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洗汤”文化
福州人将泡温泉称为“洗汤”,福州话中“洗”应该是沐浴;“汤”则是温泉。
福州温泉的历史悠久,有福州城的历史就有了温泉。
据传晋太康三年(282年),晋安太守严高建子城,民工在东门外发现汤水,这是有记载以来福州最早发现的温泉,迄今已有1700多年了。
唐代,被后人称为“闽王”的王审知在建城时,工地的民工在今天的树兜和汤边之间的荒地上,发现涌出地上的热泉。于是,用石头简单围成“汤池”,供劳作之后洗澡用。后来,当地人将此处涌出的温泉围成三个石池,今人称之为“古三座”。
另据《福州府志》记载,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又派人扩建城池,石匠们住在金汤境附近,石匠们发现热泉从地下涌出。于是,用石头打造成犹如今天“浴缸”的石槽,石匠们劳作一天收工后,躺在石槽里,享受热泉浸泡,洗涤一天的劳累,因造了十个石槽,故称“十槽”泉。
宋代建有“汤院”,称之为“官汤”,俗称“内汤”,但管理却由寺庙的寺僧。
到了明代,取消“官汤”,民间资本进入“汤屋”的建造,成为盈利性行业,福州的温泉澡堂步入了全盛时期。据统计,到二十世纪初,全福州共有温泉澡堂66家,主要集中在温泉路金汤境和东大路一带。
福州最早将温泉引入旅游饭店是在1971年,当时福建省中国旅行社(福建省华侨旅行社)旗下的华侨大厦客房,引入温泉洗浴,回乡省亲的侨胞,用温泉沐浴,感受到故乡的温暖。
改革开放初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福州泡温泉是件奢侈的享受,当年的福州,公共温泉澡堂并不多,著名的有“古三座澡堂”、“温泉澡堂”、“五一澡堂”等。
每到冬天,福州人携家带口每周总要上一回温泉澡堂“洗汤”,泡温泉已经成了当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末,或是邀上三五好友,到温泉澡堂“洗汤”。先在温泉池里泡上20分钟左右,在整个澡堂笼罩着温暖的热气中,披上浴巾,躺在舒适的竹椅躺椅上,喝上一杯清香的茉莉花茶,吃着小点心,或听台上的评书说唱,或开始天南海北地聊天(pang goung)。据称,这才是福州人的真实生活。
在福州公共温泉澡堂“洗汤”,必须赤裸着身子的,无论男女。
那么,是男女混在同一个泡池吗?
当然不是,在封建时代,白天只允许男性进入温泉澡堂,晚上则只准女性去温泉澡堂,称之“日男夜女”。
在福州传统的澡堂里,至今仍坚守着这样的传统,进入泡池,是不准穿泳衣泳裤遮羞的。当然,当今时代,男女温泉泡池是分开的。
福州的温泉属于碳酸钠硫磺泉,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微有硫磺味,有舒筋活络、美容活肤、溶解角质、软化皮肤、消炎杀菌的功效。
有没有上述功效不得而知,但是,福州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
觅灵石,上寿山。
舒筋骨,下温汤。
八十年代中期,在今天的温泉公园附近,那时仍是一片菜园地,菜园地边上的沟渠仍从地下冒出温泉水。一到冬天天气冷,温泉水冒出的热气,白雾弥漫在菜园地里,附近人家用木水桶将温泉挑回家洗澡。
星移斗转,如今已经高楼林立,水泥钢筋地面将温泉压在地里,已经看不到冒白雾的景象了。
鼓楼区是福州最早的古城区,因此有人称之为“一座泡在温泉里的城市”。
2010年,由中国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矿业联合会联合评定,公布了“中国温泉之都”的评选结果为:福州市、天津市和重庆市。有“中国温泉之都”称誉成为绝享,目前,中国已有53地“温泉之乡”。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