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讨班主题发言 | 潘绥铭:性研究的“中国情境”(一)

2017-11-01 潘绥铭 性研究ing

本文为潘绥铭教授在2017年第八期“性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研讨班上的主题发言。经潘教授本人授权,特此发布,与各位读者共享。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将分为四个部分陆续推出,欢迎关注后续连载。(目录中红色部分为今日推送内容)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后期我们将结集出版成书。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务必注明:潘绥铭,“性研究的‘中国情境’”,第八期“性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研讨班主题发言,2017年6月28日-7月5日,中国哈尔滨。




目  录


序言



上篇

中国情境的发生学:性文化发展史概述



一、从古代到五四


(一)“儒道佛三教合流”:

            中国传统性文化的意识形态

(二)性的精神禁欲主义的操作化

(三)五四:第一次被西化的“性”

(四)1930s:“性文明”共识的建立

(五)最大的思想遗产:爱情被割裂

           1. 情爱高于性爱

           2. 浪漫爱情与夫妻恩爱相对立


二、共和国:性的“新社会”


(一)新官上任三把火

(二)新传统:性的意识形态

           1. 性的道德优越性就是政治合法性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 阶级斗争,不断寻找敌人

           4.每个人的“螺丝钉化”

           5.爱情被贬斥为“小资产阶级情调”


三、当今中国:从性革命一路走来


(一)1980年代以来,直接催生“性革命”的三大力量

(二)初级生活圈的基本理论

(三)独生子女国策直接催生了“性快乐主义”

(四)独生子女国策,带来性的至少六大变化

           1.避孕和流产的合法化,是传统性道德的杀手

           2.女性不再仅仅是生育工具,才可能出现性革命

           3.独生子女国策解放了各种“性变态”

           4.年龄革命:

              小太阳的诞生,摧毁了传统性道德的家内传承

           5.青年文化正在反哺

           6.单性别成长


四、21世纪:性化的中国


(一)结成性关系更加困难

(二)性关系之中

(三)“阴阳外溢”

(四)性爱婚的“铁三角”日益巩固

(五)中国情境的最新转向

           1.从勇闯禁区走向逃避选择

           2.从性的革命走向安全焦虑

           3.从社会压制到时尚引领

           4.从越左越好,走向各就各位




下篇

中国情境的理论意义



一、阴阳与中庸:社会性别的中国情境


(一)阴阳与sex的五大差别

(二)不同的生活史,造就不同的哲学

(三)“阴阳和合”的必然产物:中庸之道

(四)gender与阴阳哲学的殊途同归


二、中国情境中的具体问题


(一)异装问题

(二)性别形象的中庸

(三)中国男人的“君子人格”

(四)男同性恋的本土认知:将男作女


三、阴阳哲学,消灭?解构?融汇?


(一)阴阳之外?男同/女同,仍然是男/女?

(二)模仿阴阳?为什么要结婚合法化?

(三)性少数,需要边界吗?

(四)阴阳生万物,还是生物因素取消论?

(五)阳哲学=异质同构,多元性别=异构同质

(六)阴阳哲学=过程协调,性别平等=起点or结果?


四、阴阳哲学之中的sexuality


(一)恐阴主义

           1.根基:对于女性无限的性能力的恐惧

           2.男人戒色之源:

              生我之门,死我之户、劳色伤身、精尽人亡

           3.双重性道德标准的来源:

              男人偷情隔重山,女人偷情隔层纸

           4.性生活协调:男人如火,女人如水

           5推而广之:以阴克阳

(二)中国异性关系的特质

           1.男尊女卑,源于“妻、妾、婢、妓、尼一体制”

           2.性别战争,源于一夫一妻制

           3.异性专偶制婚姻:强制的“合阴阳”

(三)异性性关系,研究为什么越来越少?

           1.最根本原因:主流的性别理论不可普及

           2.性少数,你跳出阴阳,这才是你最大的优势

           3.进步,归功于谁?

           4.加深思考:人与人,如何被连接起来?


五、运用西方理论,首先考虑什么?


(一)一切理论都有社会前提,不能拿来就用

           1.依赖于人际平等的理论

           2.依赖于自由社会的理论

(二)中国情境,现在也仍然不同于西方

(三)西方,还有别的性别理论啊


六、西方理论的中国应用


(一)微观:个体层次

           1.信念主义:个体的性目标

           2.社会化理论:性风采

           3.欲望/需求论:性趣及其发育

           4.决策推动论:性关系的结成机制

           5.行动理论:性交往

           6.符号互动论:性的仪式

           7.认同论:性取向的身份

(二)中观:群体层次

           1.性总量理论:“性释放途径”的结构差异

           2.现象学/解释学/意义论:性快乐

           3.消费文化论:性的时尚

           4.结构功能主义:“性爱婚”中心论

           5.戏剧论/表演论:性的呈现

(三)宏观:社会层次

           1.社会分层理论:性阶级

           2.社会冲突论:性的社会管理

           3.社会行为学:性的运行机制

           4.整体论:性的场域/空间


七、思维方式比理论更重要


(一)光谱式思维

           1.万事皆为多元构成

           2.确定边界,莫忘局限

           3.任何分类都是主观故意

           4.任何分类标准都是裁剪生活

           5.任何判定都是权势产物

           6.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深入

(二)建构主义的研究思路

           1.必要条件

           2.控制条件

           3.充分条件

           4.发展条件

(三)主体建构的视角

           1.建构的视角

           2.“主体”的视角

           3.融合的视角




序言


首先咱们来说说,什么是“中国”?


第一个,什么时候的中国呢?在1919年以前还是1985年以前,还是现在的中国?这中间的变化太大啦。咱们除了英语不好以外,接受的全部是西方理念。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怀疑,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的知道什么叫“中国”,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学的问题。


第二个,什么人的中国?性别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了。那么阶层的中国呢?民族的中国呢?中国至少56个民族,不可能都一样吧?


第三,什么样空间里的中国呢?在座的有台湾的同志、香港的同学,毕竟是境内外的区别。还有地域性,山东的大男子主义比较多,上海的小女人主义比较多,都是有一些地域性的特征。


还有,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的中国?从1919年到现在,咱们难道还不够西化吗?最新的概念就叫“全球化”,全球化就是地球村,咱们变成其中一户,真的是这样的吗?


最后,什么叫做“中国特色”?在我们性的领域中有怎么样才叫做“有特色”呢?也就是说,所谓的中国,一定是在比较中才能够存在。


现在咱们说的中国,其实只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说白了,就是方块字。凡是认识方块字的人就被认为是中国人。当然,咱们讲中国情境,绝不是要反对西方理论,只是需要反思自己,需要重构我们自己的一些概念。



上篇

中国情境的发生学:性文化发展史概述




一、从古代到五四



(一)

“儒道佛三教合流”:

 中国传统性文化的意识形态


三教合流,在宋代基本形成了,就是理学,在我们这个领域中强调的是性的精神禁欲主义


中国汉文化里面从来没有肉体禁欲主义,不但不反对而且还鼓励性生活,孔子说“君子之道,五日一御”,你必须五天就有一回,不能再少啦。



理学出来以后,朱熹说了:闺房之乐,本无邪淫;夫妻之欢,亦无伤碍。然而纵欲生患,乐极生悲。这是典型的佛家语言。乐极生悲就变成了现在一切反对我们性快乐主义的人的根本思想。也就是所谓“一时之快,后患无穷”。这其实就是来自佛教里的“因果报应”的基本理论:“别看你现在闹得欢,日后让你拉清单”。直到今天,有一些对年轻人的所谓“性教育”,说的其实也还是因果报应:所谓“不能为了今天而牺牲明天”。这就是精神禁欲主义,在肉体上不太管,先把你的心给控制住。



(二)

性的精神禁欲主义的操作化


在理学的时代,操作化就是把下面八条准则,贯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1.奉行“性的惟生殖目的论”。这就是说,性的首要目标是传宗接代。性是应该的,但它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绝不是为了寻欢作乐。结果,过去的书生在过性生活到时候嘴里还念念叨叨:“为后,非为色也”,为了生后代,不是为了色情的享受。


2.用夫妻恩爱来调节性关系。直到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仍然相信夫妻恩爱。我们不是要反对它,而是要指明:它把浪漫爱情给贬斥了。


3.性生活质量的判断标准,就是反对寻欢作乐,尤其不可以沉溺其中。直到今天,从西方传进来一个词叫“性瘾”,中国也有一帮医学家在讨论,要治疗“性成瘾”。可是,吃饭成瘾不?呼吸成瘾不?不就是要反对性快乐,尤其是精神快乐吗?


4.性生活的数量极限,就是男人有一个“劳色伤身”,成为至少一千年来始终盘旋在中国男人头上的梦魇。女人呢?没有标准,这并不是宽容妇女,是忽视,是因为理学觉得女性根本就没有性这东西,所以它提都不提。


5.性信息的传播的禁忌,就是许做不许说。孔子说“中冓之言,不可道也”,就连夫妻之间也不许说。直到2015年,夫妻之间经常谈论自己的性生活的只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6.排斥什么呢?排斥同性的、跨性的、少年的、老年的,似乎这些人之间根本就不可能有性。


7.社会控制手段叫做“防患于未然”。孔子说“男女七岁不同席”。七岁的小孩其实啥也干不了,但是那也要分开坐。这叫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就是从小就训练你“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


8.惩罚机制。违反上述七条的行为,主要靠宗族或者乡绅来制约和惩罚,即使是通奸,一般也实行“民不举官不究”。


至少在最近一千年间,中国人的性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跟西方有重大的不同。一方面,西方历史上的基督教是强调肉体禁欲主义的,虽然普通教徒做不到,但那是一个崇高理想。可中国没有,从来没有这样一个理想。但是另一方面,西方的性的精神禁欲主义主要是16世纪后从各种新教开始的,而中国却早了大约五百年。



(三)

五四:第一次被西化的“性”


五四运动,我们第一次被西化了,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突出的遗产。


首先,“性”这个词汇是1903年之后从日本引进的。很多年轻人可能很惊讶,其实近代中国的社会语汇基本上都是来自日本人对西方语言的翻译。在古汉语里,“性”这个字从来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性质”;最接近现在所说的“性”的,是“色”“情”这两个字。我们要理解,把拼音文字翻译为象形文字非常非常困难。例如,sex只是三个字母、三个音节,到底应该对应于哪个方块字呢?这就必须对东西方语言有深刻的理解。用“性”这个字来表达男女床上事,并不符合古汉语,所以这是日本人的文化创新,是“日本特色”。当然,这是开天辟地的事,要是没有这个方块字,今天我们的会就没法开了,总不能说我们研究“不可描述之事”吧?


第二,给我们带来了“性的自然主义思潮”。它符合中国传统,就是肉体上性不应该禁止。这就成为此后中国性革命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来源,而且是用西化的语言来说,威力更大。


第三,引进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的性风尚”它说的是19世纪下半期西方的社会风尚,就是虚伪。性的社会实践已经大变了:第一,私生子女达到历史最高峰;第二,妓女达到历史最高峰;第三,同性恋浮出水面。但是主流文化假装看不见,假装不存在,仍然是循规蹈矩、矫揉造作、一本正经,整个一个虚伪透顶。这种风尚在五四以后传入中国,蒋介石也搞这一套,在1930年代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礼义廉耻”,这四个字的每一个都可以用来管控“性”,也是一种虚伪,是对五四以来的各种性开放现象的直接反动。


1935年,上海新生活运动集体婚礼


第四,女性的身体。五四时期,一方面接受了西方对于女性身体的审美观,接受了乳房美、臀部美、三围等等;可是另一方面又根据“性的自然主义”掀起了天乳运动和天足运动,要解放乳房、解放小脚。这两种思潮和两种实践是相互冲突的,表明了中国女性在五四时期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接受了新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只能用传统的东西来解释它。


民国天乳运动:放开束缚女性胸部的白布


第五个是禁娼、禁色情、禁男女混浴,这在历朝历代也偶然有过,但民国时期是主流的社会运动。


第六个是婚姻解放,主要说的是结婚的解放,离婚的解放还要晚一些。


第七个是提倡男女平等,但都是在理念上和概念上的提倡,在实践中还很少能够实现。



(四)

1930s:“性文明”共识的建立


在1930年代,知识分子们建立了一个性文明的共识。它来自于“精神文明”这样一个说法,是1929年前后福建漳州的一个中学老师提出来的,说西方物质文明比我们强,我们打不过他们,永远打不过,但是我们中国的精神文明比他们强。他又从哪里学来的?也是从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贯彻这种军国主义思想,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靠这个发动战争,也因为这个战败亡国。


精神文明再扩大一点就出现了一个“性文明”的概念。大约在1923年到1925年上海有本杂志叫做《性教育》,里面就出现了“性文明”的说法。


那么性文明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学习西方,那叫文明,中国所有的传统都是坏的、不文明的。这就带来流传至今的下列四种理念。


第一个就是所谓的“移风易俗”。它的核心意思是:性不再是私事,而是被当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人人都可以去改造别人的性,“各人自扫门前雪,专管他人床上事”。这其实就是直到今天的禁娼扫黄的思想来源。


第二个是强调要“一本正经”。这是因为自从达尔文进化论来到中国以后,被变成了一种道德阶梯论,就是说,过去是很肮脏的,将来应该是很纯洁的,变成一种对于纯洁世界的狂热追求。直到现在,至少相当一部分人还在拼命追求这个纯洁世界。这就是直到今天仍然很强大的那种“扫除一切丑陋”思潮的根源,包括要扫除小三、性少数和一切“不正经”,也包括扫除当众哺乳。


第三个是强调“中西合璧”,就是希望全盘西化与本土传统文化相妥协,也就是在政府的总体整合之下,知识分子与普罗大众达成一种妥协,发展到今天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


最后,前三个理念必然带来一个总结式的口号,就是“独领风骚”,就是“龙之梦”诞生了,已经整整100岁了。我们相信我们伟大的汉族还可以在全世界引领风骚,然后万国来朝、山呼万岁。这不是自信,是民族自卑,是不会平等相处,只能以“永久受害人”自居。


从那时候开始,性开始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也就是说,为了建立一个西化的新文明,就必须树立一个敌人,才能激发人们的道德义愤,才能跟着我走。所以就把传统文化的几乎一切内容统统标定为落后、丑陋、糟粕,是民族的耻辱,是落后和挨打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种性制度一时半会儿还无法真的控制人们的性实践,社会上仍旧有严重冲突,比较突出的事件有几个。


一是1927年北伐军攻占武汉的时候,出现了女性裸体游行。这应该是当时国共两党合作组织的,可是两党现在都坚决不承认,说是一帮妓女组织的。妓女没人给钱谁会去啊?


二是1928年在民国法律中开始提倡一夫一妻,但是不强制,不惩罚违反者。


三是禁娼,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开始呼吁,可是,不但在整个民国时期都没有变成全国的立法,而且实际上造成了性产业跑出了中心城市和繁华地区,向所有交通要道扩散,一直到了某些乡镇里。


四是1948年上海的舞女,当然不一定是性工作者啊,直接冲进了市政府抗议被迫害。为什么她们敢冲进市政府?因为那时候正在大选。


所以说,在当时的整个社会制度中,单独一个“性压制”的制度不仅必然会引发更多的冲突,而且也很难一举成功。



(五)

最大的思想遗产:爱情被割裂


1.情爱高于性爱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五四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遗产,就是情爱与性爱之分,而且是褒扬情爱、贬低性爱。在世界各国语言中,这两个概念都很难说清楚,必须加以解释,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两个互相对立的词汇。可是直到今天,几乎所有有些文化的中国人都不需要解释就能明白,而且基本上都理直气壮地崇拜情爱,毫不犹豫地斥责性爱。


在座同学中有做“约炮”研究的,发现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在性的其他方面都很开明的人,却单单痛骂一夜情和约炮。就是因为ta们一口咬定,那里面唯有性爱,绝无情爱,因此非骂不可。男女差异就更大啦。很多女人永远都不明白,男人真的能把性跟爱分开吗?很多男人也不明白,女人你们为什么分不开?可惜,认真地讨论这个问题的研究却非常少。就是在通俗文章里边,讨论得也不多。


究竟是应该把性跟爱搁在一起,还是把情跟爱搁在一起?是不是有这样的划分?孰高孰低?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疑问,不仅常常困扰着年轻人的恋爱,也往往是老夫老妻的麻烦事。例如,小三/二奶就没有情爱吗?难道就不可能是婚外“恋”吗?事例有无数,只是大众坚决不肯相信而已。


2.浪漫爱情与夫妻恩爱相对立


首先请看这个表格,然后我只能挑出可能不那么明白的几个地方,简单地说一说。



五四之后从西方传进来的浪漫爱情,最终目标仅仅是纯粹的爱慕,是精神交流。你们俩人谈恋爱,问你爸挣多少钱,这个就不合适,一般人是不会这么做的。可是我们中国人的夫妻恩爱的目标呢,是共同过日子。“过日子”,这三个字就包括一切。


在西方文化中,相爱就是结果,不需要别的,结不结婚不管,甚至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我们中国呢,是天下有情人必成眷属,必须结婚。现在的时髦说法叫做:“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我在XX大学讲课,专门问一年级本科生:这话,你们究竟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啊?非常多的女生都高呼:同意!男生最后总算有一个说:反对。可是这个问题在五四时期,早就解决了啊:婚前的自由选择万岁!所以说,传统观念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流传得要广泛、深远得多。


在西方爱情中,爱情唯一,至高无上,你会不会为它赴汤蹈火这难说,但是至少人们相信它、追求它。而我们中国呢,讲究的是恩爱、夫妻恩爱。恩爱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翻译的,用一两句话你都说不清楚,为什么恩在前,爱在后?这就是因为在过去中国长期的小农生活中,一男一女结婚就意味着互相有恩。女人相信“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他供养你。男人觉得“光棍苦,光棍苦,年过二十五,衣服破了没人补”,娶一个媳妇不但能给你做家务,还能给你提供日常的性生活,不用再花钱了。再加上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双方有恩在前,才会有爱,反之,恩断,才会义绝。现在有的年轻夫妻一打架就说:“当初要不是因为什么什么,我TM才不嫁(娶)你!”。得,这一下子就恩断义绝啦,无力回天啦。


再看维系爱情的方法。西方人认为爱情只存在于追求之中,一旦不追求就没有了,不需要理由,也无法挽回。可我们中国不是,必须是同甘共苦、相濡以沫,通过互相帮助来维系这种夫妻恩爱。柴米夫妻,爱不爱的,没那么重要。因此,就算我不追求你了,你也跑不了。


爱情的主体感受呢?西方的浪漫爱情重视的是激情澎湃,包括痛苦包括失恋。也就是说,失恋也是一种美,痛苦也是一种美。可是中国不行,叫做和和美美、圆圆满满,夫妻一辈子没红过脸,这才是典范和理想。这就遗传给我们无数的玻璃心和巨婴。


那么性在爱情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西方人是禁行,在中世纪的基督教里,爱情是完全不可以有性的。中国呢,是不说,许做不许说。例如“一日夫妻百日恩”,你翻译成外文全世界听不懂。一日夫妻,24小时,百日恩,三个多月,怎么回事儿呢?其实这说的就是初夜,初夜处理得比较好,双方就会有长久的感情。这符合儒家说的“天地万物,造端于夫妇”。


那么爱情可以不可以结束呢?标准又是什么呢?西方的浪漫爱情是可以结束的,只要激情不再,那么这个爱情就没了,说别的全没用。可是我们中国不,鼓吹白头偕老。尤其是最近十年来,白头偕老的思想恶性发酵,有些新婚夫妻还对着孔子像宣誓。这其实是一种相反相成:离婚率和婚外恋越是不断攀升,相信和追求白头偕老的人也就越是增多。可是按理来说,这其实就是把一个未必能够实现的美好愿望变成了一个结婚的先决条件,你说刺激不刺激?


西方爱情与中国夫妻恩爱的这种冲突,直到今天依然表现得很突出。我们基本上是从浪漫爱情开始,走进夫妻恩爱,相信从此永远幸福圆满。可是我们别忘了,夫妻恩爱会磨损浪漫情爱,时间越久,磨损得越厉害。所以一旦你希望重新追求浪漫情爱,就会大概率地造成婚外恋。最近这三十年,这样的故事不断地重演着。




二、共和国:性的“新社会”



(一)

新官上任三把火


到1949年,中国情境变了,性的新社会建立了,主要表现为新中国放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1950年开始强制实行“专偶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一夫一妻制从那以后,实行专偶制婚姻的民族才刚刚超过全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可是另一方面,新中国直到今天也没有通奸罪。这就奇怪了,既然你实行专偶制,就必须惩罚通奸,否则就是白搭。可是这个真没有。这也是“中国情境”之一,因为世界上很多性开放的社会,恰恰有通奸罪,包括台湾。具体原因我这里就来不及讲啦,大家去搜我的博客文章,写的很清楚了。


第二把火,就是所谓“一举禁娼成功”所以在大陆,从1949年到现在,性产业绝不是性的问题,不是道德问题,不是性别问题,也不是阶级问题,纯粹就是政治问题。性工作者变成了“旧社会”的象征,变成了政治上的敌人。这跟西方理论说的那些原因都没有关系,所以才叫做中国情境。



第三把火,大多数人想不到,是扫除了各种各样的所谓“会道门”,包括五大宗教,基本都被偷梁换柱了,还有封建迷信,都被扫掉了。这可真是歪打正着,使得反性的力量在中国失去了组织基础,因此中国的性革命才可能如此一帆风顺。例如现在的反性大妈可以做一些很出格的事,但是却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所以也就成不了大气候。尤其是在中国本土,五大宗教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站出来反性。这也是中国情境之一。可能是宗教在中国变样了,也可能是中国的教徒们并不支持反性的东西。



(二)

新传统:性的意识形态


现在我们老说“传统文化”,其实呢,孔夫子那一套我们早就忘了。我们所说的传统,其实更多的是五四以来的,甚至是共和国以来的思想基础和风俗积淀。


1.性的道德优越性就是政治合法性


全世界那么多政党,大概只有中国共产党规定,通奸和嫖娼是要开除党籍的。其他政党可能认为这是私事私德,不影响党纲党策。可是我们中国认为,不,这是给党抹黑,会损害党的政治合法性。那么这种想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二十八年的农村游击战争中得来的。在农村要发动农民,首先要打土豪分田地,给农民经济实惠。可是你要让农民为你当兵打仗,要死要流血,经济实惠就远远不够了。拿什么号召他?你讲共产主义他根本听不懂,只能是我们自己先做好人。中国人不是相信你说得多好,而是首先相信你这个人是好人,我才会跟着你走。就连阎锡山都懂这个,所以他的口号就是“有饭吃,做好人”。


好人的第一标准就是,绝不可以搞当地老百姓的老婆或女儿,绝不可以。因为那是穷苦农民唯一的家产和生存价值。所以解放军规定:士兵不允许与当地女性谈恋爱,仅仅是谈恋爱啊,都不行。因为你必须是好人,最好的人。你是子弟兵,怎么能跟自己的姐姐妹妹谈恋爱?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毛主席说的,这话说得多好啊,多对啊,根本就是宇宙真理啊。可是,由谁来决定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呢?原来是毛主席他自己,他一个人决定我们当时的八亿人可以干什么。


3.阶级斗争,不断寻找敌人


在咱们普通人看来,“性”那点儿事,本来就与政治无关。可是阶级斗争理论却非要寻找敌人不可,否则,它自己就不存在啦。


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有一些组织一些活动是不是也犯了这个错误?我们拼命在寻找谁在反对我们,谁在歧视我们,谁在攻击我们,却忽视了谁同情你,谁不反对你。这就是阶级斗争思想的余毒。包括网友们论战也是这样,为什么一下子脏话就上来?他一下就认定你是我的敌人。其实,社会学认为:一个事业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参加的人多,更因为反对的人少或者反对得不够坚决。咱们中国人的老话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连这个都不要啦。


4.每个人的“螺丝钉化”


对个人私生活的最大管制就在这里,对中国人民最大的改造就在这儿,就是要你当好螺丝钉,把你安在哪儿,你就要把命都搭上去。结果,你的自我就没了,不光是性,你的一切就都没了。现在还在宣传的一些革命英雄不还是这样吗?老婆生孩子也不管,爹死了也不去,就老老实实的做个螺丝钉,就连生锈都不许。所以呢,那时候结婚就是“螺丝套螺母”,一块儿钉在革命的战车上。


5.爱情被贬斥为“小资产阶级情调”


爱情是五四传下来的,党的早期领导人的爱情实践很多啊,可是他一掌权,就把爱情贬斥啦,虽然还不是敌人,但是是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一个讨厌的东西。就连夫妻恩爱也倒霉啦,你看看,八个革命样板戏里面,连一对夫妻都没有,非得是光棍寡妇才能闹革命。


结果呢,就形成了性的高度的政治化和性的集体主义,一路走到疯狂的文革。


文革这一段我就不讲了。其实呢,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文革中的“无性文化”体会最深。我当年在80年代初之所以开始研究性问题,跟这个有一定关系。但是我还是不讲了,一个是因为我不愿意被二次伤害;另一个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无感。当然这是好事,谁愿意永远噩梦缠身呢?所以我们更多地讲现在。




未完待续



性研究ing

你想要的性研究

都在这里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