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女子输液后死亡,这种药物的配伍值得所有医生注意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闻速递 ,作者医护多团队


夏秋换季容易感冒,看诊感冒的患者也日益增多。虽说感冒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疾病,但用药方面稍有不慎也会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

据深圳都市频道报道,就在前不久,一女子因感冒到附近诊所就诊,第一组药(克林霉素+地塞米松)还没输完就出现不适,遂拔针转往大医院救治,但在医院进行了4个小时抢救后,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这个事件没有后续报道患者的具体死因,但在新闻所示的处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01

    

隐患一:克林霉素并非一线用药

 
由于克林霉素价格便宜,用药前不需要先做皮试,加上部分患者偏信输液起效快,使得克林霉素在基层滥用严重,从而导致许多药物不良反应和事件的发生。

然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抗菌治疗中就曾提到:单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酌情使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极少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由此可见,克林霉素并非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线用药。

另一方面,克林霉素虽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对革兰阳性菌和各类厌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由于易引起致死性假膜性结肠炎,通常只在其他抗菌药物无效的情况下使用。

正如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的说明书中提到:有应用青霉素指征的患者,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或不宜用青霉素者本品可用作替代药物。

而事实上,这么操作存在很大的风险,据有效数据统计,在因林可霉素致过敏性休克引起死亡的病例中,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占50%。也就是说,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发生林可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几率相当大。

此结果提示临床医生,认为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安全而作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过敏患者首选替代药物的观念应予以纠正。在使用这两种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并做好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各种准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中指出克林霉素及林可霉素仅适用于敏感厌氧菌和需氧菌(肺炎链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下列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脓胸及肺浓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妇产科感染如子宫内膜炎、非淋球菌卵巢-输卵管脓肿、盆腔炎、阴道侧切术后感染;


腹腔感染如腹膜炎、腹腔脓肿,妇产科及腹腔感染需同时与抗需氧革兰阴性菌药物联合应用;


静脉制剂可用于上述感染中的较重症患者,也可用于血流感染(败血症及菌血症)及骨髓炎。

 

02

    

隐患二:克林霉素与地塞米松联用可致低钾血症

 
克林霉素和地塞米松在临床尤其是基层使用较为普遍,二者联用的情况也十分多见。

然而实际上,克林霉素单用时即可导致低钾血症的发生,与激素联用致低钾血症的报道也日渐增多,严重者致死的病例也不在少数。

这可能是因为,克林霉素与肾小管细胞受体性磷脂结合,改变了细胞膜磷脂代谢,从而影响了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使钾排出增多;

地塞米松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拮抗利尿的作用,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在增加尿量的同时,使体内的钾离子大量流失,从而造成血钾的降低。

因此,临床医生宜避免二者联用,必须使用时须谨慎考虑克林霉素的用量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有低钾血症的表现应及时检查血钾并予以处理,且密切注意防治心律失常
 

03

    

克林霉素的剂量、滴速、浓度也需注意

 
除此之外,在临床应用克林霉素的过程中,其剂量、滴速和浓度也需注意。

克林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一日应多次给药,可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

成人:0.6~1.2g/日分2~4次应用;严重感染时,1.2~2.4g/日分2~4次静脉滴注。

4周及4周以上小儿:15~25mg/kg/日分2~4次应用;严重感染时,25~40mg/kg/日分3~4次应用。

肌内注射时一次不能超过600mg,若超过此剂量应静脉给药。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600mg克林霉素应加入100ml以上的输液中,至少滴注20分钟,且1小时内输入的药量不能超过1200mg

国家中心数据库显示,目前克林霉素给药次数不合理情况十分严重,每日1次给药者占83.7%。同时,超剂量使用的情况也较为严重,仅单次给药剂量1.2~6.0g者占15%。不合理地减少给药次数并增加每次使用剂量,更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04

    

总结


临床医生使用克林霉素注射剂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过敏体质者慎用,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使用

除必须静脉输液外,尽量选择口服或肌内注射方式给药,静脉给药时注意避免剂量过大、滴注速度过快、浓度过高

老年人、儿童、肾功能不全等高危、特殊人群应慎用或在严格监护下使用

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尽快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END -

转发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长按二维码,关注医闻速递

美好的一天从阅读一篇有温度的文章开始

学医路上你不孤独,有我陪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