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裸泳三人行 | 一再错失独角兽的武汉投资人,能否逆袭?

2016-09-22 刻画真实投资圈的 裸泳




作者:张  浩 杭成成 郑  丹

主编:程   涛

深度好文/共6500字/阅读7分钟



9月7日,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来武汉,号称“武汉互联网四小龙”的企业一一出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KK来武汉是为遇见未来,但“四小龙”的卷皮、斗鱼、盛天网络、宁美国度的早期的成长都无本地资本涉足,甚至业务重点也并不在武汉,这不禁令人感叹,作为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祥地的武汉 “落伍”了?


有人说,错失独角兽,是本地投资机构的“不治之症”,不仅卷皮网、斗鱼等四小龙,从本土创投机构指间溜走的潜力股不在少。


昨天,对武汉本土创投机构来说,在互联网赛道上输在了起跑线上,今天,他们是否能找出错失的根源,并为下一波浪潮来临做好热身?未来,只要做好足够的准备,我们相信还有很多准独角兽们,等待着本地投资人,让他们弯道超车“遇见未来”。


为此,裸泳请到了华工创投投资部长、投资总监车能原光谷创意产业孵化器总经理,现三一创投执行总经理、几何创投、创客在线合伙人董建国,一起来探寻昨天“缺位”的源头,结合当下的现状,探讨未来不再错失独角兽企业的良方。


三人行不只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问题的对立面——答案。





市场化的天使投资,武汉慢了半拍

1

裸泳:在两位看来,此前,本地投资机构,为什么没有投成哪怕一个武汉出的独角兽?

董建国我是做孵化器出身的,所以从早期投资来讲。


首先从大环境来看,武汉的天使投资虽然起很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武汉技术交易市场、这期间政府充当了天使投资的角色,但中间停滞了,直到2012年左右,市场化的天使投资才在武汉活跃起来,可以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最早的天使投资不说了,到2000年以前,中国的天使投资主要为天使投资人的零星投资,并不成气候。但2001年至2008年,国内的天使投资开始起步,但投资主体仍以单个的天使投资人为主,但君联资本、今日投资、真格基金等天使投资机构、天使投资基金已开始进入人们视线。2009年至今,天使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直到2012年,长城战略研究院和美国硅谷橡子园执行合伙人一起成立了中国光谷天使投资俱乐部,真正的天使投资概念,才被引到武汉来,并在武汉生根发芽。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天使投资元年,各地天使投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


所以从进程上来看,武汉起步比北上广深晚了,这是其一;其二,我觉得是因为投资机构保守,“看不懂,不敢做”。


之前天使投资都是政府主导的孵化基金,政府充当了天使投资人对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投资。政府引导基金虽然确保了安全性、可靠性,但与市场化的不协调问题还是存在的。


政府能提供的资源是政策,在当时可能算是新事物,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那时的投资观念和政策、思想都是趋于稳健的,甚至是保守的,这也直接导致了投资也越做越保守。政策上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导致很多投资机构“看不懂,不敢做”。


第三个原因是湖北民间资本不发达。湖北投资结构主要还是国有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特别是湖北一些优势产业,如汽车、钢铁、石化等,民营企业参与度不高,大多数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而民间资本,跟江浙一带和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比起来,不仅不活跃,相反是显得保守。所以相对而言,武汉民间投资偏弱,没有形成活跃的投资氛围,更没有知名的天使投资人和组织。



车能:本地投资机构未深度参与本地的独角兽,我理解的原因是综合的,应综合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来看独角兽的成长。


近年来,互联网方面独角兽主要诞生于北、上、深,以及少部分的二线城市,这与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速度、产业环境等不一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早期,每个区域的本土投资机构,一定是在本土的优势产业中去发掘好的企业,这个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而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波浪潮来临时,湖北本土投资机构可能没有做好足够准备,投资战略没有作出适当的调整,所以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张“互联网”不太“熟悉”,因而错失了这一波浪潮所带来的红利。


当然,凡事都有正反两个面,从投资的逻辑上看,“不熟不投”很正常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从投资即投未来,这一个角度看,永远保持对新生事物较好的接受度和敏锐的嗅觉,整体来说大家确实做的功课不够,在这个领域打了一个没准备之仗,错失了最好的那一段。


虽然在互联网这个新兴领域我们反应速度慢了一些,但在湖北的优势产业,本土机构还是做了不少事情和好的案例,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的。


像我们华工创投,可以说是国内风险投资较早的一批专业投资机构之一。它肇始于2000年,当时,华中科技大学因为积极鼓励发展产学研计划,出于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对优质项目的孵化及实现产业化的需求,联合多家上市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华工创投。


为了扶持早期项目,华工创投还专门设立了从事天使投资和孵化的子公司——武汉华工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科技部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年来从孵化器中孵化了如“华大电机”、“迈信驱动”、“PPlive”、“易步科技”、“九块邮”等多个知名品牌。


事实上,不仅子公司华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这些优质项目的创业过程中给予了助力。而华工创投主体,作为一家专业的VC ,这10多年来,一直紧紧依托高校资源,以“中国光谷”为核心,投资项目辐射整个湖北、延伸至全国。让一直活跃在股权投资市场的华工创投,赶上国内构筑多层次资本市场红利,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


2004年,国家批准在内设立,2012年创业板出台,让华工创投早期布局投资的一些优质本土企业,正好赶上了这波上市潮,享受了一波浪潮带来的红利。


目前华工创投所投资的已上市的创业板公司有:天喻信息、华中数控、富邦股份、包括今年7月刚登录创业板的海波重工。可以看到这些案子这些主要集中在湖北本土的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科技农业)中的项目。


特别是其早期投资并参与持续深度运作的天喻信息,创造了上百倍回报,成为湖北创投界,乃至全国都非常知名的经典案例。


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不仅华工创投,国内所有的机构几乎都是这个战略寻找投资标的,即瞄准了能够上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优质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看哪家企业收入高、利润好,基本能达到IPO标准的大家都会去看,很多都会出手投资。对于特别好的标的,大家甚至抬高价抢。在那个时点,业内部分机构出高价抢案子,甚至成了一种投资的商业模式。


所以,国内那一波浪潮中培养起来的投资经理基本上是这个路数,也比较习惯做这种PRE-IPO的案子,此类标的公司都经营了5-10年以上,处于成长期后端或成熟期,而且都有一定的固定资产,看得见摸得着,万一不能上市,退出也相对风险可控


也正是这波浪潮,造就了现在很多知名的投资机构。


但这个模式做久了会形成定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直不改变肯定会有问题。例如以前能够上市的案子基本上都上市了,剩下的都是有些问题的,或发展不达预期的,而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很多传统行业进入了低迷期,原来这些看上去还不错的案子,在今天已经在喘息。特别那些在冲击IPO失败后的案子甚至伤了元气,都进入了衰退期。如果再坚持用这个模式在这个方向进行投资,显然效果佳是小概率事件


我认为,从2010年开始就逐渐进行一个转折点,特别是在后来IPO被反复叫停后,这个模式实际上就玩得不太转了,而我想说的就是,当时,很多机构没有在这个转折点积极谋求新的赛道进行布局或转型,所以造成了这一波互联网浪潮的错失。






被“捧杀”的隐形独角兽

2

裸泳: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缺位”的原因,是不是本地有潜质成为独角兽企业太少了?

 董建国: 如果要直视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过度关注。


湖北独角兽企业屈指可数,在我看来,不是政府不关注,而恰恰是关注过多,扶持力度过强导致的这就跟小孩到底是放养还是圈养一个意思,湖北好一点的企业刚一冒尖,马上就被政府“注意到”,紧接着就是媒体的关注和过度曝光,这容易使创业团队受影响,自信心过度膨胀。


物极必反。政府、媒体等的关注过多,反而使企业无法全身心的投入生产、研发,紧跟市场变化来制定合适的策略。


二是缺乏长远眼光。本地企业自身发展缺乏长远眼光,这是源于本地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所造成的。湖北百亿级的企业少、千亿级更少了。资本助推是一方面,企业基本面不行,谁都推不动。


而政府可能需要找到一条更合适的扶持政策,以符合市场需求。



 车能:这个问题我倒不这么看,并不是只有互联网行业才有独角兽。像周黑鸭,良品铺子,仟吉西饼这些消费连锁型的企业,都是隐藏在互联网光环下的独角兽,他们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肯定是佼佼者。


我认为还是投资理念和战略的问题,倒不是非要什么热就投什么方向,每个好的赛道都有领跑者,实际优秀的投资机构,在投资行业里其实也都是选手之一,所以必须对好的赛道有充分的认知和准备,在跑起来之前一定要做足预热,这样你可能跑在前面,而不是跟随,一定找到趋势在哪里再去布局,做趋势的朋友


联网创业兴起之后,再看在早期错过的卷皮、PPTV等案子,是觉得比较可惜,因为这些项目在好多路演场合都出现过,不是大家没有接触到这些案子,而是我们的心门没有打开,原有的惯性逻辑没有改变。


我们会认为,一个初创企业、一个新兴事物,一上来就净利润  Χ  PE,是否有回购能力,肯定会出问题。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做投资一定要有空杯的心态,一定要能能接受新鲜事物,切记用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比如某些人从来不使用或不需要电商折扣平台,你就否定这个群体的需求,否定这个商业模式,这种做法就比较武断和主观。因此最终会忽略了项目背后的商业逻辑,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它,它为什么会有存在的价值等核心因素。


投资绝不是玩套娃,按传统行业的投资逻辑直接往新兴行业上套,它们都不是一个形态和产业链上的套娃,肯定套不上去。


所以,迅速成长的它们,在感觉本土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不给力的时候,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找北、上、深的机构,并把重要的业务往那边迁移,结果只能是孔雀东南飞。


当然事情也要一分为二的看。显然,今天我们探讨错失独角兽,并不是否认过去,而是希望怎么投中未来。从今年新兴行业失败案例


我还是强调我的观点,有理想不空想的投资人,首先就是要对新鲜事物保持敏锐的嗅觉,空杯的心态而不是导师的心态看案子,在深入了解后,得有别于大众投资的独立思考,要能有区别于大多数同行的认识和判断。这样投出去的案子,自己也会安心。




3

裸泳:刚才,我们从历史背景和外部环境谈了很多错失独角兽的问题,那么,如果从自身原因出发,湖北投资机构的短板在哪里?

 董建国: 湖北高校集中,人才众多,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人力资源成本被过分挤压,导致人才外流。这是第一个短板。


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发展缺乏后劲。人才流失成为武汉人挥之不去的痛,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人才回流,靠好政策、高待遇还是优质服务,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其次,从性格来说,可以对比我们的邻居湖南。本地两位知名投资人,达晨创投的廖敏、深创投的刘敏,都是湖南人。


湖北人太精明,很难对人产生信任感。很难建立马云所说的“信任经济”。这种不信任感导致的结果就是,好的投资项目都被外地机构拿下。湖北人精明、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虽然适合做投资,但缺少大局观,过于注重眼前利益。


而湖南人,在这一点上是典型的“霸得蛮、耐得烦,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不服输的性子。这一点值得湖北创投机构学习。


所以在湖南,是投资机构主动找创业者投资;而在湖北却是相反的,可以看出本地投资机构还是很被动、保守。



 车能:如果说湖北创投机构有什么短板的话,我觉得主要是投资意识的转变问题,另外我感觉,在对新行业的研究方面投入精力比较少。投资是一个机会问题,当这个机会变成大家的机会的时候,可能就无巢可占了


在互联网行业里,电商游戏广告这些最容易变现的前缀行业,出了很多巨头,但在这个领域,我们没有提前作研究,包括像消费升级这种,我们做的也不够深入,错失了很多机会。


比如,星巴克最近开始卖起了茶饮,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星巴克作为全球的咖啡巨头开始卖茶品了,显然他们做的根本不是听曲儿、说戏、慢节奏人群的生意,他们尝试理解茶文化后,把它做成时尚快消品,瞄准的是90后多样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人群。所以要赚大钱,一定必须理解和研究未来人群的生活方式。


可惜的是,作为传统的茶文化国家,目前A股里没有一家主营是茶叶的上市公司,唯一一家天福茗茶也是港股上市的。体量没法和星巴克比,天福也不可能去卖咖啡,个人理解如果不变得更年轻时尚,未来有可能会逐渐丢失传统优势的茶市场。


所以你得了解现在、关注未来,他们关注什么、喜欢什么?以前你对他们的好恶毫不在乎,但其实每一代人都会引领自己的潮流,我是70后,以前,经常被老一辈诟病是垮掉的一代,现在“垮掉的一代”是中流砥柱了,80后,90后也是一样的。他们有各自的时代和故事。


总的来说,本土机构原来确实存在一些短板,如在行研方面还做得不太够。因为行研是个很长周期的过程,大家都觉得行研没有直接生产力,大量的投资经理只能看卖方的报告,所以,队伍没有形成积累,往往不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结果,就很难说有形成独立的观点。


对于以投资为终生职业的人来说,不管市场是寒冬还是艳阳,都不能时而浮躁,时而恐慌,要耐得住寂寞,又要守得住繁华。真正沉下心来,关注趋势和变化,每个案子的本身的价值。


就像之前我们说O2O一样,好的时候一片溢美,不好的时候弃如敝履,一边倒,这种心态就不妥。中国O2O的程度并不够高,餐饮业是万亿级的市场,中国餐饮O2O只有千亿级,并且服务还不够完善,体验还不是最佳,还有很多优化的可能。


O2O模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线上线下已经两条线成型,现在是高效连接的问题,前期一拥而上后,各个细分领域该怎么分辨需求,什么是真正的提高效率,这才是投资人该想的关键问题,仅仅是一边倒或者跟风,还是没有独立思考。


巴菲特说过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缺乏预判和准备的投资逻辑与习惯,这些没有发生本质改变,是当下现状的根本原因


我相信,一个好的投资机构一定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能够高效适应市场变化。



 并非不治之症

上周和一位异地朋友聊到KK这次活动的时候,朋友问,武汉有哪些独角兽?我心想,这是扳起指头都能数出来的问题,但我没这么说。


车能与董建国对于“缺位”这件事,谈得很直接、也很真实,他们这么说了。


哪种处理方式更正确呢?或者说我们总体该如何看待本地投资人一再错失独角兽这件事?


裸泳与两位嘉宾都想再补充点客观

武汉作为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祥地,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推出的“青桐计划”,一年来帮助创业大学生达成40多项创投交易,累计融资5.6亿元。孵化器已成为武汉科技工作的一张特色“名片”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青桐计划”,还有后来的”、以及今年推进的“”等,都为武汉创业环境。再加上今年东湖高新区又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不少投资人表示,武汉已经站在了中国创时代的风口。


当裸泳与董建国和车能谈起武汉未来的创投环境时,他们不约而同的的表示未来可期。


“现在武汉已经觉醒,不仅是武汉的投资人的投资思维还是投资意识,都有较大的进步。以前确实是要慢了一些,但是这两年明显在变快,这是一个被市场倒逼的事儿。”车能感叹,“我们看看光谷企业当前的发展态势,就能感知到未来武汉投资的发展。”


 “长江产业带投资基金,在规模上,在国内都属于数一数二的引导基金,加上现在更市场化的操作手法,未来一定能带动武汉的投资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董建国也感叹,“从政府给钱,到引进太库等知名创投孵化机构,再到引进城市金融合伙人,……现在政府助力创新创业的招数更多了,也更精准了。”


错失互联网背景下的独角兽,武汉的投资人并不是得了不治之症,只是患了感冒,且正在加速康复中。



所以我们来投个票吧!


如果这篇稿引发了你的思考

请留下你对于本地创业投资的恰当意见

我们将撷取最点睛的意见

呈交至相关主管部门

让我们一起让武汉这片创业热土变得更好

意见邮箱:cycm@webigger.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