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青岛市即墨区:“四大工程”助推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青岛市即墨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通过组织实施产业聚才、固基提质、筑巢引凤、人才暖心四大人才工程,加快汇聚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为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抢抓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聚焦一批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好的“蓝高新”项目发力,围绕产业链配置人才链,推动“产业集聚人才”与“人才引领产业”互促发展。
1
坚持围绕发展蓝色产业集聚人才
突出蓝色经济和海洋特色,着力打造“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步伐,聚集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和应用型创新单元。引进国家海洋科学实验室等14个“国字号”科研平台,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等12个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加快释放蓝色产业人才吸引力,汇聚各类蓝色产业人才3.9万余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人才42名。
2
坚持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容纳人才
大力实施“3×3工业振兴计划”,加速构建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汽车、造船、发电装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装备制造业研发人才量质双增。依托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项目,促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工作部落户即墨,带进汽车研发高层次人才23人。森麒麟轮胎引进了以“青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盛保信为核心的研发团队,率先建成全国首家轮胎工业4.0智慧工厂。
3
坚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汇聚人才
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加快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领军型人才及团队来即创新创业,立足环保新材料、智能装备、医疗器械等产业成功引进李保安、邱成峰、薛杨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创办企业,累计投资900余万元。着眼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引入朱蓓薇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创办青岛海智源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将巩固基础、提升质量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高新技术企业“育”、专业孵化机构“孵”、举办专题引才活动“引”等方式,推进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
1
加大创业创新人才引育力度
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对国家“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专家以及领军型科技创业创新团队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即创业的给予最高共300万元扶持资金,并在场地、住房、风投等方面给予补助。
2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扩充工程
分层次、分行业实施人才培训,举办清华大学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等7期培训班,开展“农业农村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和卫生人才基层“支援计划”,全年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000余人。发挥好即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即墨名师等4项重点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积极向上推荐优秀人才,年内新获青岛名 46 32523 46 15231 0 0 1917 0 0:00:16 0:00:07 0:00:09 3007名校长等青岛市级以上重点人才荣誉30人次。
3
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实施了“金蓝领”技能人才队伍提升工程,一方面通过即墨区职业技能大赛、万人就业帮扶计划等活动,提升技能成才的影响力,带动岗位练兵近5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447人;另一方面对接新兴产业,围绕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及时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德州科技职业学院青岛校区等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培养技能人才,年培养中等职业资格技能人才1900余人。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人才智力要素等方式,加快构建人才孵化、人才创新平台载体,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发展。
1
高起点打造人才创业孵化平台
整合重点功能区、城区重点板块等创新资源,着力打造一个科技创新制高点、五大创业聚集区、两条创客大道、多个创新创业试点镇的“1+5+2+N”创业孵化平台体系。全区新规划建设孵化器、创客空间60多万平方米,投入使用41万平方米,青岛农业创客空间、海创·众创空间2家获国家科技部认定。
2
高质量打造企业创新提升平台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企业在产学研一体化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载体吸纳人才创新创业,全区新增省级以上平台载体5个,青岛市级平台载体51个,汇聚各类人才300余人。其中,红领集团大力开展“互联网+工业”创新,发展基于3D打印技术的服装个性定制产业,成功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青岛市互联网工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
高水平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通过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分支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等助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引进和建设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青岛分中心、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等院所分支机构6个,为企业提供科技项目咨询、技术转让、技术研发与咨询等服务。
围绕“十三五”规划人才强国的部署,以五大发展战略为引领,坚持在创新工作推进和服务企业机制、金融服务体系、激励促进和保障制度等方面综合用力,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
创新人才工作推进和服务保障机制
强化牵头抓总,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委联系专家制度、人才服务联系卡制度等工作措施。组织40家企业成员组建企业创新联盟,选调企业家、研究人员、中介服务机构人员等30人成立科技顾问团,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进人才各项工作。
2
创新人才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人才创业资金支持服务,成立了小微企业担保基金、光伏农业投资基金,筹建了青岛大工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即发智库基金。组织青岛高创担保公司、青岛城建担保公司、青岛农商银行即墨支行共同组建即墨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准备金池,按照准备金池总额的10倍放大授信,给予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亿元的科技信贷支持,已为10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4000多万元。开展专利保险质押贷款业务,帮助企业融资1200多万元。
3
创新人才工作信息化举措
建立人才信息“大数据”,着力解决信息不通畅、不及时、不对称的问题。针对创新创业企业,建成了服务全区中小企业的企业科技信息资源“大数据”,搭建起服务企业的云平台。建立中国即墨技术交易网,为企业技术展示、技术需求发布及供给、技术交易、委托研发、成果评估等搭建便捷平台。
4
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
积极帮助技术含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企业争取上级政策支持,11个项目被列入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争取资金1020万元,14家企业获研发投入奖励345万元,9家企业获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补助18.8万元,为120名优秀人才发放政府津贴44.5万元。将知识产权作为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引进青岛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专利数据库进行联网,组织13家企业申报山东省专利奖,占青岛市入围专利总数的五分之一。(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
灯塔编辑丨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