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氏族认为某种动物或植物是自己的祖先,就会崇拜它,这就是最早的“图腾崇拜”。而图腾崇拜就逐渐成为这个部落的姓。如:牛、龙、竹、树等。
如大家熟悉的“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
如西门、东郭等就是以居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不能轻易改变;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华夏子孙有了姓氏以后,就有文人将之编纂成通俗易读的《百家姓》了。有人将中国古代幼儿启蒙读物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称之为“三百千”。
既然是幼儿启蒙读物,就必须做到读起来顺口流畅、易学易记。
但是,《百家姓》中的第一句“赵钱孙李”既不顺口,也不是以“姓氏”人数最多者为先。
众所周知,《百家姓》起源于宋朝时期的吴越地区民间,当朝的皇帝姓“赵”,赵“姓”,当然只能排在第一。如前所述,《百家姓》起源于吴越之地,当时的吴越武肃王为钱镠。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钱镠德高望重,名望极高。因此,编纂者认为,除了皇帝,心目中的偶像便是钱镠。研究姓氏族谱的学者普遍认为,“孙”姓来源于春秋时期卫国的姬姓,而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便是姬姓。同处于江南地区的南唐王姓“李”,李姓家族对治理江南另一富庶地——江宁(今江苏一带)功不可没,保境安民,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因此,将“李”姓排在前面的位置。
不可否认,编纂《百家姓》出自民间,作者带有主观性,偏向于自己的喜好,带有明显地域性的痕迹。
最初流传于江南民间的《百家姓》,原先只收集姓氏411个,后来有人将之增补到504个,单姓为444个,复姓60个。
如今的“姓”已不止500家了,据《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该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昔日的《百家姓》,今天成了“万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