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与爱国
在福建厦门集美,有一座历史丰碑,上面镌刻着:“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的名字与“华侨爱国”同时印刻在在众人的脑海里。
确实,陈嘉庚先生从1913年开始,在他的故乡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女子师范、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国学专门和福建省最早的综合大学——厦门大学。
陈嘉庚一生“倾资兴学,赤诚报国”的崇高赢得后人敬仰,这是华侨爱国的楷模,永载史册。
确实,一个在国外打拼一生的华侨,将所有积蓄无私地奉献给他的故乡,留在那片热土上的是一座座华丽的学堂,这或许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绝唱。2016年,笔者曾随访陈嘉庚的七子陈元济在新加坡的家,老人蜗居在一处不起眼与常人无异的普通私宅中。10几平方米的客厅陈设简陋,窗户大开,竟然没有安装空调,老人开着电风扇接待来访者。陈老朴素的装扮,深居简出的生活,看不出眼前这位百岁老人是“富可敌国”大名鼎鼎陈嘉庚的儿子。
笔者蓦然想起,“倾资兴学”就是“倾其一生积蓄兴办学校”。有多少人能像陈嘉庚那样,“倾其所有”没有给后人留下遗产。因此,才能称得上“华侨旗帜”。
或许受到陈嘉庚先生精神的感染,福建泉州籍的一些华人华侨也热爱家乡的兴学事业。当我们踏进泉州华侨大学“老校区”(泉州校区,另一处新校区称“集美校区”)校园里,随处可见各式名称“怪异”的楼名,如“泉清楼”、“华丰楼”、“吕振万综合楼”、“安平延仁楼”、“许书典大楼”、“陈明金大楼”、“戴国兴大楼”、“林广场大楼”、“丁思强大楼”、“邓碧瑜纪念楼”等等,这一幢幢大楼,都是海外华侨华人出资兴建的。捐资兴学,造福桑梓,或许是福建华人华侨的传统美德。
显然,华人华侨“爱国情怀”是一种传承美德,这种惯性思维一直影响着我们对华人华侨的“固有印记”,而当某些“华人华侨”对祖籍国有敌意时,仿佛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怎么会有这一群民族败类”。
“华侨”这个称谓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华人”或“华裔”这个称谓。第一代迁徙海外的中国人,乡土观念浓重,心心念念想落叶归根、回归故里。而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N代华裔,从开始“落叶生根”到“入乡随俗”再到融入当地社会的转化,爱之国已经不是祖籍国了。
曾在新加坡时有人问我,新加坡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讲普通话?我耐心地解释,新加坡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的国语是马来语。而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要让一个“外国人”讲我们的“国语”,确实勉为其难。
新加坡虽然是以华人为主体社会的国家,但它毕竟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选择什么语言作为国语,我们确实无权干涉。新加坡政府提倡不同的族裔讲各自的“家乡方言”,如华族允许讲华语,印度族可以用印地语或乌尔都语交流,马来族也可以用土著语言沟通,民族平等,和谐共生,缔造出一个多元文化的文明社会。
在国家立场上,新加坡人会站在哪里呢?当然站在自己国家利益之上。
或许,阁下想象华裔要站在祖籍国这一边,才是“爱国”,这可能不会是现实。
首先,世代侨居海外的华裔,其国籍已是侨居国,其“爱国”行为已经转换对侨居国的“爱戴”。华裔精英们为了更快捷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成为上层人物,其行为或许更激进地“反祖籍国”,以洗白自己的身世,成为与当地族群“无差别”的群体。
其次,华裔精英倘若顺利登上侨居国政治舞台,其言行或许更为激进地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以博取当地族裔的认同。我们不难看到,菲国前总统马科斯,这位泉州籍蔡氏后人,当登上菲国最高权力巅峰后,并没有看到其“友华”的言行,而是恰恰相反。
因此,凡此种种现象,我们应理性看待,不可以一顶“爱国”与否的大帽盖之。
THE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