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lle Napoli教授北外讲座成功举办
2017年5月18日18:30-20:30,法国滨海大学“历史、语言、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H.L.L.I)”副所长Joelle Napoli教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作了题为“丝绸之路在中国与古罗马关系中的作用”的讲座,该讲座由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丝绸之路在中国与古罗马关系中的作用”,在正式进入这一主题前,Napoli教授首先就古罗马的历史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
公元前753年,古罗马发源于古意大利半岛中部一个叫做“拉丁姆(Latium)”的平原,当时生活在这片肥沃土壤上的古罗马人彼此之间用拉丁语交流,而众所周知拉丁语对西方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此后,古罗马的领土不断发展壮大,古罗马人逐渐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南部以及当时由高卢人占领的意大利的北部。古罗马的版图不断扩大,后来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地中海在那时似乎也已经是古罗马人的囊中之物。
进入讲座的正式内容后,Napoli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与古罗马之间的贸易往来。
在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中,丝绸之路承担着沟通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作用,而作为这条连接东西方商道上的主角——丝绸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当时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中国的丝绸制品在世界上都可谓是一枝独秀。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中国丝绸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据Napoli教授介绍,最近在湖北挖掘的一个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种类繁多的丝织品,其中的精美纱罗(Silk Gauze)尤为引人注目,更是印证了中国古代丝绸工艺的高超。随着丝绸在东西方贸易中优势地位的不断显现,中国人希望进一步发展与西方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便在这时应运而生了。西汉时,汉武帝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联合月氏共同抗击匈奴,一般认为这便是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的标志。
然而,丝绸之路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匈奴人一直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侵扰不断,一直到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朝才逐渐控制了塔里木盆里的战略要塞。而且为了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朝时,人们一直将防御推进到了费尔干纳盆地(Ferghana Valley)。解决了这些困难后,中国与波斯以及其间的国家的交流一直持续了近140年。这期间,古罗马大量进口中国丝绸,国内处处可见丝制衣物与丝线,古罗马人更是将中国人称为“赛里斯人(Seres)”。渐渐地,除了丝绸,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商品还开始出现铁制品和玉石等。中国与古罗马在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呈现出一派“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与塞下”的繁荣景象。
接下来,Napoli教授就中国与古罗马在军事防御上的关系作了介绍。
Napoli教授首先指出,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能够畅通无阻,军事防御是必要的。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跟古罗马在那时可能就已经在军事防御上有过交流。Napoli教授说,她并不知道那时的罗马人是否亲眼目睹过中国的长城,但毫无疑问中国的长城在那时的确是存在的。对此,Napoli教授引用了司马迁的《史记·蒙恬列传》中的一段文字:“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后来,秦朝灭亡后,匈奴人再一次占领了鄂尔多斯地区(Ordos),这里又一次硝烟四起。到了汉朝,汉武帝决定收复鄂尔多斯地区,他在丝绸之路的防御上实行了重大的军事改革并且重修了秦朝的旧长城。Napoli教授就丝绸之路上的这些防御性城墙与罗马界墙展开了对比,以期弄明白为何考古学家斯坦因(Aurel Stein)以及一些其他的历史学家都将这些城墙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罗马界墙(Limesof the Silk Road)”。通过对比,Napoli教授指出中国的这些长城与古罗马的长城在几个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曾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来修建城墙的砖石结构(masony)。当然,除了这些相似之处,Napoli教授也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比如,中国的长城蜿蜒曲折就像一条巨龙。而之所修建成龙的形状,Napoli教授认为可能出于一些象征上的原因,因为中国人历来都将龙看作是帝王与力量的象征。通过这些城墙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古罗马的贸易往来,更是在东西文明交流互见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三 梁燕院长 左四 Napoli教授 右一 管永前副教授 右二 马骊教授)
讲座临近尾声时,Napoli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正是中国与古罗马在丝绸之路上的美丽邂逅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更加彰显了东西方文明在交流中迸发的灿烂光辉。
讲座的正式内容结束后,Napoli教授对大家的提问一一耐心解答,接着梁燕教授作了总结,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孟祥源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