美容行业customer trends各种精微的变化动向。


法国开始流行韩国品牌,一些法国的化妆品家族集团,开始做韩国品牌,用法国的生产和原料,匹配上korea inspired的品牌名,品牌形象。
我有问过owner,为什么法国开始流行韩国品牌?
他们给我的回答是,在法国人心目中,韩国护肤品,又便宜,又好用,质地友好,包装也年轻又时髦,与其平价市场让韩国人抢占,还不如我们自己来做韩国品牌。


在欧洲颇受欢迎的韩国品牌,几乎都是年轻线,10欧元上下,有些明星产品价格更低,最贵不超过20欧。
韩国品牌的流行,在中产之上的消费群中,就失效了,韩国品牌在欧洲打的是平价法国老牌国民药妆。


在英国,尤其是unisex中产族群,开始流行北欧的护肤品,在英国当地的新消费品牌初创公司开始流行做北欧风格的品牌,而这一趋势,在北美已经时兴了至少五六年了,近几年来,北美新兴网红品牌,清一水都是北欧性冷淡极简风,面目越来越相似。


德国的医用玻尿酸火遍了全球,价格丰俭由人,从几欧元到几百欧元,浓度,分子大小各不同。
西德和瑞士的细胞再生疗法在护肤和保健领域的发展如火如荼,除了来自于动物保育和伦理上的压力,其强大的再生修复力,已经迅速得到演艺界的疯狂追捧,向来热衷于尝新黑科技的贝嫂,一手捧红了barbara sturm和AB,背书渠道一流。(但其实BS的东西真的很一般,过度溢价)



西班牙近年来靠医美安瓶,异军突起,整个西班牙的美容供应链,原本在欧洲并不算大而出众,然而因有当地政府对新科技,新专利的审批速度效率远远高于法国、美国、日本、中国,使得很多原本只能运用于医美临床手术、注射、光疗的科技or成分,在西班牙率先能运用于涂抹。


而波兰的存在,又堪称欧洲美容界新晋奇葩,波兰和乌克兰在于医美护肤和再生医疗方面的技术超前,因其当地人工成本大大低于西欧,而产能和效率又大大高于意大利、法国等老派产地国,最近几年made in EU在欧美品牌中广为流行,我怀疑没准生产成本跟中国差不多,技术和成分与欧洲毫无时差。


一个国家在生物科技上的研发效能,和国家法律的效率以及goverment开放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打比方说,在中国,2018年,灵芝已经进入了药食同源的名录,但是现行法律还在执行几年前的标准,所以即便是法律已经prove了,但现行标准会有delay,所以,暂时灵芝还是不能入茶,只能入药。


最近几年美容行业的收购案,充分体现了全球美容消费者喜好的演变趋势,各大集团的收购举动表达出强烈的防卫性属性,尤其是老牌集团,大牌化妆品受到社交互联网美妆品牌的冲击、威胁很大。
说人话就是网红小众品牌,类似于Glossier和the ordinary这两种模型


Glossier是典型的网红自有品牌,养ins账号矩阵,养了很多年,有很强的视觉锤,深谙社交流量自然传播的精髓。
但产品么,昨天我在东伦敦,和几位小众品牌创始人聊起社交互联网美妆品牌的,对于Glossier口红的品质,一脸一言难尽的表情。



此行,除了那些渴望进入中国的创始人们,会和我有车轮大会,咨询我各种关于亚洲市场的商业问题,照例,我们还会探访当地的美容工业,包括工厂、实验室、原料商等等。


昨天我们在伦敦一家有名的彩妆工厂,1982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通常工厂出身的品牌,做开架牌比较顺手,做高端品牌,厂长和厂二代们就不太擅长了,尽管他们在整个欧洲有大几千个销售点,但对于branding和何为社交互联网品牌,一无所知,甚至厂长们会简单粗暴的认为社交互联网品牌的本质,只是好看的产品+流量加持。


这家伦敦彩妆工厂,自有品牌,在英国境内,年销售额大约是1亿多人民币,都是在boots,屈臣氏这样的渠道,工厂的产能尚未饱和,面对欧美越来越火的社交互联网品牌趋势,厂长们也很头痛,一拍脑门想出说,那我们也去找些网红,跟网红们合作,给他们做自有品牌吧


在厂长们的思维方式里,你有流量,我有产能,所以我们一合作,就能卖翻。
While,这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
做一个品牌,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运营是非常麻烦艰深的功夫,做品牌和生产产品,是截然不同的事儿。


昨天,厂长带我们看厂子,这是一个全都是芭比粉的工厂,确实很漂亮,但说实话,产能、器械和中国、韩国的规模还是没法比的。
绝大部分的英国品牌,不会把生产供应链放在伦敦,一般都放在英国乡下,所以这家伦敦工厂的厂长非常骄傲“made in london”


在我们吃工作餐时,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我正在吃腌渍番茄,厂长指着桌上4盘沙拉问我最喜欢哪个,我说我喜欢tomato,我的发音是典型的美音,所以我说的是to 美 to,厂长就一脸傲慢的纠正我说,No Hugo,not to 美to,是to妈to


然后就当着我们一桌子人的面开始讲美国人是怎么毁掉英语这种高尚的语言,哈哈哈哈哈


厂长问了我两个问题,你觉得像我们这样高性价比的开架彩妆品牌,在中国会有市场么?
我总是很诚实,我说,几十块一两百块的开架彩妆,在中国,你的竞争对手,不是你在欧美市场原有的开架彩妆竞争品牌,你这个价位段,一旦进入中国,你的竞争对手就变成了中国本地的互联网新兴品牌和巴黎欧莱雅这样的大集团高超线。
论预算,你们远远不及大集团。论供应链反应速度、产能、流量运营能力,你们更是远远不及新国货。
所以,无论打谁,你们都是没有竞争力的。


厂长说,可是我们是made in London 啊
“你觉得,中国的消费者,会很在意made in london,不喜欢中国生产吧?


“Well,中国很大,立体城市,平行空间,如果你的品牌定位于中产之上,精致、独立、受过良好教育,具有独立品鉴能力的成熟女性,有种程度的prestige brand,那么他们会优先考虑欧洲、美国生产,但如果是下沉市场,针对于品牌忠诚度较弱的赛道,比如指甲油,美妆小工具,人们对新品牌的接受度较高,抛弃率当然也会更高,So,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我认识很多厂二代,想要革新,从厂到牌,
我实在是想不到流量主和海外供应链合作品牌的动力
毕竟,在壁垒较弱的平价市场,中国、韩国的供应链,远远要比英国、法国、美国的供应链优越。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个市场足够足够大,大到任何的小众都不能算是小众了,都有足够能支撑一个品牌生存下去的市场。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丰沃的物资,供应链产能全球第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branding和lab,黑科技,仍然是欧美先进不止一点点。
我们国家,美容行业的发展水平,还是欧洲的七八十年代水平,很多很多很多女性是不化妆的,甚至很多很多女性是不护肤的,就像一线城市女性尚未普及,头皮应当像脸一样,拥有必须的daily routine,而在二三四五线城市,有很多女性对于护肤的daily routine认知水平,就像一二线城市女性对于头皮护理的认知意识,消费习惯还远远没有成熟养成。


所以,美容业,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赛道,至少未来二三十年,都是持续Rising的黄金赛道。
韩国人日本人这几年,正在欧洲、北美,狂买牌子。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即便知道Drunk Elephant被资生堂收购,丝毫不会因为一个北美网红品牌被日本化妆品集团收购,而感觉到被背叛。


可是,当中国人去日本、欧洲,投资、收购品牌时,高端消费者,却反应感受不一。
颇有一部分对于品牌血统很在意的贵妇消费者,对于中国资本的侵入,倍感失望,甚至担心产品品质会产生浮动。


任何品牌都有自己的生命,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品牌也一样。
先选赛道,再选品牌。
选择一个上升趋势的赛道,会延长品牌的生命周期。


我和很多欧美网红品牌创始人,聊过他们对中国买家的心态
绝大多数对于中国资本,是未知且恐惧的心态,


他们对中国资本的固有印象是 粗暴,没有耐心,不尊重历史,过度消耗品牌形象,不理解品牌精神与传承的价值。
而中国买家一窝蜂跑全世界投资品牌,买品牌的心态,确实还不够成熟
纯财务投资人,投资并购品牌,当然是为了增值,挣钱,没毛病。
而战略投资,更多的是为了家族事业续命,防御性收购,投资。


我的英国朋友,也在收购英国品牌,收购之后,嫁接中国供应链,带进中国市场来销售放量。


我花了一个上午,给他们讲解,中国市场真的不是阿拉丁神灯,不是你带一个苹果来中国,就变成一座苹果山,中国市场有他特有的生态和规律,当然同时也是在动态变化中的,并不是什么品牌进入中国都会大爆炸发展,随意的收购、投资品牌是危险的。


你需要像《纸牌屋》的筹备工作一样,提前了解中国市场的数据,narrow到一个细分的赛道,计算出市场红利的窗口期,选择一个最适合你最擅长,且有一定壁垒的赛道,毕竟英国人的效率肯定是要比中国人低很多的,社会结构不同,文化也不同,如果你选了一个窗口期特别短的赛道,去买个牌子带回中国发展,以英国人的反应速度,很有可能错过窗口期。


投资品牌是很tough的工作,但是更tough的是投资之后的投后管理,绝大多数品牌入华,都需要repositioning 。
而其中有些历史悠久的品牌,不仅需要repositioning ,还需要rebranding。


这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艰苦的工作,收购品牌很简单,重塑品牌却是很辛苦的事,多少人多少家族一辈子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能成功。
日常的品牌运营,极为艰苦,非常精细化,非常detail,day to day的细致工作,不是只靠努力就能成功,这是一件需要天赋的事。


Well,我又要进入下一轮的会议了
不说了
如果你对海外品牌投资和收购感兴趣
我身边有无数失败的收购投资教训,
都是坑,超级大坑
以后慢慢说

家里没有矿
只有店
如果你不知道我是谁
👇
你-是-谁?
www.yuxiaog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