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村里个个“争先锋”
先锋村
因一条黄鳝
一直是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先锋”
作为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从1998年开始,乡亲们专注一条鳝,干部带头养、群众跟着干,在一方水塘里拼出一个富民产业。
“干群齐心 ,其利断金”,先锋人最懂这个道理,也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共同缔造怎么试点?乡亲们异口同声:就像当年试水养殖黄鳝一样,大家的事,只要一起想、共同上,再难也干得成。
“有的人勤扒苦做,有的人好吃懒做,怎么能享受一样的待遇呢?”
“能不能像大公司一样,除去基本福利外,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奖励性福利。”
2月25日,天气晴好,先锋村村口的重阳树下,村民们围坐一起晒太阳、商“要事”。
是什么“要事”?原来,村集体每年拿出近40万元,补贴村民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今年准备再增加20万元。这个“红包”到底怎么发,村里以湾组为单位,户户征求意见。
“关系群众的事,一定要大伙一起拿主意。”村党总支书记朱传宝说,几个村两委干部开个会,拍桌子“决议”,很可能就是“吃力不讨好”“帮忙不领情”。
“干部讲、群众听,到头来就是会一散、各自干。”试点之初,村庄怎么建,村里并不急着做规划,而是把“让群众开口说话”作为突破口。
全覆盖上门走访5轮,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湾组会等45场,收集增设晾衣架、西环路扩宽、庭院整治等方面意见建议62条……每每夜幕降临,一场场屋场院子会,没有主席台,没有讲话稿,从刚开始的“不关我的事”,变成越来越多的 “我有意见提”。
有人说,绿化树种太过单一,村里计划栽种部分果树;有人说,生产用水不方便,水系联通纳入规划;有人说,老房子不宜建冲水式卫生间 ,“袖珍”公厕建设提上日程。
一个多月后,规划出炉,看着一个个意见、想法跃然纸上,乡亲们“主人翁精神”被点燃。
“一起议”的劲头充分激发,“共同干”的因子悄然萌芽。
村里有一条两车道的主街,两排房子沿路而建,停车成为“老大难”问题。
“路只有这么宽,划了车位,车还怎么走。”小组会上,有人提出用闲置宅基地建设停车场。放在以前,谁提出要动宅基地,那都是“谈都不谈”。
“都是乡里乡亲的,不怕别人占便宜!”“反正宅基地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拿出来让大伙儿先用!”会上,村民程小桃、熊继超等6人站起来表态,愿意主动拆除旧屋、让出台基。村里出资50万元,七八户一处、镶嵌在民房之间的“口袋停车场”顺利建成,增加180余个停车位。
“相比他们拆旧房子、出宅基地,我每天顺手的事,算不上什么。”看着大家都这么热心,八组村民刘戊银也不“落后”,义务“承包”家门口一处停车位的日常保洁。
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建设美丽家园,大伙个个“争先锋”。
村里修建研学基地,脱贫户郭军皆主动拆除闲置的养殖屋,不要一分钱补偿;方便偏远居民生活,集中盖起“袖珍”公厕,养殖大户陈志彬主动承担维护费用;拓宽产业通道,疏挖排灌沟渠,建设抗旱储备水源地,余继方等村民让出部分鱼塘。
共同缔造中,变化的不仅是村庄的面貌,更是群众内心的主人翁意识和基层治理的内在肌理。
先锋村“趁热打铁”, 成立红白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矛盾调处委员会、文明新风评选委员会等4个协商议事平台;在全村组建合唱团、广场舞队等多个文艺分队,将每名村民纳入至少一个村级组织,构建全覆盖的“1+4+N”治理载体,为群众参与村级事务搭建广阔“舞台”,牵起乡村治理的“千针万线”。
眼下正是春耕季,先锋村还延续着丰收的喜悦。
早上五点,天还没大亮,先锋黄鳝贸易市场已经是人头攒动。连夜打捞上岸的黄鳝,在市场内议价、过磅、打包,发往全国各地。最高峰这里每天交易量超过40万斤,一年交易额超过6亿元。
依靠这一“黄金”产业,富了集体,也富了村民。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万元。
产业发展带来的福利,年年“加码”,更加普惠——村级生产路全部硬化、主干道刷黑,建起了广场、游园、运动场,办起了幸福食堂、通了天然气,集体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在“富”物质的同时,村里打出“孝善先锋”品牌,举办盛大的开秤仪式、乡村春晚,评选 “敬老好儿女”“养鳝能手”,全体村民自排歌舞,庆祝佳节,幸福溢满乡村。
“正在抓紧推进共享菜园、研学基地、黄鳝预制菜项目。”朱传宝介绍,未来,先锋的黄鳝产业,不仅仅在养殖端“精彩”,在加工和农旅融合方面也将“全面开花”,乡亲们“盼头更大”。
不仅如此,一张共享的大网在更大范围“张开臂膀”。先锋村与周边西堤村、揭阳村、朱坊村等5个村成立共富体联合党委,通过基础设施互通、鱼塘村级流转、公共环卫共管、养殖技术输出,带动周边村产业互助、发展协调。
声明:本公众号未标明原创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之用,不用于商业行为。如有侵犯了企业、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新闻
文/全媒记者 胡纯波 图/郑恒 邓娟
视频/全媒记者 邓娟
编辑/胡平安 责编/邓一凡 李兵 终审 /尹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