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层党建】昌邑市建设红色村史馆打造党员群众精神新家园

昌邑市建设红色村史馆打造党员群众精神新家园

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前进力量



 着眼于文化底蕴深厚、革命历史悠久、红色印记众多、仁人志士辈出的实际,2017年以来,位于渤海湾南岸的昌邑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以“铭记历史、留住乡愁”为目标,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主题,深挖红色资源,建设一批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村史馆,为广大党员群众打造新的精神家园。


 

因村制宜 精心打造

春节期间,卜庄镇姜泊村的村史馆内人气爆棚。无论是外出返乡人员,还是村内常住群众,无不对馆藏丰富的红色村史馆赞不绝口。为村史馆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退休老干部姜在亮说:“建设村史馆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村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记住村史、记住自己的根!”


为打造高品质的红色村史馆,昌邑市专门组织力量对690个村的村庄起源、人文构成、风俗习惯、人物事迹等进行广泛搜集,对各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行深入挖掘。同时,特地邀请党建和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多方论证、现场指导,明确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突出党性教育、政德教育、信念教育和家风教育“一核四面多点”的建设思路。


在村史馆的具体打造过程中,硬件建设,由乡镇具体负责规划建设、现场协调、工程推进,或者依托村中企业、学校等单位联办;软件优化,抽调专业人员成立指导小组的同时,组织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和热心人士成立了工作组,宣传发动党员群众,共同挖掘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的见证,蕴藏了许多英雄故事,理应受到保护、开发和转化利用。依托红色资源建设的村史馆在教育党员、凝聚群众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昌邑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孙建设表示。


截至目前,全市党员群众共捐献各种革命历史文物485套(件)、提供重要史料材料98篇、撰写回忆录17篇。现已建成红色村史馆19个,正在规划建设23个,5年内将建成200个。


深挖内涵 创新形式

“咱村是革命根据地!走出了县团级干部57名,牺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烈士有43位。那时候,咱村被叫作‘东方小莫斯科’……”听完龙池镇马渠村村史馆管理员魏其升老人的介绍,正在北京大学读大一的魏同华振奋地说:“原先就经常听长辈们讲村里的革命故事,但这么系统地了解还是第一次。在村史馆的所见所闻让我增加了奋斗的动力,我为自己的村庄和先辈们感到骄傲!”


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充分发挥教育阵地作用、深度展现教育价值,该市组织村干部、“五老”人员、青年学生和有特长的党员群众,一起研究讲解词、讲解重点和技巧,并担任村史馆讲解员,确保讲活历史、讲出感情、讲起干劲。同时,不定期地组织党员群众、中小学生、返乡人员到村史馆接受红色教育,并开展座谈讨论,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除此之外,昌邑市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将在建设红色村史馆过程中挖掘整理的有关精彩故事及时编发推送。现已拍摄公益微电影2部,推送各类信息1200余条。


互促共进 放大辐射

在龙池镇瓦东村,新选出的村“两委”班子公示结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体参观村史馆。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赵中伟站在一面20世纪70年代获得的“治理胶莱河先进单位”的奖状前,郑重地说道:“当年咱村人出去干义务工,为争一面红旗,大家伙没白没黑地干。咱们大家更要传承好、发扬好‘有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精神,在新时代不忘强村初心,牢记富民使命!”


昌邑市将红色村史馆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红色村史馆打造必须与乡村文化建设、过硬支部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一体规划、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村史馆建设的价值,汇聚更大的发展力量。”卜庄镇党委书记刘广杰说。


遵循“红色与美丽互彰,史馆与乡村相融”的原则,以红色村史馆为主阵地,把红色村史馆建设作为过硬支部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大力量下沉、经费保障、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和服务保障力度,带动提升基层支部阵地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通过举办文化下乡、村史展览、红色旅游等方式,带动党员群众近距离感悟红色文化、优秀传承,营造崇尚英模、弘扬正气的浓厚氛围;通过配套抓好路、墙、亭、馆等要素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推动了整体基础设施的提升和村风民风的转变。目前,全市已组建红色村史宣传队20余支,带动新增乡村文化活动900余个,新增特色旅游村、生态文明村16个,72个村创建为和谐文明村,70%的村镇达到市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为您推荐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灯塔编辑丨许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