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我来讲——成果有固化丨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请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山东交通学院教务处 2020年9月23日
课程思政我来讲——成果有固化
课
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作者:陈建岭
程
思
政
作者简介
陈建岭(1974-),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
分析了课程思政规范化的必要性,设计了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包括思政目标、思政主题、基本内容及载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重视隐性教育策略,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合理选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最后,建议制定课程思政指导规范,设计课程思政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条件建设,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从而建立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框架; 路径; 机制
0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至此,思政教学改革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和任务,而课程思政也成为教育热点,引起学者广泛关注和响应。通过文献研究[1-6]可以发现:目前关于课程思政内涵研究已经比较清晰;课程思政元素跟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有密切关系,选材范围比较广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综合现有研究与实践,当前及未来有必要加强课程思政规范研究,为实施提供必要的遵循。基于此,本文基于规划—实施—评价—改进的思路,规划了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并建议了课程思政保障机制,旨在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可行的参考。
1 课程思政规范化的必要性
(1)有利于履行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智力与能力、行为以及职业与身份的社会化。教育是个体快速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而课堂则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专业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非常密切,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课程思政规范化能够为学生顺利实现会化提供有效保障。
(2)有利于贯彻落实大学使命和任务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使命,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自然应该与思政课程协同,形成合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统一。规范化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制度保证,应引起大学重视。
(3)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追逐梦想,实现自我,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特点,然而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总是存在一定差异,这会给他们在心理上造成自我同一性危机;研究表明[7],榜样、社会历史事件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专业课程里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果教师遵从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政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心理健康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课程思政规范化可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支持。
2 建立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
2.1人才培养的思政目标设计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思政目标,就是要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标准和要求。按照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文化传承,综合考虑专业的学科属性、社会属性和思政属性,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目标。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思政目标设计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体现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从个人行为、社会和国家层面,为我们明确了价值追求和行为遵循。高校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然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首要的思政教育目标。
(2)继承发扬优秀传统和精神文化
精神育人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是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中国特别是地方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财富,对后人有重要的激励作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和精神文化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山东交通学院以“培养交通事业有成长力、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把“爱校 敬业 务实 创新”的“交院人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品格和特色;临沂大学在其人才培养目标中加入了传承沂蒙精神的要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人才培养也强调继承和发展铁人精神。
(3)融入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要求
人才培养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任何时候,德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要特别强调。工程实践中存在着成本与环境的悖逆选择,从业者要面临一些职业伦理和道德冲突。因此,我们要培养毕业生树立健康、安全、法律、伦理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正确处理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相应地,高校在培养目标中要予以体现这方面的要求。
2.2 确定课程思政的主题、基本内容和载体
人才培养的思政目标一旦确定,则课程思政的主题和基本内容也就有了范围。对于工科专业来说,课程思政主题可以概括为五个向度,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工程和社会,人际关系以及未来发展。其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总体要求,后四者则是前者具体的展开。相应地,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包括哲学原理与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精神、团队合作、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改革创新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课程的知识体系及外延确定思政内容的载体,一般包括学习内容、学术史、时政新闻、工程案例以及学习过程等。它们的逻辑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1)科学及学术发展史研究
在课程知识体系中,有些内容本身就有深刻的思政内涵,稍微进行引申或提炼就能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比如,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经典教学案例,其引申意义是“个体理性的决策不能实现整体最优”,应避免利己主义、本位主义,树立团队合作、集体主义精神。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讲授或引导学生追溯专业理论的学术发展史,可以使学生了解学术发展的严密逻辑、科学家的治学态度和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崇尚科学、严谨治学的精神。
(2)时政新闻及工程实践案例
这一类题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利用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我们能够很容易获取这一类资源。老师应善加利用,将其引入教学环节,通过阐述或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政策、科技进步、改革创新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爱国和报国热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
(3)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本身也能起到积极的思政教育作用,一方面学生通过持续的研究、训练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老师用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巧妙地引导,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通过实验、实训等操作环节,进行应用、检验和强化,就能掌握有关技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从而起到提升思想认识和锻炼品格的效果。
3 实施有效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根据课程属性、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及教学组织特点,可以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途径。
(1)重视隐性教育策略
教师要围绕人才培养思政目标,立足学生思想道德以及价值发展意趣,坚持面向实际、贴近学生,少去说教,经常进行客观地引导,总是以身示范,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已经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思辨能力,灌输性的说教对他们作用微乎其微,有时甚至起反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在学习和生活场所的思政文化展示,宣传正能量,积极创设思政氛围。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中尽量避免主观定性,多用客观性的陈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别,得出正确的观点,从而产生恰到好处的效果。当然,最好的隐性教育,就是来自老师的以身示范。老师的一言一行,无处不折射了其思想道德修养。学生长期耳濡目染,不可避免地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延续一生。
(2)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加强课程思政规律和教学方法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根据认知规律和教学经验,“学做结合、知行合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对于特定的学习内容,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适当的实践性任务,达到智育和德育兼得的目的。比如,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有5S现场管理内容,老师可以布置与之相关的任务:让学生整理宿舍,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宿舍现场照片,互相评价。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既加深了对5S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又能得到自我提升。
(3)合理选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首先,老师要坚持立场,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对于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秉持和而不同的态度,善于用比较法,在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和经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中国制度优势。其次,采用道德讨论法。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尔伯格主张将道德讨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8]。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堂讨论,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和判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在课件知识点之间巧妙地穿插一些意趣鲜明、积极健康“表情包”或小视频,表达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的理解、关切,就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创造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起到激励学习的效果。
4 建立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1)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指导规范
坚持课程学习目标与思政目标相融合、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塑造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属性特点,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建立课程知识图谱,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明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师资等基本要求,建立一套可参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规范。
(2)设计课程思政目标达成评价机制
与课程知识目标达成评价不同,课程思政目标达成评价很难量化,应建立符合思政教育规律的综合评价体系。一是从教学规范性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对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思政专项评价;二是从学生学习成果角度,改革以知识考核为重点的评价方式,将日常学习行为考核与课堂表现相结合,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师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价值判断和思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评价机制。通过定期评价,发现并反馈存在的课程思政教学问题,提出可行的措施,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育。
(3)健全课程思政教育基本条件
着力打造全过程、全方位的的思政教育生态环境,实现成校内与校外基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等多场域相融合。一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和培训,制定妥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机制;二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建立符合需求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及线上教学平台;三是加强教室、校史馆、展览馆等设施建设,完善思政文化载体。
(4)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只有发挥教师的自觉意识和主体能力,思政教育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并在绩效奖励、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等重要事项上予以体现,形成有效的荣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道德追求与职业发展的协调统一。
结论
本文基于规划—实施—评价—改进的指导思想,从课程思政的规范性切入,首先构建了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包括思政目标、思政主题、基本内容及载体;进而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重视隐性教育,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合理选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最后从课程思政教学指导规范、评价机制、资源和条件建设以及教师发展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3]董雅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性与价值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7(02):12-19.
[4]孙志伟.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1):93-97.
[5]余有贵,王放银,伍强,黄秀琼.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中把好“三道关”——以《酿酒工艺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9(04):194-196.
[6]孙晓青,薛秋芳,秦新强.新工科形式下“课程思政”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体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48-49.
[7]乐国安.社会心理学理论新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02-204.
[8]客洪刚.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特点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01):105-108.
往
期
回
顾
通知丨“课程思政我来讲”,征稿啦!
文图丨陈建岭
审核丨王德利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行动
山东交通学院教务处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