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层党建】海阳市城北村三任党支部书记传递实干兴村接力棒




在海阳市城北村的北边有一座不高的山,当地人们叫它担杖山,远远望去,这山就像是一根被压弯的扁担,或许,正是这山的名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城北村党员干部,甘于做人民群众的挑夫,始终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抗在肩上,做集体利益的守护者,做为民谋利的闯路人!



1

改革风起,树起了实干兴村的良好风气


▲早期支部成员工作场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城北村,有1300多口人,1200多亩耕地。“县城只有一条街,我们那时觉得离县城很远。”李维记回忆。1979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腾道,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带领大家大胆发展各种经营,在原来村生产小组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锁加工车间、皮鞋加工厂、肉类食品加工厂、毛巾厂……最多时村里大大小小的企业有20多家。1984年,村委会与县粮食局一起筹建氨基酸厂进行联营,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用薯类制取L-赖氨酸,1990年通过国家级鉴定验收。


“觉得能挣钱的事儿,就建一个厂。挣钱就继续发展,不挣钱就关掉。”李维记说。在这样的探索中,村民的脑袋瓜越来越活,腰包也越来越鼓。进入新世纪后两三年的时间,村里六成以上的人家有了大屏幕彩电、电冰箱、电风扇等,程控电话普及全村,摩托车替代自行车,户均存款上升至万元以上。因为临近县城,其他乡镇人口不断迁入,村里的人口不断增多,2000年前后村民达到2600多人。


“李腾道书记敢做敢为,带领我们村由贫穷实现了基本富裕。”李维记说,“最重要的是,他在任20多年在村里树起了实干兴村的良好风气。”


2

改革深入,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城北村早期村办企业


企业多了,管理难度加大;人口多了,操心自然就多。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让年仅51岁的李腾道病倒在岗位上。这时候,村集体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村集体账上,几乎没有存款;集体企业只有建筑公司和汽修公司勉强生存下来;村民曾赖以生存的土地,九成转换了土地性质,所有权易主。


2000年,李连道正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困难的局面,怎么办?


“李连道书记,做事很稳啊!”说起当年,李维记感慨道。李连道发挥实干兴村的作风,带领村“两委”,将村建筑公司和汽修厂对外承包,每年为村里拿回了180万元的固定收入,接着成立村房地产开发公司,由村委会直接经营,每年都能为村集体带来不菲利润。


2002年,李连道带领村“两委”,在海阳市第一个进行了旧村改造,拆除旧宅600余户,先后建起东山小区、文山小区,彻底解决了本村婚龄青年的用房问题。2005年,村里又从市经济开发区买了50亩地建起了11000多平米厂房对外出租,开始为村民们长远生活再度谋划。


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村民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不断提高。2007年,城北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3

夯实成果,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


拆迁,是个费心费力的活儿。“咱要做个好人,做个对得起老百姓的好人!”遇到难事,李连道常这样说。他带领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有时饭吃不上,觉也睡不好。2006年,刚过50岁的他,也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危难之际,2007年,李维记走马上任。村里原有的土地,剩下不到一成,后代子孙吃饭怎么办?现在吃饭没问题了,精神需求怎么满足?着眼于这两大主题,李维记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后,做了一系列踏踏实实的工作。村里投资建起了大型农贸市场和一批门头房,不出售仅用于出租;成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村民增加就业机会,增加集体收入;收回了村建筑公司和汽修公司,进一步拓展了房产开发公司的业务。到2008年,城北村村集体经济形成了农贸市场、物业管理、建筑、汽修汽贸、房地产开发等五大支柱产业,每年村集体收入至少在300万元以上。 


▲召开支委会


村集体的钱,全部用于改善民生。现在的城北村,不仅街道实现了硬化、量化、美化,还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村幼儿园全部免费,考上大学的孩子都有补助;村民在村集体企业上班的,企业投保;不在企业上班的,村集体出资为村民买养老保险和新农合;村里为每位村民都购买了商业大病保险,对60岁以上的村民,不仅发放养老补贴,还安排二次就业。村里的图书馆,藏书15000多册,随时对村民开放,还有文体活动广场、大型室内健身场、养老院……2017年11月,城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今年,李维记当选为省人大代表,被评为“全省担当作为好支书”。7月,城北村成立党总支部,下设五个党支部,李维记当选党总支书记。


“我们村发展到现在,一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二是三代人脚踏实地苦干的结果。”李维记说。 (中共烟台市委组织部)



为您推荐

灯塔编辑丨许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