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朱村的特殊年俗:过年第一碗饺子献先烈
在临沂市临沭县西南部的曹庄镇境内,有个村子叫朱村。村子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这个村里姓朱的人多,而是因为这里的历代村民都崇尚朱子儒学,加之村子河流纵横、溪水汇流,如玉带缠绕,呈“九龙戏珠”格局,由此得名“朱村”。
这个村子有个习俗,每年除夕,朱村家家户户盛出来的第一碗水饺,都要端到村头的烈士纪念碑前,祭奠深埋在碑下的八路军烈士,整个仪式虔诚而庄重。
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故事还要从75年前,也就是1943年的春节说起。
1943年,抗日战争马上就要转入反攻阶段,抗日根据地的节节胜利,让这一年的春节显得格外喜庆。身为抗战模范村的朱村,更是杀猪宰羊,舂米做糕,贴春联,放鞭炮,一派喜乐融融的景象。
而此时,日伪军那边却是另一番景象,为了摆脱面前的困境,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朱村,秘密制定了在除夕血洗朱村的计划,希冀用无辜百姓的鲜血来瓦解抗日军民的斗志。
1943年2月4日,农历壬午年的除夕。趁着朦胧的夜色,从临沂、李庄纠集而来的日伪军500余人,悄悄地包围了朱村,而此时的朱村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村子里面一片寂静。“叭叭”两声枪响突然传来,继而杀声大作,大家慌忙起身,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敌人,不由得大惊,赶紧穿上衣服,扶老携幼,从村南口向东面的沭河跑去。大伙儿相信,驻扎在河边的八路军115师四团(滨海军区“老四团”)八连会赶来救乡亲们的。
而此时,八连连长鄢思甲也听到了枪声。“枪声就是命令”,他立即集合部队向朱村赶来。赶到河边,正遇到撤退过来的一部分老百姓。八路军战士为了让老百姓从桥上迅速撤走,毅然跳进刺骨的河水,涉水前去朱村阻击敌人,很多战士双腿被河里结的冰划破,流出鲜血。
朱村战斗时,民兵使用的简陋武器。
过河后,为了掩护更多的老百姓撤退,八路军“老四团”的战士们立即向敌人发起冲锋。连长鄢思甲被子弹打穿了脖颈,呼吸困难,仍坚持不下火线,高喊“不要放走鬼子”;投弹手郝红娃腿负了重伤,简单包扎了一下,就又拖着一条腿冲了上去;一班长焦锡模的一只胳膊被打断,仍坚持不下火线,直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时,勇敢的朱村村民也纷纷赶回来运送弹药,救护伤员。经过6个多小时激战,军民同心,打得敌人丢弃几十具尸体仓皇而逃,而八连也有24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朱村得救了,朱村平安了,可刚刚经历浴血战斗的八路军战士来不及停留休息,又悄悄离开执行其他任务去了。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朱村的乡亲不约而同聚到村内存放八路军烈士遗体的王氏祠堂,他们捧来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大声说着:“是八连救了我们,没有八连就没有我们啊!今天,过年的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要敬八连牺牲的战士,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呐!”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每逢过年,朱村人都用新年的第一碗饺子,祭奠那些为救朱村而牺牲的战士们,雷打不动,从未更改,成了朱村的年俗。
如今在朱村纪念馆,珍藏着一面绣着“钢铁英雄连”的锦旗。这面锦旗是朱村战斗后第六天,朱村村民送给“老四团”八连的。1944年8月,在山东军区战斗英模大会上,政治部主任萧华正式宣布八连为“钢八连”,从此“钢八连”名扬全国。与此同时,“钢八连”连长鄢思甲、排长徐乐之、班长郝红娃被授予“山东军区一级战斗英雄”。
1983年,鄢思甲病逝,按照老人的遗愿,家人把他的骨灰撒在了他和战友们曾经战斗过的朱村。
2012年,富裕起来的朱村村民自发捐款60余万元,建成了由朱村抗日烈士陵园、老四团钢八连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和朱村档案资料馆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朱村走访调查时了解到谷牧、肖华、铁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朱村战斗、工作的经历后,连连表示,朱村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办得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朱村战斗由此被正式载入《八路军战史》。
为您推荐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灯塔编辑丨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