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秋”后,我们是否告别酷热,进入秋高气爽的季节?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5

2023年的立秋是在公历8月8日这天,立秋后,天气是否仍会沿袭当前的酷热?进入秋高气爽的季节。

今年的夏天确实不一般,持续的高温天气,将大地烤得热浪滚滚,令几乎所有的人,都急切盼着酷夏赶紧离去!

终于盼到了“立秋”!

我们知道,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

书云: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

我们再从字面上理解,“立”就是开始之意;而“秋”则意为禾谷成熟。

当然,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走向成熟。

众所周知,二十四节气中有“三暑”,即:小暑、中暑和处暑。

而民间又有“三伏天”之说,即:初伏、中伏和末伏。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说法,其中"伏"为"土"。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土、金、水。

在五行家眼里,一年有五季,这五季分别是: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可是由夏到秋则是,火克金,金只好“伏了”下去,也就是要伏一段时间,这就是"伏"的本义。

民间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那么,"入伏"时间是怎么算出的?

依据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推算的,这要从"庚日"开始算起,一个“庚日”为10天。

传统算法"三伏天"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结束。看今年的日历,也就是从公历的7月21日到8月28日结束。

而今年的处暑是在8月23日。

简言之,立秋过后,但还有“三伏天”中的末伏,要到“出伏”之后,才会秋风渐起,天气逐渐出现凉意,尤以南方气候最为典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三伏天”对北方、西北乃至华北或许影响不明显,但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一带,影响最大。

因此,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要有“秋”的感觉,至少还要等到8月20日之后。

民间又把“立秋”分为“公秋”和“母秋”,“公母秋”是区分天气的凉爽与炎热程度。

民间谚语道:公秋爽,母秋凶。

意思是说,遇到“公秋”,天气会很快变凉,逐渐清爽宜人;而母秋凶,则是立秋过后,天气依然炎热,特别是中午时分。

农历六月为“公秋”,七月则是“母秋”。

今年的立秋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二日,因此是“公秋”,对应——爽!

有谚语道: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那么,又如何区分“早”与“晚”呢?

根据立秋在农历月份的判断,立秋一般都在农历的六月或七月间。

农历六月为早立秋,七月则为晚立秋。

今年的立秋是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因此,称为“早立秋”。

民间另一说法是,0——12点为“早立秋”,12——24点为“晚立秋”。

2023年的立秋是农历六月二十二日2:22:41,如按照上述说法,也是“早立秋”。

今年的立秋,无论是从“公母秋”之说,或是“月份秋”之分,抑或是“时间秋”之传,都预示着今年的秋天来得早、凉得快。当然,南方沿海地区可能要排除在外,要到公历的8月20日之后,才会出现凉意。

信不信?过几天便见分晓!


中国十大秋色美景


“悲见有情,欣证禅悦”——弘一法师


九月,天凉好个秋,我想去川西!


《长安三万里》为何会这么火爆?附电影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