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奶辣风”童装产业火热,“擦边球”还是穿衣自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数据 Author 谭琳






“奶辣风”这个词最近有点火——低龄女童稚嫩的脸庞和性感辣妹的穿着打扮、凸显的身材曲线形成反差,这种又奶又辣的穿着风格一度在各大平台上走红。






随着越来越多“奶辣风”相关视频及图片在各大平台广泛传播,#性化幼女的童装不叫穿衣自由#词条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讨论的焦点在于:“奶辣风”到底是“擦边球”还是“穿衣自由”?




网络惊现衣着暴露、姿势早熟女童照片


近日,网络上出现大量穿着暴露、姿势早熟的女童照片,发布博主美其名曰“奶辣风”。



网友纷纷评论:如今的成年女装推崇“白幼瘦”、尺码越做越小,而儿童服装却越来越成熟,真是“成人服装童装化,儿童服装成人化”。



更可怕的是,网上还出现了一些疑似软色情甚至具有性暗示的儿童广告图。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将这些图片上传到网络分享的,大多是这些孩子的父母。网友不禁愤然评论“这样的装扮让孩子失去了原有的稚嫩感”“这些衣服是成人凝视的目光看向孩子的身体”“某些家长为了流量不惜以伤害孩子为代价”“这等于主动让孩子陷入危险中”“分明就是性化儿童”……



而许多孩子的家长还振振有词:“我们穿什么是我们的自由,你们管得着吗?”立刻遭到网友回怼:“真正的穿衣自由是让孩子自己选而不是强加大人的意愿在孩子身上,一些博主明显就是以此作为敛财的工具。”



近年来,考虑到儿童心理尚不成熟,为了遏制儿童网红经济成为部分人的新型敛财方式,中央网信办颁发了规定,严令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



可网红低龄化、儿童服装及言行举止成人化的现象却依然屡禁不止。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如今“奶辣风”的盛行?




儿童进入网红产业链,孩子被以成人的视角凝视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市场,产生“奶辣风“等现象的首要原因还是儿童进入了网红产业链。如今,亲子、萌娃类视频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大类,粉丝数在百万、千万级别的儿童博主不在少数,其吸金能力与商业潜力早已不是秘密,不断膨胀的利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平台、机构和父母入场。《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显示,从怀孕算起,至儿童成长到14周岁,全国儿童的平均养育成本为407002元。蝉妈妈平台今年4月至5月的经营情况显示,儿童博主的平均累计销售额超过85万元,约是养育成本的两倍。


对于粉丝量级较小的博主来说,家庭作坊式的运营通常是更为经济的选择——作为父母,拍摄自己的孩子可以节省大量沟通成本,在拍摄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也相对便利。这类博主主要通过平台商单、商品寄拍等渠道实现盈利。


积累了一定粉丝基础之后,网红孵化机构便会找上门寻求合作,部分博主选择与其签约。据2021年国家网信办统计,几家头部的网站平台,拥有100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大约有40%签约了MCN机构。


在小红书等种草平台及短视频平台,大多数儿童博主在简介中挂着商务合作的联系方式,通过直播带货、广告植入、商品橱窗等方式实现流量变现,MCN机构会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帮助商家与博主实现“双向选择”。 


事实上,手机屏幕内精致可爱的萌娃、亲昵温馨的家庭互动背后,很有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而签约机构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会提供现成的“网红账号养成模板”。某MCN机构商务专员介绍,目前MCN机构主要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为“轻运营”,即机构为博主提供内容、热点、流量等方面的建议和协助,不介入主要内容的生产与制作环节;另一种模式则对机构的依赖度较高,博主仅仅担任演员的角色,其余环节均由专业团队完成。


在专业程度如此高的行业环境下,为了博取更多受众的眼球,运营团队自然而然地会运用一些吸睛的标签来包装孩子以得到更好的商业效果,当“萌娃”和“性感”等成人字眼结合时,无疑能吸引来大量的关注。于是在商业化的催生下,所谓“奶辣风”等现象便应运而生。与稚嫩身躯违和的成熟衣着和姿势盛行的背后,是一条条成熟的利益链以及部分成年人目的不纯的凝视。




童装市场规模超两千亿,线上渠道快速发展助推儿童网红经济




线上童装市场的发展,以及年轻宝妈宝爸涌入童装市场也是促成“奶辣风”的原因之一。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童装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2018年至2022年,我国0-14岁人口从2.35亿人增长至2.54亿人,新生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庞大消费群,为儿童服装行业长远发展提供了空间。


童装行业是婴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宏观层面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快速增长,以及产业层面婴童消费群体的持续壮大与消费习惯的升级改变,我国童装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与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为品牌童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历史机遇。随着优生优育观念的不断加强,“三胎”生育政策的放开,新一轮新生儿人口红利逐步形成并带动育儿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国内童装的消费量近年来呈现出较快的增速趋势。同时,“4+2+1或4+2+2”漏斗型结构的家庭也拥有更加充足的经济能力,为儿童服装行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2019年我国童装行业市场规模便达到了2392亿元。


90、95后父母逐渐成为童装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新一代家长的消费理念也有所改变,对于儿童服装产品提出了品牌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也更加关注儿童服装产品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时尚性,为儿童服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升级空间,但同时也不自觉地将自身的审美投射到了童装。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线上渠道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销售渠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网上零售额13.7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消费者购物渠道、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童装消费向线上渠道转移趋势明显,童装电商品牌也在不断涌现。近年来,各大线下品牌童装纷纷加码布局电商渠道,通过数字化改造,探索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模式,通过多维度渠道增加品牌与消费者触点。2021年中国童装电商市场规模已达826亿元,同比增长13.5%。


在这样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下,童装品牌服装的设计不断向新消费者——90、95后年轻宝妈宝爸审美倾斜,同时童装企业也在线上积极与MCN公司及网红儿童模特等合作,打造足够吸引眼球的童模造型,“奶辣风”等现象在各大童装品牌的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




穿衣自由不是催生儿童早熟的借口,应严厉打击借儿童软色情牟利行为




商业社会,追求流量变现并没有错。但在成年人的语境中打着“穿衣自由”的旗号,将孩童的审美强势导向成熟,在他们一切尚未启蒙的年纪,往其身上投射欲望,这是值得警惕的。有网友评论指出:童装店的老板,并不会让自己的小孩穿着这样风格的衣服走在大街上,却又吃尽了“奶辣风”图片带来的转化好处。


客观来说,“奶辣风”或“纯欲风”,本身定义就充满了撩人的味道。当某种风格成为某些欲望的载体,则让所谓的穿衣自由,彻底失去了自由原本的意义——尊重美,并展示美。长久来看,变现的王道,终究还是得回归到产品的外观造型、质量设计等硬性指标上。对流量的追逐,应该是有边界、且得当的。


靠儿童软色情牟利,其实已经涉嫌违法。2021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一些身着“奶辣风”的“网红儿童”背后是流量经济,要么是家长“啃小”,以此牟利;要么是机构对有潜力的“网红儿童”进行包装。在这一过程中如有发生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发生,那么便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要求平台下架这类视频或图片、注销有关账号,同时,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追究不正确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的责任。 


“网红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2021年,文旅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但是,围绕“网红儿童”的利益链是很顽固的,平台、机构、家长,各有各的算盘。儿童生意是平台的重要营利点,没有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平台很难自觉进行自查。很多家长只为记录孩子成长,而部分家长却把“炫娃”当做了牟利的工具,急功近利地迎合着看客,而没有考虑孩子的隐私、人格和尊严,也没有考虑视频及照片的摄制过程对孩子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022年1月1日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父母必须“依法带娃”,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建议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各平台以儿童“奶辣风”穿搭等现象为首的不良现象进行评估,对于靠“网红儿童”牟利的网络账号要进行全面清理,强化对涉及未成年人内容账号的监管,落实父母的监护责任。





推荐 · 阅读


拒绝35岁以上旅客入住,是对“青旅精神”的误解和伤害

日薪飙至2500元、69岁工作者仍奔忙在一线……这个行业很缺人!

2024QS世界大学排名公布,“洋指标”评判院校实力靠谱吗

花34亿给河道贴瓷砖?官方最新回应:总造价约650万元

中科院停用、遭8760万天价罚款、变相裁员…知网改革前途未知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谭琳

编辑:张咏琴 | 责编:  王晓彤 陈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