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罗汉的由来
点击“行游环宇”精彩内容
中国汉地佛教寺院一般建筑格局是沿着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经楼(阁)等。
当然,有些佛寺由于受到建筑用地或资金的限制,只建筑了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
我们知道,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大殿内一般供奉三世佛像。
从时间上讲:
“过去世”——迦叶佛(或燃灯佛);“现在世”——释迦牟尼;“未来世”——弥勒佛。
俗称“竖三世佛”或称“三时佛”。
从空间上讲: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裟婆世界”——释迦牟尼;“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
俗称“横三世佛”。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穷尽天下之大;“雄”则慑服群魔之意;“宝”指佛法僧三宝。
当然
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塑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中年的叫“阿难尊者”。佛涅槃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之为二祖。大殿中的这组造像,一般称为“一佛两弟子”。
在大雄宝殿两旁分列着罗汉,有十六罗汉与十八罗汉之分。
为何
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佛经中讲,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遵佛的嘱托,不入涅盘,常住人间,普度众生。
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本大雄宝殿两旁的罗汉只有十六尊。
罗汉,古印度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的简称,“阿罗汉”有三义:其一“杀贼”,杀灭烦恼之贼;其二“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其三“无生”,谓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已达不生不灭的境界。
据考,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才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也就是说宋代已定型为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前十六罗汉没有异议,都是根据《法住记》记载的(因恐音译差异,附上原梵文原文),分别是:
一宾头卢跋罗堕阇(梵语Pindolabharadvaja)、二迦诺迦伐蹉(梵语Kanakavatsa)、三迦诺迦跋厘堕阇(梵语Kanakabha^radvaja)、四苏频陀(梵语Suvinda)、五诺矩罗(梵语Nakula)、六跋陀罗(梵语Bhadra)、七迦理迦(梵语Karika)、八伐阇罗弗多罗(梵语Vajraputra)、九戍博迦(梵语Ji^vaka)、十半托迦(梵语Panthaka)、十一罗怙罗(梵语Ra^hula)、十二那迦犀那(梵语Na^gasena)、十三因揭陀(梵语lngata)、十四伐那婆斯(梵语Vanavasin)、十五阿氏多(梵语Ajita)、十六注荼半托迦(梵语Cuda-panthaka)。
那么
增加的两尊罗汉又分别是谁呢?
由于这两尊罗汉不在《法住记》里,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因此,各个佛寺有自己的认知。
有的佛寺
“增补”的两尊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尊其实是同样的,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而已。
也有的佛寺
第十七位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是“君徒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中的其中那两位。
清代皇帝钦定
第十七位罗汉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
藏地佛教寺院
第十七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
十八罗汉的名称由于是梵文音译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念起来拗口难记,于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便给罗汉取了汉名。
1.坐鹿罗汉(宾头卢跋罗堕阇尊者);2.欢喜罗汉(迦诺迦伐蹉尊者);3.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4.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5.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6.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7.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8.笑狮罗汉(伐阇罗弗多罗尊者);9.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10.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11.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12.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13.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14.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15.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16.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17.降龙罗汉(迦叶尊者);18.伏虎罗汉(弥勒尊者)。
往期内容
点个
在看
你会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