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社会学研究 | 潘绥铭等《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编者按】
“许多问题由此而来。例如,如果男女同性恋问题被忽视,分层理论将会怎样?女同性恋者的社会流动模式是怎样的?这些模式是如何与种族、年龄、宗教及其他因素交叉在一起的?如果将同性恋因素考虑在内,对市场结构分析会产生哪些影响?对消费研究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对社会老年病学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需要从性差异的角度重新考虑整个的研究领域。许多社会学研究视野的狭隘程度真是令人震惊!”(斯泰恩、普拉莫,2000:163)
2019年,性研究ing推出了“性社会学研究文献回顾”栏目,介绍了近年来发表在中英文期刊上的部分性研究文献以及中国大陆的部分性研究硕博学位论文,共计推出了4期Culture, Health and Sexuality英文文献编译、4期中国大陆期刊文献选编和7期中国大陆硕博学位论文选编。
2020年,我们将在介绍会议论文及其他重要原创性研究成果之余,继续着手资料库建设工作,希望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检索便利,也方便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中文的研究语境。本年度,我们将着重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人员迄今为止出版(或未正式出版)的所有书籍(包括教材、文集、专著和译著等)。本系列往期内容详见公众号首页-正在连载-性社会学文献汇编。若无特殊情况,我们将以每周两次的频率更新上述书籍的基本信息、目录和精选内容。敬请期待。
本期介绍的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4年2月出版的《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作者潘绥铭、(美)白维廉、王爱丽、(美)劳曼。除作者外,本书所基于的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还有:史希来、王天夫、郭大平、李放、蔡鑫、吴贵亨、黄琦、黄盈盈。
《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作者:潘绥铭、(美)白维廉、王爱丽、(美)劳曼
时间:2004年2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目录
前言:人类在性方面的进化
第1节:人类在性生理方面的进化
人类不再有发情期的现象
人类生理上的“性系统”与生殖系统相对分离
第2节:性行为方面的进化
性行为方式的变化对于性交合姿势的社会规定
第3节:性心理方面的进化
视觉、触觉和听觉的性刺激作用开始超过气味的作用
性梦与性幻想开始出现
第4节:女性的性进化
乳房的进化
阴蒂的发达
女性也有了性高潮
第5节:男女在性行为方面的差异的进化依据
男女的不同难题
男女对性生活的不同责任
男女对性生活的不同责任男女对性行为的不同需求
男女对性爱的不同感受
第一章:当今中国性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1节:20世纪初:中国所继承的性文化遗产
性的精神禁欲主义与“唯生殖目的论”
明末清初的性革命
满清中后期的性禁锢文化
中国古代的性-社会性别制度
中国传统性文化的总结
第2节:从五四到文革:性解放怎样走向“反性”文化
“五四”的先锋们做了些什么?
“文明”共识的建立
走向“无性时代”
“反性”的社会秩序
第3节:1976-1985:性革命的准备
“文革”把性依附于政治,那么政治一变,性也必变。
“婚姻神圣”的瓦解
独生子女国策――性革命的亲娘
危机――性革命的基础
第4节:当前中国的性革命
性革命的第一方面:性与生殖的更大分离(性哲学的革命)
性革命的第二个方面:性的公开化(性表现的革命)
性革命的第三方面:性行为的革命(真正的性革命)
性革命的第四方面:婚姻与性开始分离(性关系的革命)
第二章:性,我们是怎么调查出来的
第1节:课题的前期准备
第2节:随机抽样的方法与过程
调查总体的确定
抽样方案的设计
样本容量的确定
随机抽样结果的检验
第3节:调查中采用的新方法
我们的新方法
应答率
为什么人们愿意对着电脑说真话?
第4节:为什么采用电脑问卷调查的新方法?
建立性的多维表达方式,让性变得“可言”
提高问卷的适用性,保证低文化者的应答
控制访谈的环境与质量,提高应答率
缩短问卷填答时间,减少被访者产生不良反应
有效地降低来自调查员的调查误差
有利于在问卷以外更多地收集信息
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质量和效率
第5节:设计电脑问卷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被访者肯回答吗?
被访者能回答吗?
被访者会操作吗?
运用电脑问卷的局限性
第6节:调查方式
组织固定的访谈调查员队伍
队伍的管理
请被访者去指定地点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现场工作的组织(组长负责)
第7节:真实性的检验
试调查中的对照检验
测谎的结果
信度的检测
性传播疾病的化验结果与回答结果一致
小结
第8节:我们的调查可以代表全体中国成年人
第9节:本次调查的意义
第10节:性调查,对普通人有什么用?
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您需要知道真正的事实
多,不等于“正常”;少,也不是“反常”
不管做的人是多是少,都不等于您也应该改变自己
科学,只能加深您的理解,却无法替您选择
第三章:性发育与性的生命周期
第1节:性发育
性,怎样才算成熟?
中国人的总体情况
性发育的代际差异——我们曾经有过这样惨痛的历史
人间正道是沧桑——下一代是堕落了还是更加幸福了?
自慰(手淫)分析
早恋,有这么回事吗?
关于早恋的争论源于四种社会周期的冲突
对青少年,教育“性”的什么?
性教育是义务教育
中国性教育的目标与理念
自慰问题
第2节:性的生命周期
性的生命周期是什么?
中国人目前的总体情况
人生苦短性更短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第四章:婚前性行为
第1节:概述
什么叫做“婚前性行为”?
婚前性行为的概况
仍然在残害女性的“贞操”
技术上的处女
第2节:婚前性行为的历史发展脉络
1991-2001:大学生没有“性革命”
成年普通人中的历史变化
第3节:中国特色的“婚礼前性行为”与“登记前性行为”
各种不同的“婚前性行为”
与后来的配偶还是与别人?
现在已经结婚了,还是没有结婚?
第4节:登记前性行为:观念与行为
总体上的各种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中的登记前性行为
中国人日益宽容
登记前性行为的一般特征
真正的“婚前性行为”
与别人发生的婚前性行为的分析
没有婚前性行为就“纯洁”吗?
婚前有过性行为,婚后更幸福还是更不幸?
对于婚后双方关系的影响
对于婚后性爱状况的影响
第5节:婚前性行为的法律地位
第五章:结婚
第1节:婚姻是一种社会设置
社会设置主要是社会的婚姻制度和政府的婚姻政策
恋爱中的性选择
婚姻准备与结婚
婚姻的定义
关于结婚的法理常识
现状:夫高妻低的结婚
“自由恋爱”,一个理想与神话
第2节:中国人对于爱情的定义
中国夫妻相爱吗?
什么在破坏感情?
上帝说:夫妻绝不可打架!
第3节:性与再婚
离婚究竟有什么危害?
再婚,性生活更坏了还是更好了?
离婚与性有关系吗?
那山不比这山高
第4节:夫妻暴力:现实与解释
夫妻暴力=打老婆?
越来越多的,仅仅是打老婆吗?
想打就能打?
第六章:婚内性生活
第1节 多了还是少了?
性生活的次数
性交频率的中美比较
婚内为什么会“乏性”?
爱情对于性生活频率的强大作用
性,也需要学习
性,其实在你自己脑袋中
全面的考察
第2节:性,更重要的是感受
夫妻性爱,平等为先
男性需要解放什么?
中国夫妻的性生活满意吗?
爱仍然是根本
第3节:性高潮的频率
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社会地位
爱情的作用
性高潮与性生活频率之间的关系
性生活方式与性技巧的作用
第七章:夫妻之间的性技巧
第1节:总体情况
第2节:历史发展
第3节:中国人的“口禁忌”
接吻禁忌
“口交禁忌”
什么人最禁忌?
第4节:婚姻至上主义反而限制夫妻的性交往
第5节:什么叫做懂得性技巧
男人心目中的“女性的性技巧”
在女人心目中,男人的性技巧包括些什么
懂得性技巧”的总结
第6节:什么样的性信息最有益?
性观念与性知识对于性技巧的作用
对于性生活质量的作用
性知识再多也无害
第八章:其他性伴侣
第1节:多少人有其他性伴侣?
其他伴侣的人数
其他性伴侣的各种情况:代际差异与性别差异
谁更容易有其他伴侣?
第2节:婚外性行为
多少人有过?
其他伴侣的人数
什么人更容易发生?
性与爱的分离
第3节:跟什么样的人做爱,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与感受
跟哪种性伴侣会采用更多的做爱方式?
跟哪种性伴侣做爱最满意?
原因分析
有其他的性伴侣,对于跟配偶的性生活有什么影响?
在其他的性关系中,女人和男人,谁更加快乐?
第九章:性,女人仍然在屈从吗?
第1节:性别,来自“性”
谁更容易“性屈从”?
是“性屈从”还是“性维权”?
靠什么来“维权”?
对男性的警示
第2节:不情愿的性行为
童年的性接触
不愿意的性行为
被迫的性行为
“婚内强奸罪”的死结
第3节:中国的性骚扰状况
什么叫做“性骚扰”?
关于性骚扰的西方理论
对于上述假设的检验
男人和女人,谁更容易受到性骚扰?
谁在骚扰女性?
男人更喜欢骚扰什么样的女性?
我们的统计分析
性骚扰问题的简要总结
捍卫个人尊严——反对性骚扰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第4节:“美”,给女性设的圈套
女性的魅力何在?
魅力何来?
对于“性”的好处,在于魅力大,而不是体型好
第5节:“同性恋”
什么是“同性恋”?
同性恋和我一样
目前中国的情况
第十章:情色与找小姐
第1节:情色活动
性别差异
代际差异
社会阶层
婚姻状况
看黄与扫黄
男人为什么参与这些活动?
“危害”
附录之一:最近10年来,中国大学生的“看黄”
附录之二:“看黄”,中国与美国的比较
第2节 性交易
收费的性服务
与美国人的比较
第十一章:性与身体
第1节:性健康:一个理想还是一个误区?
性健康是因人而异的
性健康是处于“关系”之中的
性健康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2节:性,是生理决定的吗?
婚姻,其实是基于经济实力的选择
钱多性强
钱多性好
第3节:性障碍:社会的判定
第4节:当前中国男女的“性障碍”
男人篇
女人篇
总结
第5节:性,还能赚些什么钱?
第6节:“性工具”评说
第十二章:性病与艾滋病
第1节:恐慌,不能预防艾滋病
第2节:性传播疾病
总体情况
与人们通常认为的不一样
风险因素的分析
女性的性病,与丈夫的情况有关
谁是最危险的传播者?
第3节:戴套可以增加性高潮
第4节:艾滋病恐慌:整肃性道德的最后武器
第5节:怎样去理解艾滋病感染者?
第6节:艾滋病给社会学带来的新视角
个体究竟是怎样被组织起来而存在于社会和参与社会的?
对于婚姻的划分标准和概念体系,需要增加“性”的视角
应该用个体的细小社会行为对理论进行证伪
在实证方法上,艾滋病推了我们一把
第十三章:性社会学
第1节:Sexuality究竟是什么?
性社会学是什么
性社会学的发展前景
第2节:中国人“初级生活圈”的变革及其作用
中国的性存在之变:是进化还是革命?
问题与立论
撼基之变:性与生殖的相对分离
革命的泡沫:爱情超越婚姻
突破与平衡:性与婚姻的关系之变
睡火山:性与爱情的关系之变
女性的性革命
小结
社会作用更大还是更小?
结语
第3节: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作用
问题的提出
立论
统计假设与分析方法概述
对于多伴侣性行为的分析结果
对于男性性交易行为的分析结果
数据分析的小结
余论
第4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性道德?
调查问卷
精选内容
第一章:当今中国性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三节:1976-1985:性革命的准备
“文革”把性依附于政治,那么政治一变,性也必变。
文革结束之后,1976年到1985年间,中国性文化出现了一个恢复与过渡时期。当时的主要特征就是从性的外围开始,首先把那些被文革弄得过份荒谬的事物,恢复到大体相当于50年代的状况。
首先,婚姻的价值又被重新承认甚至被发扬光大了。从1976年开始,大批知青返城,急匆匆地踏上婚姻之路。1979年后,大批文革中被棒子打散的中老鸳鸯们又重圆旧梦。1983年左右,最高层开会发文件,动员工青妇一齐上阵做红娘,解决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又创一个世所罕见。
其次,爱情重新“抛头露面”。虽然国产文学仍在念着50年代那一代人的经,但舶来品却挟来一股浪漫情爱之风,逼出《小花》那样的“膜拢爱恋”和《庐山恋》的绝对纯情。不过,几十年风雨剥蚀的大陆之土难生仙果,纯情文学很快就只剩一个永远不老的琼瑶了。
第三,生活环境中又开始有性的色彩了。仅举一例足矣:笔者1984年搬家时蓦然发现,我的、妻子的和孩子的所有旧衣服,已经没有一件再能穿出去了,旧照片也全都没法再看了。
第四,那时人们的心气也不一样。“现代化”一词险些又成为社会共识,而且国家似乎是老树发新芽,人人都觉得只要闭眼走下去,总会有自己一个位置的。因此性这个东西还是放在方圆之内为好,免得惹事生非,干扰前程。所以,尽管80年代韧东南沿海已有“黄潮”登陆和“半夜鸡叫”(“小姐”揽客),但中国性文化还是奋力地向升平迈腿。
可是,从1980年起,两个表面看来与性无关的事物横空出世了。它们给中国人性观念的巨变打开了大门,也为性革命做好了准备。它们就是1980年公布的新《婚姻法》和1980年开始提倡和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婚姻神圣”的瓦解
在新《婚姻法》中,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这似乎无关大局的一改,其实真够得上石破天惊。它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奉行自由离婚的领先国家。从此,中国人逐步地确立了一系列新观念:爱情是婚姻的灵魂、爱情至高无上、没有爱情的婚姻才是不道德的……《婚姻法》把爱情成为婚姻的目标与衡量标准,各种婚变的可能性大增。从此,“五四”以来无数先进分子所苦苦追求的爱情理想,终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了。
于是,我们麻木惯了的心灵必然出现慌乱与盲动。80年代初期,哪一家传媒没有不吝篇幅地开设过“道德法庭”来诅咒“当代陈世美”?多少人为“秦香莲上访团”撒下了一掬同情之泪?人们都天真地以为,那些钻《婚姻法》空子的家伙只是支流和一小撮。其实是把所有文革后向上流动的个人的婚姻,都纳入了“道德法庭”的监视范围之内。有谁想到过,仅仅十几年以后,中国处处高歌“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
我们一直在批判西方的性关系解放,一直在打“飞进来的几只苍蝇”;可是时至如今,我们应该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旦高扬起爱情的旗帜,不管什么样的民族,它的婚姻形态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巨变。
独生子女国策――性革命的亲娘
从1980年起,独生子女政策如同无尽的涌浪,如同水银泄地,不但成为国策,而且成为绝大多数城市夫妻的自觉行为。
独生子女国策给中国人的婚姻和性文化带来了几个意想不到的客观结果:
1、“性的快乐主义”得以“合法化”。
决策者大概从来没有意识到:性只是为了生儿育女的观念,是数千年来抑制性挟乐主义的最大法宝。但是独生子女国策却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合法地、铺天盖地般地宣称:人们之所以过性生活,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甚至不允许仅仅为了生儿育女。
那么为了什么呢?官方从来没有回答过,但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明白:生完一个孩子,干嘛还要过性生活?用着避孕工具来性交,不是寻欢做乐是什么?老实人可能说:这是为了增进夫妻感情。可是难道靠痛苦来增进吗?人们的性生活,除了表达爱情和寻求身心快乐,怎么可能还有别的目标?
于是,渐渐地,有没有快乐(而不是有没有子女)开始成为夫妻衡量自己的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夫妻之间寻求那些更能够使双方快乐的性行为方式;性知识、性科学开始成为人们的急切的需求;几乎一切性方面的传统观念都被质疑了。
说到底,只要一承认性里边还有快乐,从“文革”到“五四”到孔子,所订下的一切性行为准则和大部份性关系道德就都会一溃千里。试想,如果只有跟别人性交才有快乐,禁理何存?
2、惩罚非婚性行为的主要利刃被折戟沉沙。
在独生子女国策之下,避孕与人工流产不仅是合法的,而且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最现实的产物是:偷情更安全了;私生子女几乎不可能出现了。奸情的败露,历来是当场被捉者少,私生子女招灾的多。现在为了计划生育,避孕流产都是好事,谁还会傻到让婚前或婚外性行为生出孩子来?医生们做人流,连结婚介绍信也不要:“要道德?那中国就又多一个人!”结果,社会也就丧失了千百年来发现和制裁非婚性行为的最有利武器。
不过,人们大可不必因此而担忧所谓“未婚母亲”或者“少女夫妻”。因为在当今中国,哪怕你是未婚先孕,如果没有“准生证”,那惩罚恐怕也是一般人受不了的,往往只能人流了事。所以,中国青少年的性行为再普遍,也不可能出现那么多“少女母亲”。
3、女性的性革命成为可能。
由于独生子女国策,女性不仅少怀孕、少生育,而且消除了对于怀孕的恐惧与顾虑,再加上青春期在提前,更年期在推迟,于是,中国这一代女性将有可能把空前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性生活。女性潜在的性欲望和性能力也必将被解放,而且可能会高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难怪在西方反对计划生育的人里,那些“老处女”般的正统教徒格外多。难怪在中国也出现了性方面的“阴盛阳衰”,“专治阳萎早泄”的广告贴遍大街小巷。大约中国男人相形见绌了吧?这,难道不是“女性性革命”的根基吗?
4、下一代的“性前途”成了问题。
在国策的掩护之下,独生子女的一代如果真的搞起“性革命”来,他们的家长还能象传统中国人那样,搞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吗?到21世纪的开端,第一代独生子女就要跨人婚恋期和性活跃期。可是,他们面对着6倍的成年人和成年人所拥戴的社会(两个父母+两个祖父母+两个外祖父母),是更加唯唯诺诺呢,还是更加“造反有理”?如果国策持续,2020年之后世界将出现一大奇观:唯汉语中将不再有叔、姑、舅、姨、兄、妹、侄、甥等字眼儿。那时的青少年会是一批“独秀”,还是一代“孤狼”?
5、所谓“性变态”将变得有理有功。
按照独生子女的国策的逻辑(一切为了减少人口),所有那些传统上一直处于少数地位的所谓“性变态者”,都将足以充分地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甚至比天下所有夫妻更有功于社会和国家。这不仅指独身者、自愿不生育者,而且也指同性恋者、变性人,乃至其它种种不损害他人的“怪人”。因此,中国的男同性性关系日益在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来。虽然我们还不知道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但是在全国非随机抽样调查中,城市已婚者占到0.5%,农村已婚者占到2.3%(刘达临,1989);在91年和95年北京市大学生和97年全国男大学生中(包括具有性刺激含义的触摸)占到12%-17%,既有行为又有感情的占到4.2%(潘绥铭,2000)。在165样本的男(双)同性恋者中,有过肛交的占到48.5%;还有19.4%有过买淫;18.2%有过卖淫(潘绥铭,1995)。
更重要的是,传统上被认为是“反常”和“伤身”的具体性行为,也将获得足够的合理性,甚至是优越性。接吻、自慰(手淫)、性爱抚、口交、肛交等等性行为方式,过去之所以被歧视,就是因为它们与怀孕无关,违背了“性的唯生殖目标论”。现在,这岂不是最大的优点?
总而言之,独生子女国策实际上是一场“生殖革命”。这个革命在我们中国进行得出奇地迅猛和顺利,几乎没有人反对过。而在美国的60-70年代,大批虔诚的教徒上街游行,或者在计划生育门诊部外面布置纠察线,阻止人们去避孕和做人流。他们很清楚:避孕套和避孕药丸的普及,必然斩断上帝用来控制人类性行为的手臂。因为,有了合法的避孕和人流,就不再会有私生子,卫道士们就根本无法再发现那些非婚的性行为,还怎么能够“杀鸡给猴看”?
回头望去,我们相信,当年制定《婚姻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人们,没有一个曾经想到它们居然会带来这样的结果。这就应了马克思曾经引用的话: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瘙;也应了恩格斯的话:斗得你死我活的双方,忽然全都让位于一个新的、从来也没人想到过的新事物。当然,还是中国老百姓看得透彻:歪打正着,骡子下了个小马驹。
危机――性革命的基础
1976-1985,决定未来的深刻危机已然存在。
首当其冲的是:大家全都没有性的信仰与哲学了。
“文革”实在是太彻底了,不但扫光了“西化”,也扫光了“传统”;除了“政治挂帅”,自己又没有创造出任何新东西。“文革”一完,不仅整整一代青年根本无法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性观念,而且社会和父母也根本没什么可教的。上层只好说性真的是小事,下层则只好说性真的可以无师自通。尤其是文革中的一代人做父母后,自己性观念就处在矛盾或真空之中,结果各民族最自然而然的家庭性教育,在这个时空里反成了最没人能弄明白的事情。这就逼出了1985年后的社会化的性教育,而绝非几位研究者的匹夫之勇。
可是,此后的社会再也不可能大一统了,而且还有个对外开放。如果人们清醒些,敢于承认我们不仅需要性教育更需要性的哲学,就会明白:苍蝇不叮没缝的蛋,上一次文化革命,实在是这一次性革命之母啊,而且现在才着急,实在是为时晚矣。(而且还在晚下去。批性革命者众,可曾有人讲清楚过:社会主义的性观念与性哲学究竟是什么?且不论有几人会信。)
第二个危机是性方面的年龄阶层的显现。
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到1985年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只知张学友,不知毛泽东。他们以为,性当然要西化,而且是当代西方化,谁叫中国这么落后来着?!
此外,请不要老盯着“代沟”,中国的青年已经开始“反哺”社会了。您看看老年迪斯科、旅游热、时装表演和“黄昏恋”就会明白。1985年之后,实际上不是青年在呼吁性教育,而是青年在用“薄露透”、当众亲昵、浪漫爱情在给全社会上课;因此才有了中年人的“第二春”;“老来俏”也才变成褒义词。这可触动了中国历史上最敏感的“接班人情结”。过去只讲血统纯正,所以不怕亡国怕灭种。后来加大政治考虑的力度,“教育下一代”就成了最不容讨论的口号。就连性学研究也是不得不从性教育开头,以便名正言顺。
奇怪的是,正当青年的“反哺社会”方兴未艾的时候,80年代末,全国各地突然冒出来众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虽然所有的立法者大概都是想保护他们不受“黄毒”的侵害,但这等于明白地承认:下一代可以具有与目前的成人社会不同的利益,那么,他们的独立的、不同的权利当然也就顺理成章。他们很快就会要它、争取它的。
大概从来没有人给中国的立法者们讲过:西方各国当初也是为了保护青少年,才法定出“性的承诺年龄”,即低于此龄者无权同意性交,因此一切与他们性交者一律按照强奸罪论处。直到1940年代莱赫的《青少年的性权利》一出,社会才恍然大捂:啊呀,原来这等于承认他们一到此龄就可以同意性交;还等于承认,如果两个同在此龄以下的青少年性交,法律就会尴尬而且束手无策。可是,这时想改变已经晚了,因为青年已从社会的边缘向中心推进,不久便发起性革命,直到令全社会为之一变。
只不过中国的主导价值观仍然幻想着拿性教育当灭火器,而且绝不敢正视一个世界历史的事实——凡是开展性教育的国家,青少年性行为没有一个下降的,只是避孕套的使用率上升了。当然,性教育也没有火上浇油,它只是根本就与此无关。因为即使在西方,官办的或者宗教所进行的性教育,也只不过是在喋喋不休地念叨着成年人想让下一代干些什么,而青年自已想干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决定。
中国离这一天没多远了。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如果您认真地听了崔健的歌,看了王朔的小说,您对2000年的旋律和色彩就不会那么想不通了。
除了年龄,性别这个阶层也在分化。当讨伐“陈世美”还盛行于大多数报刊之时,女导演就厉声喝问:《谁是第三者》?当清除精神污染之举又快变成破四旧之时,女界却堂皇高呼;“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当报刊大写某女“决定”爱上某英模时,妇女报纸却首开专版来讨论:女性有性权利吗?
就连最根深蒂固的“同一”(工农联盟)也分化了——农村人说:“结婚登记?那是城里人的事。我们从来不兴这一套。”
第三个危机是讲法制。
传统文化都不是靠法制控制性行为,因为只有唯道德论才允许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夜入民宅、“捉奸捉双”。可是一讲法制,那些曾经有效地控制过个人性行为的基层组织和惯用手段就全都玩完了。1984年笔者见过一例:居委会来“捉奸”,门不开,递出一页纸。大妈们以为是结婚证,却是撕下的《法制教育课本》,上批“拿搜查证来。”
解放后,个人一直是单位所有制。但一讲法制,再加上一切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单位也没有那份雄心和闲心去管男女之事了,除非闹出乱子来。可直到现在,政府的口号仍是“齐抓共管”,真不知道谁和谁齐,又怎么个抓法。
第四个危机是人口流动。
不仅是农民流出本村本土,流入城市,而且城里人也流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大杂院和单位家属区,流进老死不相往来的塔楼和商品房,流进“门一关就自由”的单元房,流进越来越多的公共娱乐场所。
我们以往的性道德,全靠“革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现在看不到了,眼睛再雪亮也没用。当然,我们还可以杀鸡给猴看,可现在“猴”也看不见“杀鸡”了,怎么办?至少在城市里和外出者当中,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独处过。性的自律、自导与自享又从何而来?相应的婚姻松散和商业化的性服务要是不出现,那才怪呢。
总而言之,1976年到1985年是一个决定的时期,一切都在那时逝去,又都在那时生长。可是,中国的道德领导者们又在干什么呢?他们不敢认清这些危机,更不敢认清:此乃上次革命之嫡生。他们除了禁和堵的老一套,就是写些只有自己才看第二遍的字儿;而且拒不承认,如果这些字儿管用,就轮不着现在的人来写了。领导者到底也没学会从活人的生活中来理解社会,到底也没想出该对性来点什么建设式意见。结果,从1985年开始,中国的性革命就站出来说话了。
往期
回顾
性社会学研究 | 魏伟 译《“性”、健康与文化——世界“性”研究精粹选译》
性社会学研究 | 安德瑞·科沃尔、苏茜·约里主编,魏伟翻译《“性”很重要》
性社会学研究 | 潘绥铭《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
性社会学研究 | 潘绥铭《生存与体验:对一个红灯区的追踪考察》
性社会学研究 |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
本栏目更多内容详见:
公众号首页-正在连载-性社会学文献汇编
性研究ing
你想要的性研究
都在这里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