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名称的由来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点击上方“行游环宇”精彩呈现


中华文明五千年,但有文字可考的应该从大约4000年前的夏朝说起,中国学者公认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




中国的释义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

这里出现了三个词,即:


 中国 华夏 中华



我们通常说的:中国人、华夏子民、中华儿女。

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为何有三种不同的称呼?

我们先从“华夏”说起。

据传,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自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篇:“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


而后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之【传】云:“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从字义上来看,华者,美也, 夏者,大也,连缀而用之,其词义雍容至美;

《左传》·定公十年的记载有:“裔不谋,夷不乱”;

《书经》:“冕服采装曰,大国曰”。




夏朝




历史上惯称为“夏”,(公元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启打败伯益,建立了“家天下”的王朝。启以“夏”为国号,意为“九夏之主”,后人常以“华夏”自称。

我们的国家虽然称为“中国”,但是,从夏朝到清朝乃至今天,没有一个朝代的正式国名称作“中国”两字。如:“唐朝”称“大唐”、“明朝”称为“大明”、“清朝”称作“大清”等等。

那么,



中国



一词是源于何时?

筑城而居始自夏朝,开启了古代城邦的雏形。史载有“鲧作城郭”、“禹都阳城”。阳城不是地名,指在山南或水北筑城。城中之地称为“国”,住在城中的人即为“中国人”或“中国民”,简称“国人”。《说文》是这样释义的:“夏,中国之人也。”这时期的“中国”意为“国中”,用以区别游牧民族。


中华



又出自哪里呢?

中华一词是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因此,“中华”是一个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伟大实体,寓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美好心愿。



当然



“中华”一词,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也有出现:“若使游步于中华”。但是,这个中华可能主要指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

华字古同花字,美丽而有光彩,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人们,自认为是“冕服章采”的文明地区,自称中华。这样的解释虽然有点牵强,但似乎也可可以自圆其词。

翻开《辞海》,里面的释义是:我国古时多在黄河流域建都,因此,称其中华。中者,居四方之中也;华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装华美者也。其后,疆域日广,凡其所属,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后来,中华逐渐成为我国的称号。

知道了“中华”的由来,因此:




中国人=华夏子民=中华儿女




往期推荐


中国四大古城

和珅住过福建吗?

中国十大温泉

中国人不能不知道的十个历史事件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