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在外感病中的应用
中医杂志
公众号ID:zyzzgzh
关注
人参可补五脏,益元气。在外感病传变的过程中,正气的强弱起着重要作用,正气强则病向愈,正气弱则病深入,运用人参补益正气可促进疾病向愈。在外感病的不同阶段恰当配伍人参,可以扶正祛邪、预防传变、调复元气、固脱安神。
1
扶正祛邪
01
经方用人参
人参补五脏,益元气,用于解表方剂中助正以散邪,且能防止汗后耗气伤津。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多个方剂中使用人参治疗外感病,如白虎加人参汤。其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然此时热盛久许,津气已伤,故加人参益气生津,扶正以抗邪。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曰:“所以用白虎,两解表里之热,加人参后润其燥而消其渴也。”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认为,“更加人参,以补中益气而生津,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之寒,泻火而土不伤,乃操万全之术者”。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曰:“阳明热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参者,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苦,仅能降里热,甘草、粳米仅能载药留于中焦,若胃经热久伤气,气虚不能生津者,必须人参养正回津,而后白虎汤乃能清化除燥。”以上说明了白虎加人参汤用人参祛邪不伤正之妙。再如桂枝人参汤用人参亦有此理。
02
时方名方用人参
时方中常用人参扶正气,促邪外出。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败毒散,功能益气解表、散风寒湿。方中人参属佐药,用量虽小,却具深义:一是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二是散中有补,不致耗伤其主。本方原为小儿而设,因小儿元气未充,故用小量人参,补其元气,扶正以托邪外出。
中医学在治疗外感病时也非常注重补气扶正。正如《寓意草》所言:“人受外感之邪,必先以汗驱之。惟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之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助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赵羽皇认为,“人之伤寒,悉由元气不固,腠理之不密也。……败毒散之人参,与冲和汤之生地,人谓其补益之法,我知其托里之法。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致流连;发中带补,真元不致于耗散。
李东垣治内伤外感常用补中益气加表药一二味热服,以散外邪。再如清燥救肺汤,以清金保肺立法,所主系燥热伤肺之重症。方中人参益胃津,养肺气。《古今名方论》曰:“喻氏宗其旨,集诸润剂而制清燥救肺汤,用意深,取药当,无遗蕴矣。……若泥于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必郁不开而火愈炽,皮聚毛落,喘而不休。此名之救肺,凉而能补之谓也。若谓实火可泻而久服芩、连,反从火化,亡可立待耳。”以上所述虽然外感病以邪在肌表为主,然仍以气虚为本,治疗时注意顾护正气,则气旺以利抗外邪。
03
特殊人群外感多用人参
由于正气虚的生理特点,老年人、儿童、妇女及体弱多病者属于外感疾病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对于这些特殊群体外感病的治疗,顾护正气是其治疗特点,古今医者创造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如参苏饮、四君子汤,八珍汤、补中益气汤、人参败毒散、再造药、生脉散等。人参在上述方剂中或为君药,或为臣、为佐使,总为不可或缺,发挥着扶正固本祛邪之功。
2
预防传变
疾病从发生到发展,一直处于邪正相争的运动变化之中。如伤寒的六经传变,即是由太阳而阳明,而太阴、少阴、厥阴进行传变。 在此传变过程中,正气的强弱尤为关键,人参的应用对病机的转化尤为微妙,常于大剂解表药中稍用人参,取其升发正气,预防传变,使外邪在本经而解。
张仲景创制小柴胡汤类方剂和解枢机,即运用人参扶助正气,预防外感病由表入里、由轻转重,使疾病和解在本经。如小柴胡汤,在伤寒热病中为清热剂,在六经中为和解剂,为少阳和解之祖方,方中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补中,鼓舞正气,预补其虚,以防外邪复传入里。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曰:“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人参味甘温,甘草味甘平,邪气传里,则里气不治,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之助,故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而复之也; 半夏味辛微温,邪初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是以辛物为之助,故用半夏为佐,以顺逆气而散邪也,里气平正,则邪气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 《伤寒缵论》曰: “其用人参、甘草补中者,以少阳气血皆薄,全赖土膏滋养,则木气始得发荣,即是肝和则愈之意。”
再如柴胡桂枝汤,王子接 《绛雪园古方选注》曰: “桂枝汤重于解肌,柴胡汤重于和里,仲景用此二方最多,可为表里之权衡,随机应用,无往不宜。……仍用人参、白芍、甘草,以奠安营气,即为轻剂开结之法”。
再如在湿温、暑热治疗中古今医家屡用人参,或健脾益气除湿,或益气生津救液,或清暑救元,以杜疾病传变。《医贯》曰: “有伤暑吐衄者,……盖暑伤心亦伤气,其脉必虚,以参、芪补气,使能摄血,斯无弊也”。
以上所述,在外感病传变的过程中,正气的强弱起着重要作用,正气强则病向愈,正气弱则病深入,此时运用人参补益正气就起到了关键作用。外感病用人参入药能够“借人参之力,领出在内之邪,不使久留”,促使疾病尽快康复,以预防传变。
3
调元复元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益肺脾、生津止渴等。古今医家运用人参针对热病之元气损伤进行调补的名方众多,以人参益气养阴为主药,清泄余热为辅,用于热病后期。如竹叶石膏汤,由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组成,以补益气阴为主,清热为辅,主治病后余热未解,气液两亏。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曰:“大邪未解,元气未复,余邪未尽,气不足则因而生痰,热不除则因而上逆,是以虚羸少食,而气逆欲吐也。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之变法,以其少气,故加参麦之甘以益气。”《伤寒缵论》曰:“按此汤即人参白虎汤去知母而益半夏、麦冬、竹叶也。病后虚烦少气,为余热未尽,故加麦冬、竹叶于人参、甘草之甘温益气药中以清热生津。”《医宗金鉴》曰:“经曰: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陈修园《伤寒方歌括》曰:“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仲师以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以甘寒为主,以滋津为佐,是善后第一治法。”
再如理中汤,《伤寒论》第 396 条: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医方集解》云:“此足太阴药也。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君。”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人参味甘温,《内经》曰: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又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六合汤,以六君子补气为主,重用人参,具有调和元气之功。以上所述,人参能调补元气、阴液,在外感病后期,元气已虚,津液已伤,正是应用人参调元复元之机。
4
固脱安神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可益气回阳固脱,顾护阴血。外感病失治、误治,病情深入、恶化时,可出现气脱、血脱、阳亡、阴竭等危急变证,此时人参的应用尤为重要。经典方剂如独参汤、参附汤、回阳急救汤等均以人参为主药益气回阳固脱,以治气脱、阳亡等。
人参常配伍附子,可大补元气、回阳固脱,用于阳气虚脱之证。正如《删补名医方论》所云:“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脏虚之微甚,参附量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
当血脱、阴竭时,阳气无所依附而脱失,治疗当主用人参,取其固脱生津、顾护阴血之功。如《伤寒论》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止利中有益气生阴之意,凡阳亡阴竭之证以本方为优。
《绛雪园古方选注》曰:“四逆加人参,治亡阴止利方。盖阴亡则阳气亦与之俱去,故不当独治其阴,而以干姜、附子温经助阳,人参、甘草生津和阴”。再如《伤寒缵论》曰:“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损阴,阳虚又不当用归芍以助阴,此以利后恶寒不止,阳气下脱已甚,故用四逆以复阳为急也。其所以加人参者,不特护持津液,兼阳药得之愈加得力耳。设误用阴药,必致腹满不食,或重加泄利呕逆,转成下脱矣。”
人参具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生津安神、救虚固脱之功,每用人参治疗脱汗、久泻、便血等虚脱之证。人参具有较好的安神之功。《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人参安神之功实则是用其补心之用,外感病日久入内、可耗伤心气,使神无所安。可用人参补心气,安心神,常与茯苓、炙甘草相须为用。如《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曰:“心虚则惊也,故用人参茯苓之甘淡,入心以益其虚。”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认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用人参、炙甘草助阳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虚也。
注意事项
人参为补虚要药,用于外感病需辨证用药,选准适应症,组方有度。其一,患者应有正虚基础,或气虚(阳虚),或阴虚,或气阴两虚。丁元庆总结了历代医家在外感热病治疗中应用人参的经验,指出伤寒邪在三阳属表实热证,皆有用人参之方,温病无问卫气营血俱属热证,人参亦可随机而施。则知外感热病中邪实不是人参的禁忌症,而正虚主要是气虚或气阴亏虚,或阴津亏虚,或邪气深入而正气不支,却是人参的适应症。气液虚而欲脱,则人参又为固脱之首选,邪气不除,正气永无恢复之机,外感热病之用人参,虽是扶正补虚,其要义确是扶正达邪。
其二,形体舌脉虚象明显。即形体消瘦,虚羸,面色萎黄或苍白,舌体瘦小,舌面多干燥,或光剥,脉象由大变小,由浮转沉,由弦滑洪大转为微弱等。
其三,配伍得当,补疏相宜。《医方集解》曰:“于古伤寒专科,从仲景至今,明贤方书无不用参,何为今日医家弃除不用,全失相传宗旨,使体虚之人百无一活,曾不悟其害也。盖不当用参而杀人者,是与芪、术、归、桂、姜、附等药同行,温补之误,不谓与羌、独、柴、前、芎、半、枳、桔、芩、膏等药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安得视等砒鸠也?”若是肥胖体质,舌体大而舌苔厚腻,面色红润或晦暗或腻滞者,虽有虚象,邪亦盛甚,宜先祛其实,再调理其虚。
点击下面链接阅读原文
往期内容回顾
长按识别中医杂志官方小店二维码,订杂志、买光盘,动动手指好方便
《中医杂志》公众号:zyzz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