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是将经济现象视为社会结构和历史经验背景下的一种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其加以研究的社会学重要分支学科,是当今最为活跃和最富有前景的社会学研究领域之一。经济社会学试图对包括市场组织在内的诸种社会组织,对包括追求货币收入目标和其他目标在内的行为,对包括经济增长(衰退)和其他社会现象在内的社会运行状态做系统的分析和解释。作为一门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互动中兴起的学科,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十分广泛,既包括生产、消费、企业、市场、金融与财政、经济制度与经济模式等经济学研究对象,也涵盖较少或不为经济学所关注的家政经济、自然经济、非正规经济以及知识、文化与经济关系等问题。总体而言,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关切是经济的演化与运作,并由两大部分构成:其一是经济现象的社会基础,即社会对经济的影响(比如社会制度如何塑造经济过程),主要是基于“嵌入性”这一基础性假设探讨社会性因素到底如何作用于经济,亦即其中的具体过程和机制为何;其二是社会现象的经济基础,即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比如市场理性、商业化的社会后果)。经济社会学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具体的社会网络、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认知信念之中,只有深入识别经济活动与其所处制度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互动过程,才能充分理解经济的复杂性质和运作逻辑。因此,经济社会学是架接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门学问。
在很大程度上,经济社会学是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制度分析而获得极大发展空间的。通过强调经济与社会结构、制度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经济社会学直面当今重要经济现象和经济趋势的发生条件及其后果,既研究宏观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角色与市场组织过程和资本主义的多样性,也关注文化、价值和认知理念对微观经济行为的影响。因此,尽管当代的新经济社会学从行动者假设、分析方法到理论视角都展现出与主流经济学的巨大差异,但与经济学流派中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社会学中的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及经济人类学等共享许多研究兴趣、基础假设、理论概念和分析视角。
经济社会学发轫于19世纪末期的欧美学界。目前,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学界的“三阶段说”基本形成共识,即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古典经济社会学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新经济社会学这两次高峰期,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低谷时期。在低谷时期,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重心逐渐由德国、法国转向美国,帕森斯与其学生斯梅尔瑟合著的《经济与社会》被视为功能主义经济社会学的代表作。
19世纪中期,西方思想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先后完成。以大工厂、大工业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重塑了整个社会,大规模生产资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商品生产从分散于手工作坊发展为集中到大型机器工厂,全球市场形成并深入发展,现代公司制度逐步规范、完善,跨国公司更是逐步具备了影响全球生产分工、改变生活方式的能力。同时,经济波动和商业危机频繁出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愈发激烈,多国内部制度危机和民众的社会悲观情绪日益增长。面对当时社会的诸多变化,古典社会学家们都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并由此开启了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多维度的经济社会学研究传统。
1879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illiam S.Jevons)在其著作中首次使用了“经济社会学”这一术语,随后该术语被社会学家接受,在涂尔干和韦伯于1890~1920年间的著作中得到采用。虽然经济社会学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才创建,但实际上早在经济学的古典时代,经济分析的社会学视角与经济学视角就很难严格区分开来,这尤其体现在亚当·斯密的著作中。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雷蒙·阿隆的判断,马克思不但是一位社会学家,更是一位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阿隆的理由是:马克思的学说认为忽视经济制度运行的理论就无法理解经济制度的演变,撇开社会结构是无法了解一种特定经济制度的。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将社会形态的更替视为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冲突从而导致变革的产物。他认定,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诞生于封建社会,当封建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时,取而代之以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一旦资本主义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就是其自身的掘墓人。日本经济社会学家富永健一也有类似的判断,他认为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不能直接被称为社会学,但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当代经济社会学家认为,马克思对经济社会学的重要贡献在于其深刻揭示了人类为物质利益斗争的历史以及具有相似经济利益的社会群体联合起来的方式。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马克思把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当作社会单位去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工资、价格和利润在社会内的运动对特定企业中的资本家和工人形成刺激,刺激的结构进而构成了“生产关系”,这些刺激和压力在生产本身的社会和技术安排(生产力)下还产生出经济的结构和社会结构,从而得以将经济制度的运行和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迁联系起来。马克思对经济的社会分析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分析基础之上,应该说开创了从社会关系角度研究市场、商品等经济现象的经济社会学传统。
在古典经济社会学时代,韦伯为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最初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并贡献了研究典范,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起源和流变也有独特的见解,集中体现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和《经济通史》等著作中。事实上,韦伯所涉及的经济社会学议题十分广泛,包括中世纪贸易公司、罗马农业制度、经济史与经济政策、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股份制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在社会学的古典时代为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或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还包括桑巴特、涂尔干、齐美尔和凡伯伦等。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经济社会学研究因经济学与社会学重新划定边界产生学科隔膜而一度陷入低谷。但这一时期波兰尼、帕森斯、斯梅尔瑟、布劳、熊彼特等学者的一些著作和理论仍被认为是经济社会学的重要遗产。
美国的经济社会学复兴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经济社会学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有两本书非常值得一提,其一是格兰诺维特和斯威德伯格主编、初版于1992年的《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其二是斯梅尔瑟和斯威德伯格主编、初版于1994年的《经济社会学手册》。这两部著作展现了本学科的多元理论范式和研究路径,汇集了一批重要成果,可视为美国经济社会学专业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当前,美国的经济社会学沿着制度、网络、权力和认知等多元视角向前推进理论与经验研究,正逐步恢复其在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跨学科影响。在欧洲经济社会学界,以法国学者卡隆(Michel Callon)为代表的述行学派(performativity school)和以德国学者贝克尔特(Jens Beckert)为代表的市场社会学近年来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与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颇深的北美经济社会学有所不同,欧洲学者多强调比较、制度和历史背景,同时其研究也更多地与欧洲的改革和应用项目联系在一起,彰显出欧洲经济社会学的独特学术风格。目前来看,仍属北美的经济社会学最为繁荣,重要学者和研究团队遍及全美诸多名校,比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