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洱市“十大历史街道”

2017-06-13 普洱视窗

1、宁洱县磨黑古镇街道

  

  磨黑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史上滇南各地的马帮经宁洱茶马古道零公路碑(原普洱府驻地)出发,过茶庵堂驿站到磨黑,进行短暂停留后一路南下,经中原进北京(称:官马大道)。另一路北上,经下关进西藏(称:滇藏大道)再到南亚。从内地和藏区来的商贾、马帮,要进入滇南和东南亚都必经磨黑,它是连接边疆和中原及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咽喉要地。



 2、宁洱县凤新街

  

  贯穿普洱府城的主街凤新街因北接凤凰山、南通新民街而得名。以凤新街为轴心,普洱府城被分为东西两半,远看犹如一只远飞的凤凰口衔一本翻开的大书。也因此,普洱府城有着“丹凤衔书”之美誉。



3、碧溪古镇茶马古道


  碧溪古镇曾是云南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古镇内由宽约4米的石条加毛石铺面道路形成十字形贯道。十字街相对均匀地将镇内区域分成四块,每块间又设有宽越3米余十字街一端走往另一端或通向城墙内环道的小巷。碧溪古镇茶马古道历来是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商贾必经之路,道路四通八达,是茶马古道上的官马大道,马帮从宁洱县出发经过我县的通关、忠爱桥、步新桥、老苍坡、双龙桥、赖蚌、土酒房、涟漪桥、马场、蚂蟥塘、普益公园、马店街,沿着章差河走,到达碧溪古镇。

  古老的茶马古道从碧溪东门进入,经镇中心的魁星阁(八角楼),转向北行,从古镇北门而出,在古镇内的青石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历史印迹。

  至解放前,每天傍晚都有挂着各大商家名号马旗的大批马帮,在镖局的护送下踏着清脆的马铃声进驻碧溪,场面甚为壮观。镇内最多的是为马帮服务的商铺和马店, 当地大部分居民主要以为马帮提供食宿和出售马掌、马鞍、马钉、草鞋和百货等为生,基本上家家有饮马井和栓马柱,最大的马店可容纳上百匹的骡马。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个驿站最繁华的时候,一天有一千匹马要经过这里。当年,这个地方相当富裕。每天下午6点左右,南来北往的马帮就陆续来到古镇,伙计们边走边吆喝马匹边唱着情歌,老板们都穿洋西装,时髦而威武。马帮的老板们住在古镇内,而伙计和马匹们继续往曼海家脚马店前进,那里土地平坦宽阔,有着成片的四合院马店,能容纳更多的马匹,那里才是马匹和伙计真正的休息之所!待一宿的吃饱喝足后,马帮们又踏上了新的旅程!他们经过竜辉村、大风垭口,往元江县,之后又到达昆明,将普洱茶、盐、染料驼向了全国,因为有了马帮,普洱茶闻名与世!当时便有着“昆明大世界,碧朔小云南”之称。现存的碧溪古镇茶马古道宽约4米,长约1公里,从碧溪古镇东城门内北上至碧溪小学一段依然青石嶙嶙,八角楼、饮马井、拴马桩、义仓、财神庙、观音阁、城墙遗址、贞洁牌坊等人文遗址遗存,历史积淀深厚,文物资源堪称丰富,现有省级保护单位4家,市级保护单位3家及12家县级保护单位。因此碧溪古镇及其茶马古道是集国际商道化石、民族迁徙走廊、佛教东传之路于一体,是北走楚雄、大理、丽江,东走玉溪、昆明,南到普洱、西双版纳的商贾马帮必经的重要驿站,是茶马古道滇藏道上的“活化石”。


 

4、景东县安定上街

  

 上街位于安定镇政府北约600米的营盘山脚上条街,居弥宁公路上侧50米处,与弥宁公路上下并行。该段古街道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遗存的古街道呈南北走向,南过青胜河直上界碑丫口,北端在罗开南家与老弥宁公路相接,呈弯弓形,用毛石铺垫,有石板铺成的中轴路。全长500余米,宽约2米。上街是安定境内开街最早、与茶叶贸易共兴衰的老街。安定鼠街有上街和下街两条街道,上街与1932年停止赶街后,上街就丧失了商业功能而成为一般的居民居住场所。 



5、景东县清凉老街

清凉老街地处把边江河谷平坝,地势低平,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周远处山上植被茂盛,以思茅松和阔叶林为主。小动物时常出没,附近尽为平整水稻田,生长有部分古榕树、竹林、芒果、芭蕉等林木。东部紧邻自北向南流把边江,东北部约500米有自东向西来与把边江交汇的南线河,北部紧邻自西向东流入把边江清凉小河。

清凉老街最初为茶马古道上马帮歇脚驿站。唐代银生节度时期已经演变为商贸街道及驿站,并逐渐发展成为上、中、下三条主街,形成三纵三横、以高三层的过街楼为中心的集镇,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名传四方;并以距离清凉老街不远的中所街和那托街为子街。主街道建筑有四川会馆、家族祠堂、土主庙、关帝庙等。还设有专门为马帮关马用的关马场,位置在如今清凉大桥西岸桥下川河边的沙坝地上,面积达上几百亩之多,是古代无量山和哀牢山中段茶马古道上最大的茶叶和盐巴集散地。古籍记载:“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男女贸易,盐茶通商。”



6、镇沅县振太镇草皮街


草皮街南接振太河,东靠文索村,北至镇沅二中,西临凤凰新村。有老街、紫云一街、二街、紫马街等4条街道,占地3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5000余人。 清光绪二十年(1894)以前,在现在振太乡政府所在地没有商铺街市,人们需要买卖只是在紫云梁子过去的老铁业社旁进行不定期的商贸交易,交易的盐油商品靠人挑马驮到草地上卸驮买卖,结束后各自罩鞍回家。据说,最新由邦雅人王新爷在仓圣宫下边的草地梁子卸驮交易,因他低价卖粮,遇到穷人还送上一升两升,被当时管理地方治安的官员李天长看在眼里,并就势写出告示,号召当地民众报名购地建盖商铺。李天长亲自负责丈量设计街面,通过两三年的建设,仓圣宫下面的草地梁子变成了一条长约300米、宽约15米、两边是商铺、中间是草地的街面,因街开在草地上,顾名思义叫“草皮街”。

民国十七年(1928)十月六日,当人们还沉浸在梦里时,里崴大山人杨伍、杨六率匪徒在草皮街烧起了熊熊的大火,整条街道变成了一条巨大的火龙,浓烟滚滚,商铺化为灰烬。匪患的教训震醒了振太人,在景东县政府的督导下,振太推举紫马街李恕庵担任振太区团保局团总,组织民团剿匪,维持地方治安,保卫振太的安宁。由于治安得到了保障,草皮街又在火灾的废墟上重新建设起来,几年后,一幢幢商铺拔地而起,商贸往来又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街市更加热闹,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振太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草皮街璀璨的历史文明。 




7、镇沅县勐大镇勐统老街 

勐统老街位于勐大镇勐统村街子组,集镇规划区内。占地面积约0.8平方公里。老街范围:用地包括东至勐大镇文来村路口,西至勐统村云盘组,北至南涧河桥,南至勐大汽车修理厂。勐统老街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完整地体现出勐大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保存了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了勐大镇历史的连续性,对原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至今仍居住着较多的原住居民,维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文化活力,既保留传统,又符时代创新。



8、景谷县碧安乡勐主老街

  

碧安乡集镇坐落在巍峨、葱翠的勐主大山下,小镇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思普地区小延安”、“天然氧吧”、“小昆明”、“手工陶制品的发源地”的美誉。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碧安乡称为碧岭乡,集镇所在地称为勐主镇。是普洱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同时,也是北上昆明,南至东南亚,西至临沧,东出思茅的交通要道。解放前勐主远离国民党势力统治范围,凭借着自然天堑和屏障,安宁详和的乡民自治环境,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经商致富的好手不断涌现,无论是在滇西南边境,还是泰国、老挝、缅甸都有勐主商人的行踪,促使勐主成为南北大市场的物流中转站。


9、江城勐烈老街

  “

是江城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起源地,是该县城市文化、城市风貌和城市气质多样性展示和传承的载体。它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是城市鲜明特色的具体体现。18世纪中叶的清乾隆初年,今老街为傣族村寨,乾隆年间由于较多的汉族人因经商、戍边、避难、逃荒等原因迁至江城县勐烈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勐烈当地社会中有影响人士汤应龙等人的提倡下,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开始用石条、石块等材料铺设勐烈街道,街宽5米左右,逐渐形成和丰富了江城的城市文化。

民国20年前后,江城正值对越南出口茶叶、紫胶、红糖、肥猪、牛等农副产品和食盐生产的鼎盛时期,经济收入增长较快。民国25年,县内绅商倡议建盖瓦房,县教育局也筹措了一笔教育基金垫支盖房,然后出售给居民。三五年后,老街正街和岔街基本盖满了土木结构一楼一底的瓦房。历史上江城较大的建筑,有清乾隆年间建盖的武庙和民国21年建盖的中山阁,因年久失修,均已拆除。

自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勐烈弹压委员和民国18年改设县治,以及1949年建立县人民政府至今,老街一直是江城的政治、文化中心。

1961年,县城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服务行业、文化设施,多围绕新大街建设,闹市由老街逐渐转移到新街。



10、澜沧县上允老街

  

澜沧县上允老街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村寨,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命脉,宗教、习俗、建筑等历史民族文化“胎记”清晰明朗,是普洱边境傣族地方特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允老街”片区是上允镇历史文化的缩影,位于镇政府西北方向,与镇政府隔河相望。上允老街原是上允镇的核心所在,是上允百姓赶街集散的地方,也是与缅甸边民自发交换,互通有无的边民互市点。5天一街的赶街习俗沿袭至今,每街上万人,民国35年(1946)迁到新城。



11、孟连县宣抚路街道

孟连县宣抚路古城街道据历史记载建于1869年,宣抚寺建成后建设于娜允古镇内,其路线起点:下城佛寺——中城佛寺——宣抚寺——上城佛寺——金山。街道沿石板路和台阶路两侧多为居民自建住房,砖混结构,大部分为一二层。除宣抚司署及佛寺外,本次现场勘查未见传统的傣族干栏式建筑,多为近年来新建建筑,虽大部分保留了歇山顶的建筑形式,但屋面材料、墙体材料已有较大改变,无法体现傣族建筑风格。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家中已不再圈养家畜。建筑的平面布局为适应现代生活也发生了变革。娜允古城街道的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使古镇风貌保持了它独有的完整性外,其文化空间还遗存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傣族民间文学的蕴藏量丰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项(傣族传统制陶技艺、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孔雀舞、傣族白象·马鹿舞、勐外传统文化保护区、宣抚礼仪乐舞、傣族传统织锦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人。

   

12、思茅老街

  

  

老街不是一条街道,而是一个概念,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它是思茅自乾隆三十二年改建砖城后,对居民密集,商市繁华区域的一个总称,涵盖了老城区的整个“山坡”。思茅建市后,老街被边城东路和新兴街拦腰斩断,分成了上下两段。上半段修有狭长的小石桥街,有大佛寺,善佛堂,还有状元辈出的状元桥和文庙等名胜。在下半段,珠市街与南正街连成一线,和现在的五一步行街呈十字交叉向前延伸,像“田”字中心的一竖一横,支撑着整个老街的筋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