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娜 | 激情的投入与焕发——性研究之乐

2016-11-13 张娜 性研究ing
《我在现场》系列之(十一)(本系列往期文章,请见文末链接)


文 | 张娜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谈到“性”,每个人心中都会泛起涟漪,或是青春的那一抹悸动,或是联想到生命的律动。而我,作为一名性社会学的研究者,和“性”的缘分却绝非止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我有幸参与到中国大陆稀有的“性社会学”研究队伍,进而深入到中国人的“性”研究的工作中。
我和“性社会学”研究的缘分始于2006年,那年我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保送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潘绥铭教授邀我加入他的性社会学研究团队。潘绥铭教授极具人格魅力,虽然我那时候无论对“性”还是研究均是小白,但我深知,我不能,也没有理由拒绝这样一位魅力教授的邀请。由此,我开始了我的学术生涯。
在硕士、博士求学的7年里,我一直很抗拒他(她)人用与“性”相关的有色眼光来看我,这个“色”包含了人们对一个中国女性研究“性”的怀疑、好奇和不解。虽然没有一个人真的问过我个人的相关经历,但是我从他(她)们脸上的表情读出来,暗语就是在挑战我的专业,同时也在好奇我的个人经历。那几年,紧张、恐惧和担忧的情绪时常困扰着我。说到底,那时候的我作为一个“性”研究领域刚入门的学生,还未能将学术和个人生活分开,作为一个稚嫩的年轻人,还太过在乎他人的眼光。
而今天,当我真的走进了社会,年龄也逐渐向着人们认可的成熟增长时,回首过往,却发现“性”研究的学术经历,不仅培养了我作为一个人文社科研究者应有的极敏感的感知他人的能力,并且,走的地方广了,接触的人多了,与他人分享“性”隐私的体验多了,也早早培养了我作为一个社会学者“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这一切,都应感谢潘绥铭教授的教导与引领。
潘绥铭教授是一位务实的研究者,在他的严格教导下,我求学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内外的广大土地上到处奔波,在社会科学界,这个过程叫做“田野工作”。作为性社会学研究者,在田野工作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只有激情地投入,才能获得深刻的体会。
 谈起“性”研究,田野调查中的许多情景与情感,顿时浮现在我眼前。在那些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我却与世界各地、中国各地的男女老少交谈着人类最隐私的话题——“性”。这样的情景,终生难忘。可是,此刻涌上心头的,却并不是那些奇人(例如易装性工作者),也不是那些异事(例如有过100个以上性伴侣的普通男性),而是我在田野工作中的心境,有时低落,有时郁闷,有时兴奋,有时豁然开朗,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
从学术上来说,田野工作的深浅,直接取决于研究者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此,我记录下田野工作中的心路历程,也试图用感触、感叹和感悟,来反思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
目录

   01.被拒绝——田野工作的当头棒

   02.听比问更重要——田野工作的技巧

   03.真情实感的表述——访谈之佳境

   04.女性世界的秘密

   05.研究吸引了我,焕发了我


1被拒绝——田野工作的当头棒

许多有关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教科书,都会谈到如何进入田野,老师们在课堂上也讲过许多进入田野的技巧。可是,当我真正进入田野中的时候才发现,对我个人而言,如何处理“被拒绝”才是头等大事
下面是我在宁夏做“小姐”调查时,进入一家KTV店的第一天,试图访谈小姐时写下的田野笔记:

就这样,我就在小姐的包房里面坐下了,接着,有几个小姐三三两两地进来了。有几个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然后我就介绍我自己,说想和大家聊一聊。然后有一个穿花条上衣、牛仔裤的女孩儿回我说:“聊啥呀?没啥聊的。”于是,我提起了健康、保养方面的话题。几个小姐都沉默,我自己也觉得比较尴尬,所以在角落里坐下来。
这时候,有个穿蓝羽绒服的女孩儿,和另外一个穿背带裤、年龄有点大的女的,在一起打起了麻将。于是,我拿了个小凳子坐在“背带裤“的旁边,跟她套近乎,说:“姐姐,你能教我打麻将不?我还不会打呢。”她看了我一眼,说:“别叫我姐姐,我这年龄,都当你妈了。”我觉得她好像很火大,只好灰溜溜地坐在沙发上的一旁。由于她对我的态度不友好,其他小姐也都不理我,我只好像个木头人,坐在那里听他们聊天。

也就是说,我初入田野,就惨遭拒绝。无论是对抗的眼神、无语的沉默,还是冲倒一头牛的回话,都在此时此景中令我尴尬至极,就像小说里经常写的那样,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所以我痛彻心扉的体会就是:无论有多少进入田野的技巧和策略,在那时那地那景中,如何迅速地控制住自己沮丧、无助和郁闷的情绪,才是燃眉之急。
最要命的是,这种自我控制还不能挂在脸上。如果被访者看出你的尴尬和紧张,他/她就会对你顿生居高临下之感,认为你不过是个新手,无法应付这份工作和任务,因此在后续的访谈中,就很可能不断地挑战你。我被多次拒绝之后,练就了一副“木头人”的表情,无喜悦无悲伤,不尴尬不失落,经常是背后的汗水都渗出来了,但脸上却一如故我。
在小姐调查中,我通常有两种策略去处理被拒绝。
一种是装乖,一副受气包大学生的样子坐在那儿,不说话,不打扰别人,只听大家聊天,也不参与,但是竭尽全力去为她们做一些小事,例如递个东西、守着化妆间、传个话之类的。我的经验是,不出三天,她们中的年长女性就会主动与我聊天,慢慢熟络起来之后,再做访谈就比较容易了。
另外一种策略就是寻找“看门人”或者“引路人”。一般来讲,娱乐场所的看门人就是妈咪;但是小姐群体中也会有一些小圈子,一些能说会道的小姐在群体中很受人推崇,那么她就是引路人了。找一个私下的机会,与看门人拉拉关系,寻求她的保护,或者专攻引路人,都能减少在田野工作中被拒绝的次数。
但是,俗话说“任你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因此,被拒绝也一定是家常便饭。这时候,你就需要保护自己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同来的研究者相互倾诉,当大家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的时候,心里都会宽慰许多,也顺便加强了团队认同感和凝聚力。
如果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那么,压力和沮丧就几乎是倍增了。我很多次田野工作的初始阶段都是这种状况,几乎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再坚持,厚着脸皮再去重复。
“下水才能学游泳”。在多次被拒绝之后,你就会根据不同的情景,总结出一些小的应对策略,而且肯定是越来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听比问更重要——田野工作的技巧

尽管教科书中写到了访谈的多种方法,例如结构式访谈啦,开放式聊天啦,但是我的多次经验告诉我:如果真的是在田野中做调查,而不是约会式的孤立访谈,那么你一定会遇到一些多人互动的场景,例如聚餐、打牌、群聊等等。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一定要马上想起这个不二信条:“倾听比提问更重要!”
倾听,就是不强迫对方顺着你的思路回答,就是抓住对方呈现自我的天赐良机。倾听,不仅能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而且能直接获知对方在日常生活情景下的所思所想所为。如此一来,你就不再是用自己的尺子去测量生活,而是感知了“她在她生活中的她”。
下面是我在一家KTV化妆间中,观察小姐们聊天,所记录的田野笔记:

蓝羽绒服一边打麻将一边大声地说:“我这个月咋还不来呢。都一个多月了。”(兰羽绒服看上去很年轻,头发很直,留着很可爱的头发帘,化的妆也很清淡,眼影闪亮亮的。)
另一个女孩说:“我也过了一个月呢,着啥急吗。”(这个女孩皮肤很细腻,长得很漂亮;尤其头发的装束很漂亮,脸上化妆很精致,没有浓妆艳抹的感觉,很闪亮。我觉得她是这里面最漂亮的女孩,所以我称她为花魁。可是后来听其他的人称她为wy。)
穿条条上衣的女孩儿说:“我正来呢,烦死个人了。不来也烦,来了也烦啊。上次我记得,我刚来你才来的呢。”
蓝羽绒服说:“是啊,我上个月才做过的,应该就来。是不?是不是刚做过就来?咋现在还没来呢。”(做过应该是做过流产的意思)
wy说:“应该不会阿,你要不查下?我不也没来,没事,别瞎担心。”
蓝羽绒服:“你有环儿呢,你怕啥吗。”
wy说:“你这几天又做了?”
蓝羽绒服:“有一次。”
wy说:“应该没啥。”
蓝羽绒服:“你带环儿,有啥不舒服不?”
wy说:“没啥感觉。”
我插嘴说:“听说有时候比较容易发炎?我是听老一辈人跟我说的。” 
wy沉默。
蓝羽绒服:“要是没啥,我回头,回家也带一个。”

上面的对话。貌似一地鸡毛,却包含了大量的与性相关的信息,也是笔者渴求获得的信息:
蓝羽绒服有固定的性伴侣。她与他发生性行为时没有避孕防护措施。通过交流,她决定了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避孕防护措施。
以上信息,如果不是我在田野中偶然倾听所得,而是通过访谈来询问,那么我不仅需要与蓝羽绒服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或许还要通过不止一次访谈,才能深入讨论她个人的隐私。尤其重要的是,如果仅仅是访谈,那么充其量也只能获知蓝羽绒服的个人态度,却无法获知她的态度是如何被改变的、被谁改变的、怎么被改变的。可是,通过倾听,蓝羽绒服与女性朋友探讨不同避孕措施及其利弊的过程得以呈现在我眼前。很显然,蓝羽绒服的最终表态,是受女性朋友的经验与建议所影响。
那么,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学家来说,上述哪种方法能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呢?答案不言自明。
读者可以看到,我在她们互动的过程中插了一句话,当时几乎是不由自主,但是过后我立马就悔之莫及。
在那个互动情景中,如果我一句话不讲,专注听她们的对话,彷佛应该是个更好的选择。再深入反思就可以发现,我当时还是潜意识地希望帮助一名女性采取正确的避孕措施,因为在我看来,带避孕环对女性身体还是有伤害的,用避孕套才是最好的。但是在那个情景中,我的插嘴实在是太突兀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蓝羽绒服即使在听到我说带环的弊端之后,仍然听从了她身边人的建议,选择了带环。
那一刻,一股强烈的感受从我心底涌起:我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我不可能真的改变她们哪怕一个并不大的选择,更谈不到改变她们的生活。
我能做的,仅仅是静静地陪伴着她们,用心地、投入地、将心比心地。
3真情实感的表述——访谈之佳境

在田野中,怎样的访谈才是一个好的访谈?我在做了近百人的定性访谈之后,终于觉得自己也可以来说一说了。
在我看来,如果仅仅看访谈的记录文本,就去讨论所谓“质量”或者“深度”,那就是自我迷失了,因为“访谈内容”这个东西,实际上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一个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专注于访谈过程。也就是说,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它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在我看来,好的访谈,其过程一定是在尽可能自然的情景之中;尽可能地让被访者展示最真实的一面;尤其是,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地给对方创造出一个“最适合访谈的情境”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孔,如何让对方在自己面前,真实地呈现他/她自己,这才是访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有教科书都再三强调,必须与被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当然非常重要,但是绝大多数教科书都没有告诉读者,这不是一个技巧,而是一个原则,尤其是忽略了,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说白了,同意接受你的访谈,这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绝不意味着你就一定会成功。而我所说的“创造适当的情境”,这才是高质量访谈的充分条件。这之所以是一个原则,而不是一个技巧,就是因为,唯有如此,研究者才能获得尽可能真实的资料,这才是社会事实的第一手资料,这才是我们社会学者的立足之本。性调查,尤其如此。
下面两组对话,是我进行“互联网与性”研究过程中的范例,很愿意在此与大家分享。
被访者是一名23岁的男性,暂称他为小H,瘦瘦高高的,外形很是帅气,是典型的阳光大男孩。大学毕业两年,在一家国企从事技术工作。
我是通过朋友的朋友找到他的。我们仅仅见了一次面,是在一家西餐厅的卡座,从下午五点一直聊到晚上八点多,意犹未尽。可是当时我怀孕6个多月,身体有些撑不住了,只好依依惜别。之后,我很想再约他谈一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放弃。
这个访谈,我自认为是那次研究中做得最成功的一次。
这个阳光大男孩,向我讲述了他通过互联网寻找一夜情伴侣的过程,虽无太多的行为细节,但是他讲述了很多他寻找的过程、两人见面的感受以及做完之后的心情。
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即社会学所一直崇尚的定量研究,主要是测量和探究人们的行为,进而以此作为建构理论的基础。可是,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仅仅是被调查者事后回忆的结果,却无法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回忆的,更无法知道,他们取舍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取舍。
定性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充分展示出人们事后回忆的真正过程,而不仅仅是回忆的结果。在人们讲述自己过去行为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记住一些感受、心情,而非行为。例如性行为,人们经常记不得具体做了几次了,但会记住和哪个人,在哪里,有怎样的感受,而这才是真正建构起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事实。
因此,研究者如果能够促使被访者呈现出他/她行为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那么,我认为,这就是一次成功的访谈。
以下是我的范例。本组对话是基于我问他,频繁地寻找网络一夜情的缘由是什么。他说是看A片看的。我接下来和他的一系列问答对话,呈现了我们当时真实的互动状态。


问:你觉得那一阵就是因为看得太多了,需要发泄?
答:对,而且平时我也看,平时都是自己解决,但是那阵我就觉得,反正我也有条件,我也有住的地方什么的,而且方便什么的,甚至我有段时间,是去年秋天吧,老是感冒、发烧,怕是自己太那什么了,然后感染爱滋了,当时特别担心,你知道吗?然后我就去做了检测。
问:没事吧。
答:恩,没事。(笑)
问:你每次都不带套吗?
答:带,但是还是担心,比如说偶尔有不带一下。
问:其实,那个感染概率还不是很高的。
答:是,但是有时候还是担心嘛。
问:你后来停止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吗?
答:有这方面。
问:这个,有因为这个?
答:对,有这个担心。
问:后来怎么就停止了呢?
答: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反正就突然一下子没有兴趣了。后来那段,可能是我估计有点太频繁了,还是怎么。
问:有半年吗?
答:没有,大概就两三个月那样,就每天下了班回家就开始找。
问:每天都这样?
答:对,但是也不是说每天下班就出去,就是每天下班有上聊天室啊什么的,倒不是说每天都会出去,都会见面。
问:我知道你的意思,你觉得每天那个事情是你的一个主题了?
答:对啊,然后每天上网去打猎。

小H和我谈到了他在寻找网络一夜情的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刚开始是由于生理需要,又由于不用每次出去开房,可以在自己租住的房子里,后来就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每天上班回家之后都在网上“打猎”。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风险性行为,不带套的行为,进而对感染艾滋病有了恐惧感,只好去做了检测。最后,如他自己所称,“反正就突然一下子没有兴趣了”,表明他对网络一夜情的行为有所反思。虽然他自己讲,可能是因为太频繁了,归为生理原因。我当时并未追问具体的原因,而是随着他的话题走。看起来,这有点像是漫无天际地聊,其实当时我是在倾听。
就这样,我们又继续聊着,半个小时候后,就发生了下面这段对话:

问:你跟这些找的女孩,你从来不给她们花钱吗?
答:没有。
问:真没有?
答:现在想想真没有,顶多就自己带套套过去而已。
问:哦,原来你都没有说(停顿)。
答:对啊,我就比较好的,就是为了那个。反正就有一个女孩,那女孩好象还比我大一岁还是两岁,然后她说,你真的是来找一夜情的。
问:你当时怎么回答她的?
答:我没有吭声,休息完,其实我每次完了之后都有那种负罪感。
问:然后你就走了?
答:对,反正我就不吭声。
问:你为什么会有负罪感?
答:我不知道,我就觉得自己挺不堪的,要通过那样的方式。有时候就觉得无聊,压力大,反正就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吧。

小H自己谈到网络一夜情过程中的经济来往、感受的问题。他谈到,在一夜情的人际交往中,既没有经济来往也不带感情色彩,而且他还把套套的费用也计算在其中,可见,他在这些过程中是保持理性的。
可是,当一个女性对他评论道,你真的是来找一夜情的,他心里原有的负罪感又被加深了。每次结束一夜情后,他都会觉得自己“不堪”。那次访谈,距今已有五年,但是小H在谈及“不堪”时的那种表情,仍然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眼前。以我的理解,他之所以觉得不堪,并非因为受到道德压力,而是出于一种对自己的失望。
那么我又做了些什么,来争取这次访谈的成功呢?
小H在访谈中无意提到一次:“你给人感觉很像姐姐”。我想,这应该是他为什么对我讲了如此多心里话的原因。
4女性世界的秘密

性调查与其他调查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太敏感。在中国,人们并未形成公开坦诚地讨论这个问题的氛围。性,在实践中可能是亮丽的,但是在言谈中,它仍然是灰色的。不仅在异性之间讳莫如深,就是在同性之间,往往也难于启齿。
我身为女性,深有感触。在跟女性的面对面访谈中,我通常都可以很快“破冰”,直捣流产、月经等话题。但是一旦涉及处女膜、多性伴这两个主题,对方总是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或者就是云山雾罩的。这就是所谓“女性世界的秘密”,就连女人也难于窥探。这就需要有策略、有技巧了。
下面两组对话是我与两位女性讨论有关处女膜的话题,从话题的切入、深入,到后来我通过谈话过程中的细节来分析她们的经历。
(1)  玉女保卫战

(被访者小D,是在校大学生,外貌清秀,是网络论坛的活跃分子。但她在网络中几乎从不谈及个人的性经验,和我面谈的过程也十分谨慎。我们聊了近3个小时,但有关她的性经历,我也只有通过推测来判断。我感觉她并不是单纯地不信任我,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小D:对啊,你不知道啊,说不定他是故意害你,他不告诉你一个正确的答案,而告诉你一个错误的答案。还有比如说一个特别典型的问题,非常典型的问题,就是有关于处女第一次会不会流血的问题。
问:怎么了?
小D:我原来也不知道,结果有一天,有一个人用公共帐号发了这个问题,一个人回帖说90%以上的都不会,我才知道,所以我觉得,我们受那些影视剧的影响太厉害了。
问:(笑)。
小D:你不觉得吗?特别看里面比较封建的古代的那些,就是铺一个白布之类的,那些老处女都爱干这些事情,然后就搞得我们心里面就默认一定会,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我不知道这个数据说得对不对啊,但是可能说各家官方给的数据也不一样,但是我听说确实不是都会的。
问:因为现在的女孩,包括她小时候运动比较多。
小D:对,各种可能。对啊,骑车或者运动什么的。我记得好象是高三我也有过类似(停顿)。
问:那你还是他,当时会不会因为这个事情介意?
小D:可能吧,再说男的介意,他也不会表达出来,但是女的会很介意啊。我很介意,我跟他这个事情,跟他纠结的很长时间。

我这次的研究目标,就是希望探索,网络涉性行为在他/她们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意义。
小D说,网上的一则帖子,引起了她对于处女膜问题的反思。帖子说,90%的处女在第一次性交中并无落红现象,小D因此反思了自己对于处女膜的认知,并且她也讲述了,自己对此问题的很多认知,其实都来自于媒体的影响。
以这个帖子为契机,她也寻找了各种可能导致初夜不落红的原因,比如运动等,进而联系到自己高三也有这样的经历。
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我在访谈中并没有问她,是否也有初夜不落红的情况,但是我确实费尽心机地追问了一句:“那你还是他,当时会不会因为这个事情介意?”。此处的“这个事情”既可能说的是高三的运动事件,也可能是初夜未落红。这就是伏笔。幸运的是,她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测。
也许有一些读者会问,为什么不可以直接问她是否初夜不落红。我的经验是,当时我与小D访谈的过程中,她对我很坦诚,聊天氛围也很好,但是她在表达与性相关的词语的时候,都很躲避,基本用“这个”、“那个”等代名词来表达,表明她对于“谈性”还是没有放得开。
另外,她的外形很漂亮,也很有气质,身为女性的我,也甚为喜爱。可是,这样外形的女性,在主流的观念中都是和“玉女”联系起来的。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在那个时候,我是不忍心去捅破那层窗户纸,去赤裸裸地探究她的性经验。更进一步,与其说是她不愿意说,还不如说,其实是我不希望听,不想从这样一个玉女的口中,听到那样的性。
我和小D的谈话一直就这样隐晦地、巧妙地进行着。仅仅看对话记录,并无她的性行为的相关信息,但是作为研究者,通过小D的非语言表现,我已经收集到了我所需要的资料。
但是我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我懂得,语言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作为研究者,我这次收集到了我所要的资料,但是对于小D而言,如果和一个陌生人,而且是陌生女人,分享了她的性经历,大谈性体验和感受,那么对于她在那个年龄所希望保持的形象,也许不一定有益。
小D希望做一个玉女,我体察到了,也帮了她。
(2)  豪放女的悲凉

与小D截然相反,我的另一个访谈对象,一见面我就知道,这将是一次坦诚的访谈。
这并不是因为我的访谈技术有多高,而是她一见面就跟我大谈性观念、性的事件等,毫不避讳。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彷佛是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谈性的知音。因此,我和小W几乎毫不避讳地讨论有关性的各种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当我问她,对性版上哪个帖子最感兴趣,她和小D一样都提及了同一个帖子,即90%女人初夜不落红。

问:印象比较深刻的?
小W:我记得他发过一帖子,是说有百分之多少的人,第一夜会不会有出血现象那个。那种帖子给我印象非常深,应该是在sex版看见的。
问:为什么印象很深刻?
小W:因为我就是那少数呗。
问:什么意思?
小W:就是我的第一夜就没有出血。
问:然后你觉得证明了你的?
小W:对,这个给了我一个解释,要不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以后我才知道这很正常,然后没有影响完美的第一次。
问:你觉得这件事情你很介意吗?
小W:介意,如果没有这个评判标准,我肯定不介意,因为大家都这么想的,但是其实它的概率很大。我知道的不止一个人,我知道跟我有相关经历的女生就有其他两个,最后这个,由此上溯1800年,死于此处的女子不在少数啊。
问:(笑)。
小W:对吧,为了此事,证明自己贞洁,一碰撞死的呀,或者上吊死的,或者被老公打死的,被公公婆婆赶出家门的那种,估计不少数。
问:恩,当时你看了这个信息以后,你觉得很高兴?
小W:我觉得内心深处涌起一股悲凉。

小W性格外向活泼,个子不高,眼里闪烁着聪慧之光。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过程中,思路敏捷,我一旦提问,她便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我们的访谈进行得十分顺畅。
从和她的对话过程中,能感觉到,她是一个言行较为一致的人。在访谈中,但凡涉及隐私的话题,她几乎都会主动“坦白”她的经历。用她的话讲“跟人不藏着掖着”。遇到这样的受访对象,实属幸运。
小W在性网络中非常活跃,尤其在一些涉及女性性健康、月经、处女的问题中,她几乎都扮演一种“传道士”的角色,会谆谆教导年龄小的女性保护自己,怎样避孕等。她在访谈中一再提及,她对于一些中国年轻女性的性无知、性懵懂感到非常愤怒。她认为这会影响女性未来生活的幸福。因此,她在各种场合的人际交往中,总是扮演一个普及性知识的角色,她甚至向她的母亲、表姐妹们讲述性知识。
可是,令我震惊的是,即便是如此开放的小W,也仍然需要从“90%不落红”这个信息中,去寻得一丝丝安慰。小W对此帖子印象深刻一方面是为自己初夜未落红寻找到了理论依据,但更多的则是为众多女性因为这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丧失自己的生命而感到“悲凉”。
其实,我也与小W有深深的共鸣,作为一个中国女性,被太多的框架所束缚,社会规定了太多“你应该如何如何,否则你就是不对的”,“你应该如何如何,否则你就是不好的”,“你应该如何如何,否则你就是不完美的”。正如小W所讲,古往今来,女人唯有“初夜落红”,才能够被鉴定为“好女人”、“忠贞的女人”、“纯洁的女人”,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伴侣的怀疑,很多女人不得不“以死证清白”。
我亦感到悲凉,为这些以死明志的女性,也为了女性的宿命:因为相信了社会的某一个规则、某一个框架、某一种说法,甚至仅仅是某一个人的一句话,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去迎合社会、他人、男人。
在和小W访谈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有共鸣,我们身上都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正义感,为了女性的不自立、不自主、不坚强。其实,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我们自己身为女性,在社会处境中的无奈与无力。
在访谈的最后,我和小W各自谈起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她说,打算结婚买房子,可是对于男方出钱还是女方出钱的问题,她和父母有争执,母亲认为就应该男方家出钱,可是小W的丈夫家境不好,无力资助。小W在中间两头为难,只好想尽一切办法,去调节双方的关系,但最终仍然是徒劳,两边都不高兴。
她问我,难道真的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么?我其实很想回答她,这不是经济的问题,而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可是,我最终还是没有说。
当然,我在同性访谈中,无疑投入了更多的感情,也和被访者有更多的共鸣。我在访谈过程中,时时刻刻有意识地反思这一点。我一直在努力地控制自己,尽量去“价值中立”,不回应也不评论任何一件事或者一句话。
可是,在我脑海里,却始终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告诉我: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理性活动,也需要投入激情。因此,在一些访谈的最后,我经常Hold不住自己,和被访者聊High了,分享了很多自己私密的生活。我并不认为这会影响我研究的价值中立性。相反,我却认为,没有激情的研究既是无趣的,也是无价值的。
当一个研究者回溯自己的研究,记忆最深刻的,不是访谈者的话语或观点,而是互动过程中彼此的感觉和情感。那么,这不是激情,又是什么呢?
5研究吸引了我,焕发了我

做任何事情,只有感兴趣,才能激情澎湃,才能真的做好。
2008年到2012年期间,我曾经参与过“红灯区”研究和艾滋病研究,接触了大量的小姐、艾滋病感染者、同性恋者,但由于当时我并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旨趣,所以那时候做的访谈,大多都较为肤浅,而且现在回想起来,并未留下什么深刻的访谈记忆,大多只是一些碎片化的人物形象。
我有时候会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我从未融入到那个群体之中,而且,对方可能也感觉出来了,因此才有了上面所提到的被拒绝的经历。
只有当我研究自己喜欢的题目时,才开始有一些真的做研究的感觉;随之也就感到,我是他们中的一员,可以深深体会到他们的感受、生活的意义等一系列更为深刻的东西。这才有了以上的文字。
因此,无论教科书中介绍了多少种做研究的方法、技巧和策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带领你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你的理想中,吃苦受累却自得其乐,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社会科学研究这项事业,在很多人眼中是严肃的、认真的;但在我看来,它最大的魅力在于,研究者可以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探索社会问题,而且在探索中去发现、体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能力。说到底,我在做研究,研究也在做我。
性研究更是如此,它研究的就是激情,所以,投入的也是激情,获得的则是焕发。
END

请了解我

张娜,身份证上是一个80后的女性,河北盐山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求学十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基础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研究兴趣集中在互联网与性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出版研究著作、发表中英文论文若干。
我的社会身份有很多,教师、母亲、妻子、女儿等等,我最喜欢的一个身份就是学生。作为潘绥铭教授的学生,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自己。



* 本文与若干作者的性社会学田野笔记一起收录在《我在现场——性社会学调查手记》一书中。
本书开放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qXLZwmw


本系列往期文章(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
00.《我在现场——性社会学调查手记》
01.黄盈盈 | “你要自甘堕落”:记小姐研究中的朋友们02.潘绥铭 | 我在红灯区03.王昕 | 疏离与亲密:性社会学调查随笔04.杜鹃 | 非典型“性”调查05.王文卿 | 生活世界的碰撞与视界的融合:性研究的断章06.赵军 | 义行江湖:警察、兄弟、小姐之间的学术游走——“入圈考察”十年随笔(上篇)     赵军 | 义行江湖:警察、兄弟、小姐之间的学术游走——“入圈考察”十年随笔(下篇)07.张楠 | 透过酒杯的霓虹08.刘中一 | 可以抱抱你吗?姐姐09.鲍雨 | 研究,浸透在日常生活中10.王小平 | 从叙事看自我:“性”的解释功能

性研究ing你想要的性研究都在这里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