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要做中国欧莱雅,却投不出下一个爱马仕
咕咕生日爆款返场
AG抗糖精华只需¥198
10.17 00:00 准时开抢👇
欧莱雅终于官宣了新任CEO,千年老二扶正,毫无悬念,算是个萧规曹随的安全之选。
LVMH和Tiffany的撕逼大战,狗血情节,还在加剧升级。嫌戏不够大,横插一刀,又传出LVMH想收购卡地亚母公司Richemont......
你就看着吧,以疫情为转折点,全球奢侈品行业将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比起巨头们曾经历过的多次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甚至战乱炮火,这次很不一样。
这次是讲了几百年的“最贵的故事”要破了,而我们只看到了,2020注定是个不断跌破魔幻认知底线的黑天鹅之年。
关于我们所身处的国家和年代,大多数人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说回自己,2020年,我的KPI只有2件事——融资和生孩子。
这两件事,都发生得迅雷不及掩耳,都有一定程度的意外。
孩子嘛还得有俩月,融资么早早就close了。
2020年最无法避免的就是意外,只有意外是永恒不变,所以呢,享受意外带来的红利和惊险,已是最好的状态。
今年开年这么乱,鸡飞狗跳的,以为资本市场会很差,结果疫情反倒让生鲜和螺狮粉、自嗨锅暴涨了一把,动辄都敢喊出千亿估值的目标。
最终说动我小范围开一轮的,其实,不是公司自身的融资需求,是消费投资小阳春现象背后,中国真正懂消费的投手少之又少。
有朋友建议我说,打一圈,把人和knowhow摸个底,提前了解下VC的估值预期,buyout pe、二级市场对主流退出路径未来几年趋势的预判。
VC这个行业是被年轻的科技圈带火的,说实话,看TMT的根本看不懂消费。消费行业周期性长,看品牌嘛,太年轻的真看不懂。
别说没吃过猪肉,连见过猪跑的都不是很多,毕竟猪跑一圈,也得十几年。
被这么一提醒,我倒是很感兴趣,摸一圈消费赛道投手的现状,了解下一线消费投手们的投资逻辑,趋势预判,行业knowhow具体什么状况。
2年多前就有不少LP、PE,想找我们一起做消费基金,但我实在没办法甩下自己公司不创业了,所以业余帮看看项目,是不想对我喜欢的行业手生。
在路演过程中,有幸交到不少聪明的新朋友,探讨,激辩,从而更刷新了我对新消费赛道的认知逻辑体系。
鉴于很多问题,其实都是重复被问到的,我整理了部分我们闲扯的内容:
1、第一件事,先选赛道
赛道!赛道!赛道!
大家都看到了,在中国做新消费品牌,有百年难遇的红利,都知道中国不缺成熟的供应链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不缺好产品,缺的是好品牌。
无论从何处来,都往向同一片草原,都看到机会了,下饺子似的,噗通噗通都在往下跳。
但是,第一件事,一定是选赛道。
选赛道, 对这个赛道本质现状的透彻理解:
你在这个赛道看到什么机会?
你打算用什么路径去进入这个赛道?
你的奇袭路线是什么?
你打算如何在巨头眼皮底下“暗度陈仓”?
整个赛道的产业、行业、工业的现状和未来的预判?
消费者未被满足的刚需痛点到底在哪儿?
这个赛道的天花板,类目增长红利?
你的产品创新和获客创新在哪里?你的创新是不是一个被同行验证过的深坑?
为什么之前3年5年10年,别人没做成?为什么是你?你的成功可能性从何而来?
......
每个赛道的玩法都截然不同,跨领域的打法很难复用,即便是同样的消费人群。
比如,家具就真的比较难诞生独角兽,复购频次太低,投放流量浪费太严重
市场教育成本高,主流消费人群的品牌意识淡薄,类目增长也不在高速期,规模效应严重,强者恒强,中小玩家生存空间尴尬
靠做定位,用户教育,线上流量红利,都很难打破极致供应链的寡头竞争业态。
美妆、护肤、大健康、食品...近10年都是大红利赛道,老的行业领导品牌完全丧失和年轻人沟通的能力,根本影响不了千禧一代往后的消费决策。
疫情和国 情因素,又重创了洋品牌的心智优势,给新国货腾出一大块新的市场空间。
巨大巨大巨大的时代红利,天花板太高了,只要别做得太差,都能吃到红利的,刚好是洗牌的阶段,太缺品牌了。
2、警惕“中国版XX”的估值泡沫陷阱
对比中国市场和海外成熟市场差异,来判断上升空间是必要的,但不能忽略民族性差异。
最典型的大忽悠,就是瑞幸自居中国版星巴克。打出“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差在哪里?差在自信。” 这种德绑架式的广告,就差没打上“不转不是中国人”
中国版XX的类比,能让投资人快速具象get到未来的商业形态,但是不要忽略国情、民族性差异。
说瑞幸是中国版星巴克,还不如说喜茶都比瑞幸更接近中国版星巴克的定位呢。
数据不撒谎,咖啡对于美国人的重要意义,就像茶之于中国人,不信你去查一下,中国人每日摄入的咖啡因,有多大比例来自于茶。
喝咖啡对于美国人、欧洲人是一种什么地位的生活方式,你再看看中国人对于奶茶的疯狂。
反过来,你说你在美国开成百上千连锁珍珠奶茶店,能回来忽悠中国投资者说,你要做美国版喜茶么?
鬼信勒
中国版Hims也是很扯的,连Hims在美国到底为什么火都没看明白
Hims的火箭级成功,本质是《我不是药神》的逻辑,廉价仿药非那雄胺刚需获流,再用高毛利卖水模型变现,订阅制赋能,高到惊人的复购,国情不同好伐?
中美医疗体系法律都不一样,你自己弄个网站,搞个默认订阅,弄几个在线医生,在网上问诊开药试试?
不是跑到网上卖伟哥,卖雄脱药片,卖祛痘、洗发水,就能在中国复制Hims的神话的。
就算你做出了革命性的不掉头发洗发水,你仍然不是中国版Hims的模型,你还是典型的洗发水品牌模型,仍然要回答资本,如何冷启动,如何获客,如何做用户沉淀,这些基本功
美国轻奢电商Revolve那么火,中国版Revolve有戏么?
Revolve在美国的成功路径特别简单粗暴,就是一大堆自己的牌子,靠网红博主ins带起来的,靠Coachella音乐节集中爆发。
中国版Revolve能复制Revolve的成功么?
无论多大流量的博主网红穿上同款,不出3天淘宝就能买到一摸一样山寨平替,价格少个零。
中国版Coachella,硬要拗,那只有草莓音乐节了,放眼望去都是淘宝自拍款,红不过7天。
中国版Revolve行不通,美国有ins,我们有小红书,美国有Coachella,我们有草莓音乐节,美国有博主网红,我们最不缺博主网红,然后呢,Revolve的成功模式,在中国依然复制不了,国情不同,背后的产业成熟度也不同。
植物奶在国外火,背后的社会动因,是动物保育、杀戮、人伦,消费者认为喝牛奶残忍
在中国呢?植物奶在消费者的心智是“六个核桃?补脑子呀!”
这能一样么?
这个时代,其实诞生独角兽的可能性,已经逐渐脱离开中国版XX的模型了,元气森林也并不是要做成中国版可口可乐,钟薛高也不是中国版哈根达斯。
不要忽略有一种巨大的势能和机遇,叫做大国力量,特有的奇特杠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敏感的政经格局下,大国势能围出来的巨大机会。
比如中-国-芯
未来10年20年30年,无论如何中国都要有自己的欧莱雅、雅诗兰黛、LVMH、可口可乐、玛氏......这是历史趋势注定的,就像韩国有三星有LG日本有松下有资生堂
以前一线咖都不愿意演主旋律,觉得主旋律电影票房会扑街
但现在,你去看看《夺冠》 《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 《战狼》《 药神》《八佰》的票房
美国有好莱坞,还有迪斯尼,造梦,造英雄,韩国靠一部《太阳的后裔》让韩国年轻人看了想当兵,《寒战》让香港小青年想当警察。
咱们本就该造自己的英雄梦,让新生代年轻人看了想当医生,想当军人,想当警察,想当科学家,而不是小孩人人都想当网红,一夜暴富。
举国之力做一件事
这一天会比我们想象中到来更快。
3、新消费品牌从0到1,
并不是越快破亿越好
很多投手是因为电商、社交、平台没啥可投了,转型投销售,很容易把TMT的规模速度模型套用到消费赛道,但事实上,对于新消费品牌来说,从0到1,从创立到年销售破亿,并不是速度越快越好。
有个做行李箱的牌子,据说第一年就做了8个亿,朋友说是流量团队操盘,厉害得很,去瞅瞅。
结果一看,纯接流逻辑,70%的销售来自于股份绑定的渠道独家给流量
不对品牌心智做任何的投入,品牌没有定位,产品没有识别度,SKU tree没有逻辑,品牌面目精分,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用户忠诚度,属于无意识购买行为。
很典型的流量逻辑,什么火,迅速照抄一模一样,价格定一半甚至更低,关键词接流。
流量运营和分销团队很强,几乎吃到了大大小小各类社交电商的品类红利,卖一波赚一波走人,一路嫖流量。
品牌都谈不上出圈不出圈,因为to C是完全没有awareness的。
这种卖货逻辑,能赚钱,但不存在品牌生命周期管理,用户沉淀,连最基本的品牌定位都没有,严格意义上,只是货,而不是牌。
快倒是很快,手握渠道,找准价格带空缺,吃到获客红利,哗哗哗往下灌。
并不是说流量逻辑,获客能力不是很厉害的能力,只不过做品牌,需要的是综合能力结构,不是单纯的单点突破,来货就卖。
否则那淘宝为什么没有成为最大的品牌集团呢?
反正猫系有的是流量渠道
宇宙第一卖货厂,吸金力如同黑洞
做品牌,跟生孩子差不多,总得头脑手脚都长好,爸妈赋予他出身、性别、性格。
是不同决定价值,而非相同。
必要的成长,无法快进。
4、投消费品牌,
早期只看1件事:
团队 团队 团队
做的事会变,但人性不会
三岁看到老,用在看消费赛道创始人,很管用。
看团队,主要是看几点:
1、团队基因,人性,phylosophy,vision (目标感、感召力、野心...)
2、knowhow ,对趋势的判断,从0-1的战略判断
3、再看能力结构,操盘逻辑手法等
不用太在意做品牌最初的产品形态,要看团队的战略进化能力,做的事会变的,细分赛道打法都有可能会变,但创始团队的基因、人性是不会变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人性,phylosophy是第一位的,然后再看knowhow
因为knowhow是会不断进化迭代,自我颠覆成长。
能力结构也能通过资本的方式,不断的去补角,但这又跟创始人的人性相关,核心团队是否有这种感召力、领导魅力与艺术、包容的心态和大格局。
我看过一大堆保健食品和香氛个护赛道的start up,早期产品的philosophy和运营手法,充分体现了团队对趋势的理解和年轻市场的判断。
有把保健品设计得像避孕套,有的像打火机,有的像口香糖,有的像香水。
对“像又不像”精微的把握,强心理暗示,对于消费焦虑这门生意的认知和拆解,不同的创始人有不同的路径。
看家本领各不相同,产品壁垒、最终的用户沉淀效能,以及特别容易被忽视的落在产品设计上的用户体验管理及优化(本质上是供应链的组合升级,而不是整合),是影响消费赛道,长期价值的核心要素。
知道-看到-做到
顺序很重要,从“知道”,直接跳跃到“做到”是不现实的,一定要看到,清清楚楚的看到,visible
“知道”,即knowhow,但knowhow是会进化的
搞清楚创始人,为什么要下场?
站在哪一座山坡上,看到了什么样的草原?
为什么说,一定要先深聊创始团队的人性,这和之后品牌发展路上,核心能力的成长性,有直接关联。
做消费的人,一定不能太执,要放下自我,放下我执
心里要无我,这很难
因为做消费的人,一定是为他人服务的,去我执很重要。
时间有限,其他的我就不展开说了
比如
5、警惕自我陶醉式创新?
区分产品创新驱动,获客创新驱动和类目增长带来的被动红利
6、做消费品牌,是生意,不是讲故事吹泡
先把帐算清楚,再找飞轮模型
7、做品牌,基业长青,就别想做得轻,一定会越来越重
8、整合不是不可复制的核心能力,组合创新产业改革才是
9、做品牌,只有你能带走的,才是你的价值
10、品牌可迁移成本越高的赛道,越有希望诞生更值钱的品牌
11、用户体验优化背后是一套东西消费心理的期望值管理体系,绝不能把产品革新和营销革新独立区分开来
12、不要幻想自己在颠覆行业智商税,每个时代都有属于不同人群的伟大的“智商税”
13、从第一天就开始思考从10-100 怎么打大怪?
从0-1难,从10-100只会更难
14、做品牌必然要输出符合时代心流的强价值主张,但精神赋并不能混淆成为产品创新背后的伪需求。
因为女性独立而去买个薄皮胸罩,因为身体解放,而不垫卫生巾,典型伪需求。
15、做品牌,产品即内容,内容即产品。
持续生产目标用户buy in的好内容,重要程度并不亚于生产解决她们痛点的好产品,内容产品不分家。
放眼全球,把2020和中国,两个关键词放在时代背景下,这恐怕是做品牌最好的希望元年了。
老品牌已经彻底丧失和年轻人沟通的能力了,有很多产业的现状已经老到翻不了身。
年轻人想要的根本不是这些, 消费人群、使用场景、消费决策路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个机会,人人都在说自己要做中国欧莱雅,在资本的催肥下,中国新消费品牌一路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