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抢”战友,这个老兵不简单!
讲述老兵故事
展现老兵风采
《仙桃红色记忆·老兵故事》专栏
最新一期
又和读者朋友们见面啦
一起来看看
人物简介
阳雨廷,男,1933年出生,家住西流河镇晏台村七组。1951年参军,1957年退伍。曾在朝鲜战场扛担架,从战场上背回伤员。
“战场上转运伤员,一秒钟都不能耽搁”
88岁的志愿军老复员军人阳雨廷,跟老伴住在一幢普通民房里。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门楣上挂着“光荣之家”牌匾。
4月16日,记者走进老人的家。听说记者来采访,老俩口满脸笑容。
因年事渐高,老人视力、听力都退化厉害。可谈起6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老人一下子来了精神,神情激动,中气十足。
1951年春,18岁的阳雨廷,听到区工作组在村里做征兵动员,就报了名。部队在丹东集结训练,几个月后开往朝鲜。起初,他被分在汽车运输连,因为不会开车,又调到了担架连。
担架连的主要任务,是紧跟在作战部队后边,转运伤员。“无论死活,见人就抬,抬了就走,有时人手不够,就背!”阳雨廷说,在部队,命令高于一切,“哪怕心里像打鼓似的,也不能后退!”
一次激战,阳雨廷和担架连的战友们,全部进了战壕。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他看到一个战士因为个子高大,不愿意猫腰就着掩体前行,而是挺直身子走。他正要上前拉他,结果一发炮弹打来,这名战友当场倒地。“我们上去抬他,他拼命喊疼,一会儿就牺牲了。”
一条鲜活生命,就在眼前消失。可阳雨廷顾不上害怕难过,只知拼命“抢”人。顺着战壕一路跑,发现有人歪在一边,立即停下,拉起就背走。“遇到个子小的,不费力,遇到大个子,拉都拉不动。”阳雨廷说,“拉不动也得拉,实在弄不起来的,就配合帮忙,一秒钟都不能耽搁。”
究竟背过多少人,“抢”回多少战友?阳雨廷说,实在记不清了,也没人统计过,“反正部队有规定,所有的伤员,不管活的还是牺牲的,都要运回去。”70年过去,他永远忘不了战场上那“像除夕夜爆竹似的枪炮声”,和那些浑身是血、带着体温的战友的遗体。
有一次特别惊险的经历刻骨铭心。先头部队开过去了,阳雨廷和十几个战友,带着军用物资,乘坐一辆汽车在后面追赶。拐过一个山头,后面追上来一辆吉普车,原来是后面的同志得到消息,前方部队遇到敌军空袭,伤亡较大,叫他们赶快弃车躲避。
说时迟那时快,他们刚跳下车,敌机就像黄蜂似的飞过来,一阵俯冲、一排扫射,只听“轰”的一声,车上的汽油被打中,瞬间燃起熊熊大火,要是消息晚来一步,他们可能要吃大亏。
阳雨廷感觉脑袋都被震晕了,趴在土坎下一动也不敢动。过了好一会儿,听飞机飞远了,才扒拉开头上身上的泥石渣爬起来,浑身上下一看,好好的,没一点伤。更奇的是,天门籍的一名战友,帽子都被打飞了;连长的短裤都被打穿了,却都没一点事。
1957年,阳雨廷复员回乡,育有2儿3女。大儿子参军后留在北京,孙子大学毕业后成了民航飞行员。两个女儿嫁在邻村,经常回来照顾他们。
虽一生务农、默默无闻,但阳雨廷老人特别感念党恩,“是共产党培养了我,教我识字,教我正直做人、保家卫国,如今一大家子都过得很幸福,我们要珍惜这来之易的和平!”
听老兵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更多新闻
文/全媒记者 胡平
图/全媒记者 多多
视频/全媒记者 邓娟
编辑/周彬 责编/邓一凡 终审 /易赶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