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某博主发布视频吐槽青海茶卡盐湖景区游客集散中心远离景点大门,游客只能被迫乘坐高价区间车往返一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反映曾遭遇摆渡车等交通“连环消费”,斥责景区摆渡车载客变“宰客”。
暑期出游旺季,很多游客在饱览各大旅游景区的同时,受到景区交通高消费的困扰:有景区将游客集散中心修建在离景区入口较远的地方,并禁止游客自驾前往景区入口;有的门票与观光车、索道或者其他交通服务绑定销售;还有的将景区交通路线“化整为零”分段计价,甚至强制游客中途下车换乘,二次收费等。在被誉为“中国最大的观景平台”的四川省雅安市牛背山,游客除了160元的门票之外,还需要捆绑购买观光车票;景区不允许自驾、骑行、徒步,仅有搭乘观光车上山唯一一种游览方式,且上山交通分段计费,这就意味着游客需要支付高出门票价格的交通费,才能够畅通无阻地游览牛背山。青海省海西州茶卡盐湖景区提供步行、单程价格50元/人次的小火车、单程价格90元/人次的游船方案,看似选择多样,实际上游客集散中心离景区核心地4.2公里的距离让游客不得不选择乘坐景区交通,游览交通费远超过旺季60元的门票消费。吉林省长白山北景区景区不能自驾进入,必须购买门票和车票的组合票,游客需在集散中心统一乘车上山,且天池主峰到山顶的路程因道路崎岖,需要额外交费乘坐越野车才能到达。部分景区交通收费高、套路多,影响游客的正常出行。有网友认为,部分景区表面上在门票价格上“让利于民”,却暗中设置高价交通费来增加营收,“吃相难看”。应该看到,景区接驳交通作为优化旅游体验的基础服务之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一些景区路程较远、内部游览路线多,为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游玩体验,因此设置景区交通服务以代步,使游览过程更省时省力;一些景区地形崎岖、路况复杂,对车辆驾驶技术要求较高,由景区统一安排培训驾驶人员上岗接送游客,意在尽可能保障旅客出行安全。除此之外,部分景区还会呼应景观特色,根据地貌差异设置轮渡、索道、滑轨等交通设施作为补充。与景色、历史相映衬的特色交通也容易成为网红打卡元素,提高游客“成图率”(拍照并上传图片的概率),实现裂变传播、提升客流量。如四川青城山景区的特色交通工具“滑竿”,原为旧时山区交通不便的代步工具,如今作为特色项目在景区统一计价、规范管理,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江苏南京游览秦淮河主要乘坐的“画舫”,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风韵,“乘画舫,游秦淮”,尽情感怀历史的沧桑巨变,至今仍是游玩南京的必选项目。可见,富有当地特色、设置合理的景区交通服务,不仅可以作为景区沉浸式体验的新场景增效创收,还能成为地方文旅的一张名片,使独特的文旅魅力穿越时空、生生不息。实际上,游客吐槽的并不是摆渡服务本身,而是收费高与体验差之间的落差。有网友表示,游客承担比市区里高十几甚至二十几倍的交通费,景区路况却和市区无异,难免会有受骗“挨宰”之感。在有关部门严格控制景区门票过快上涨的背景下,部分景区交通价格虚高,将摆渡车异化为圈钱利器,虽然短时间内平衡了门票降价带来的营收损失,但容易招致口碑反噬,甚至陷入舆论风波。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库成员牟红表示,景区摆渡车为方便游客游览而设立,如果经营管理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将其发展为一种盈利模式,即便有收益,也会因为景区口碑受影响而得不偿失。摆渡交通“宰客”问题集中爆发,从根本上反映出部分景区的短视思维。旅游作为一种体验经济的业态,其发展核心在于受众体验的优化,效益来源于服务水平的提升。景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优化景区服务,让旅游回归本真,才能留住旺盛的客源和人气,实现稳定盈利和长远发展。关注市场需求,提升服务意识。景区在体验项目上应塑造立体化游憩氛围,避免平面化、单一化、雷同化设计思路,真正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提升游览服务的便捷性、多样性、节奏性。摆渡车等配套基础设施与服务要不断完善,同时还应在价格上尽量让利于民,在门票和车票上做减法,在设施和服务上做加法,以优质的游玩体验吸引八方游客。创新玩法,深度布局多业态。部分景区依赖摆渡车创收的原因之一在于创新能力不足、创收模式僵化。景区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做好资源的全面挖掘与开发,主动升级创收模式,围绕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延长产业链,开发新玩法、新方式、新体验,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吸引游客自愿前往、主动消费,为景区创收激发无限潜能。
当前,中国旅游业复苏势头强劲,居民出游需求持续释放。在文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景区创收的规划与举措不能饮鸩止渴。顺应市场需求,切实提升旅客体验,提升服务水平,才是景区树品牌、立口碑、持续发展向好的根本所在。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李兵兵 刘美琳
编辑:李昭彤 | 责编: 王晓彤 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