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崇高荣誉,授给了这位“追故事”的仙桃籍华师人!
日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给华中师范大学发来贺电: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届主席团一致推荐,中国文联党组批准,特授予刘守华教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该荣誉称号旨在表彰为推动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德高望重的著名文艺家。
1956年,还在读大学三年级的刘守华在《民间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倡议以科学方法整理民间故事的文章——《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的文章,受到学界的关注。这是一本由当时以《小二黑结婚》红遍大江南北的赵树理任主编的杂志。
1957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民间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坚定地选择了民间文学方向,正式开启了他民间故事研究之路,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
他喜爱散发泥土芳香的民间故事,经常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研。从1981年起,他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副主席长达20年之久,他的足迹遍布全省乡村,与乡村泥土艺术广结情缘。他参与开发湖北民间文学的“三家三村”,以及被称作“汉民族神话史诗”的《黑暗传》等,密切关注民间故事及传承人的形成与其社会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并同这些口头文学家和搜集家建立了友好联系。
1985年,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刊授大学之约,他撰写了《故事学纲要》,其后经过修改充实,于1988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他在对国内外故事学研究作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比较研究是刘守华教授在改革开放初期萌生、20世纪80年代倾力建构的一个学术支点——比较故事学。1986年,他的第一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间故事的著作《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出版。
1995年,刘守华教授的《比较故事学》一书出版。他曾谈到撰述此书的意旨,在于借鉴西方比较故事学的理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故事学理论体系,促进中西方故事研究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通过民间故事这个窗口,探寻世界文化变迁的潜在律则与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
中国民间故事史研究,是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基础性工作,是构建中国民间故事学的关键。为了完善中国故事学体系,刘守华教授主动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间故事史研究”。经过8年的苦心研究,67万字学术巨著《中国民间故事史》于1999年出版。一出版就立即在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
20世纪末,刘守华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最终以《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为结项成果出版。他努力开掘民间故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开创了民间故事研究的文化学范式。他在坚持中国学术文化传统基础上,充分吸取现代国际民间文艺学和比较文学成果及方法,这不仅使他跨入了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乃至比较文学研究的殿堂,更使他的故事研究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民间故事的文化学研究。
作为中国民间故事的扛旗人物,从1953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至今,刘守华潜心研究民间故事63年。……虽然大半辈子做同一件工作,但刘守华从没有感到过厌倦和乏味。
育英才,做学问,毕终身
民间故事在他的手上“点石成金”
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
荣誉称号的刘守华教授
追寻民间故事
扎根民间文化
成就一生热爱
仙桃人的骄傲
为老乡点赞
更多新闻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编辑/罗婉婷 责编/邓一凡 终审 /易赶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