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达天下|13个月,4万公里,南京邮电大学这个班级用情谊丈量中国

为真情所动的 南邮校友会 2022-05-02


信达天下|13个月,4万公里,

这个班级用情谊丈量中国

南京邮电大学Z8511班循环通讯录



4万公里

是地球赤道一圈的周长

高铁连续五天半高速行驶的里程

和宇宙光年里的刹那一瞬

 

13个月

对松柏不过几公分的拔高

却足够从一颗种子酿成一树果实

从春花看到冬雪

……

 

或遥远或接近、或短暂或长久

代表的含义各式各样

交织起来却汇成了简单质朴的一封信

一封来自34年前,沉甸甸的信




01

 所念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Z8511班


△  图为Z8511班第一次循环通讯录


这是一封以信件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接力传递”的通讯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毕业后的同学保持联系。接力的“第一棒”由南京邮电大学Z8511班班长高翔发起。1987年10月11日,班长高翔写好自己的通讯地址及寄语,邮寄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收到信后,填入自己的地址及寄语,邮寄给第三位同学……历时5个月,跨越祖国万水千山,1988年3月14日重回班长手中。第一版完整的班级通讯录由此诞生。前后两版共历时13个月,跨越4万公里,以超越时空的方式,邮思念、寄真情,记录下了32位同学间的拳拳同窗谊。


△  图为Z8511班第二次循环通讯录


36年前,一个特殊的班级正式入学南京邮电学院。管理系Z8511班——一个年龄跨度15岁,全员在职的干部专修班。入学时,有人青年正当时,有人则已为人父母。但年龄的差距从未将同窗情谊疏远半分,“不让一个人掉队”是他们的口号。入学后,同学之间知识基础并不相同,互帮互助却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


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学业结点已至,但情谊仍在,分毫未减。毕业不久后,班长高翔发起了这封“循环通讯录”的传递。从东南到西北,跨过万水千山,每位同学都在纸上认真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与对昔日同窗的寄语。在那个电话未普及、互联网未兴起的年代,信件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情谊让遥远变成珍重,让漫长变成期待,再不可思议的时空距离,在真情面前也只能败下阵来。


第一次“循环通讯录”传递结束后,同学间反响热烈,高翔班长决心,再办一次。于是,自第一次“循环通讯录”发出一年后,第二次“循环通讯录”肩负使命,再度远行。这,也是最后的出征。“循环通讯录”停在了1989年的6月,但Z8511班的情谊联结并未驻足于此。90年代起,电话普及率上升,移动通信崭露头角,而后互联网兴起,通讯方式丰富多样又快速更迭……Z8511班的联络方式也由信件,到BB机、小灵通,再到智能手机中的QQ群、微信群。“前阵子我们在微信群中重新发起了一次传递接力,收齐所有同学的回复,只用了30个小时”,高翔校友回忆起时,语气里带着抑制不住的笑意。


从6个月到30小时,这不仅是Z8511班同窗情谊的历久弥新,更是中国通信事业发展变革巨潮中的动人缩影!






02

 少年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Z8511班


在南邮的两年时光,好似弹指一刹,却又历历在目。即使没有影像资料直观的记录与展示,我们也能在曾经的少年的口中,窥见那个锦瑟年华的黄金一角……

滑动查看更多


白志刚

■ 曾任中国移动新疆公司总经理

来自新疆的白志刚,在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就吃到了没有暖气的苦头。天气虽冷,同学间的情谊却始终温暖、火热,那时班级在体育上的“小有名气”至今仍让他印象深刻

刚入学时,由于学习压力大、同学间还不够熟悉,集体的体育活动并不多。随着同学间逐渐熟络起来,也受那时“女排精神”的影响,班级组建起了一支排球队。作为班级里最高的同学,白志刚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班级排球队。起初由于基本功不牢,配合不行,排球队连吃败绩。但经过一番勤学苦练、搭配磨合后,临近毕业的Z8511班在学校的排球界已经“小有名气”,很多本科班在Z8511班面前也只能败下阵来。在丰富的体育活动中,同学间的情谊也不断升温,日益深厚。


楚建平

■ 曾任南京电信局经营处处长

后辞职任南京三角洲玩具公司总经理

提起当年同学间学习中的并肩作战、老师们毫无保留的知识传授,楚建平滔滔不绝。但最令他动容的,还是毕业分离时,同学们流下的不舍的眼泪。

班级成员自天南海北而来,阅过风雨,也尝过百味,但在分别的那一刻,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情难自已地落下了泪水,“同学们掉下的眼泪很真,同学们之间的情谊很纯洁,没有任何虚假的东西在里面”。这是情谊的凝结,更是岁月的瑰宝。在如此真情的映衬下,日后两次通讯录的接力传递,则显得毫不意外、又格外动人了……


刘耀明

■ 曾任福建省电信公司总经理

“南邮是我日后恒久的学习生活的起点,也为我今后工作中的专业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回忆起在南邮的学习生活,刘耀明如此感慨道。而这样的良好的学习体验离不开学校的用心良苦的因材施教。

在当时,针对Z8511班的特点,南邮从师资配备、课程安排、考核标准等方面制定了量身定做的教学计划。干部应该怎么教、怎么学?面对这些问题,Z8511班的师生都没有标准答案。两年的学习时光,是老师与同学们一次次沟通、改进的合力成果。本就年龄差距不大的师生间也因此积累下珍贵的友谊,真正做到了亦师亦友。毕业至今,班级成员与老师们仍保持着联系,也时不时去往家中做客。时光纵匆匆,情谊永停驻。


朱评

■曾任中国联通浙江公司、河北公司、

江苏公司总经理,中国联通学院院长

入学时,朱评是班级里年龄较小的。面对班级15岁的年龄差,他并没有觉得不适应,只是反复强调同学们就是他的老师:“同学们在工作上的经验都很丰富,带给了我很多启发与思考,这在我日后的工作开展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Z8511班用真诚、友爱将班级的结构特点变成了特色,更变成了优势。

但这样团结一心、共同奋进的班级绝非凭空出世,“我们的书记刘耀明、班长高翔对我们班级的凝聚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你足够细心,就能在第一次通讯录的第一行,看到高翔班长写下的“我愿意永远为全班同学服务!”36年,在初心上不忘来路,在发展上不断奋进——这就是属于Z8511班的“8511”精神!







这是一个由情谊而起的故事,也正在由情谊延续……回到故事的开头,那封单薄的通讯录在出发时,一定不知道自己要走过春秋冬夏,跨过山河湖海,承载着32人的心愿,联结起36年的情感。


随着这封信寄出的,不只同学间的情谊,更有南邮人驻扎于全国各地通信行业的印记与底气。13个月,32人的同学情跨过4万公里,在中国地图上走出的,正是一个大写的“信达天下”


注:文中的“4万公里”,是依两次通讯录传递过程的一段段收寄地里程累计得出。


采访|徐凝、许珊珊

文案|许珊珊

编辑|许珊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