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岁男童凌晨发烧身亡,只因爸爸一个动作!医生痛心:这种错误很多家长还在犯!


点击上方  ▲  关注订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文丨悠悠妈

来源丨优秀妈妈(vipss3)


从很久之前,民间就流传起一个个来历成谜的偏方。


这些偏方有的能治感冒风寒,有的能“包生儿子”,可谓是神妙非凡。


但,这些听上去很好使的偏方土法,危害极其大。


01


今年4月21日,浙江发生了一件令人心痛而又愤怒不已的事情:2岁男孩被偏方土法害死!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天上午,2岁的皓皓因生病发烧在家休息,却不料出现了惊厥的现象。


皓皓的小脸和嘴唇发青,双眼上翻,手脚一阵阵的抽动,喉咙里还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


皓皓爸爸吓坏了,他以为是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孩子的喉咙,就连忙用手伸进皓皓嘴里挖。


可没想到,几分钟后,皓皓躺在了床上一动不动,呼吸若有若无,十分微弱。


爸爸赶紧把孩子送进医院,但遗憾的是,到医院时,孩子的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医生虽然全力抢救,但依然没有救回孩子的性命。


据医生表示,孩子发生惊厥,家长不处理才是最好的!


因为一般情况下,发生热性惊厥,99.9%的孩子会在5分钟内自行缓解,如果惊厥发作超过5分钟就要尽快就近就医。



而很多家长往往采用一些土方法处置:抠喉、灌油、灌水等,这些不仅救不了孩子,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甚至致死。


皓皓便是因为这害人的土方法才白白丢了性命!


可怜的孩子啊,他才两岁,还这么小,他连幼儿最佳月子蔬菜,千万妈妈都在用!(附推荐食谱)园都没有上。


逝者已矣,愿孩子能够安息,也愿天堂没有病痛。


02


皓皓的悲惨遭遇令人难过不已,但更让人遗憾的是,家长用土方法害惨孩子的例子比比皆是!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黑龙江大庆,一名7岁小女孩不小心被家里的防盗门夹到了手,小女孩的奶奶为了止血就在伤口上撒了一把花椒粉。


撒上花椒粉后,血没止住不说,还让女孩伤口感染了!



医生说如果手被夹了之后很快来医院进行治疗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什么事都没有,如果等了一段时间造成感染需要截肢,那也是在伤口的最末端截肢。


而现在,花椒粉造成的感染让女孩必须在手指中部进行截肢!


有人或许会说,这些土方法都是老一辈在用,悲剧也都是老人们造成的。其实不然,一些年轻父母有时也会犯这种错误!


广州一名才1岁多的男孩灿灿(化名)就是被父母用土法“害死的”!


年前的时候,灿灿因为受了风寒而感冒发烧,灿灿的父母却没有带孩子去医院治疗,而是用酒精给灿灿擦拭身体,将500ml高度数白酒用掉近三分之二!


在擦拭过程中,灿灿出现嗜睡症状并神志不清,无法沟通。


灿灿的家长这才将孩子送往医院抢救,在经过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强心,扩容,抗休克,机械通气,护脑等一系列积极抢救后,灿灿最终还是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偏方土法害人不浅,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幸存者偏差”就随意使用,从而害了孩子!


03


为了避免上述那些满含血泪的惨事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晨妈在这里整理出3个最常见的有害偏方土法,希望各位家长引以为戒!


鱼刺卡喉,喝醋吞饭团


鱼刺本来卡在喉咙部位可以轻易取出,吞食了饭团或馒头后,可能会导致其陷到肉里,刺伤喉咙,这时取刺将更加困难。


更危险的是有些鱼刺会被带入食道,而食道紧贴着大动脉和气管,如果鱼刺扎破食道,扎入大动脉引起大出血或扎破气管引起感染,都可能危及当事人的性命。


而喝醋基本上起不到软化鱼刺的效果,即使能够软化,要很久才能把鱼刺全都软化完。


喝醋时醋液在喉咙只能停留几秒钟就进入到胃部,会导致胃部不适,甚至烧伤咽喉和食道粘膜。



正确做法用压舌板(在家中可用筷子、牙刷)放在舌部前2/3处,观察整个口咽部,能看见的刺直接用手或镊子取出。


流鼻血时仰头举手


在这个姿势下,不但不会止血,还会将血液吞咽到食道和胃肠,刺激胃肠黏膜。出血量大时,还容易吸入气管及肺内,堵塞气道,导致危险!



正确做法1.当孩子流鼻血时,应该让他坐下,头略向前倾。


2.然后用冷毛巾敷在头部或在脖子上围一条冰毛巾或湿毛巾止血,或者在流鼻血的鼻孔中塞上一团小棉球,然后捏紧患侧鼻翼。


烧伤烫伤抹牙膏、鸡蛋清、酱油等


当孩子烫伤时,抹牙膏、鸡蛋清、酱油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导致细菌滋生和创面感染。



正确做法1.将烧伤、烫伤创面用流动的冷水冲。


2.保持伤口的清洁,还可以降低伤口的温度,缓解烫伤的疼痛。找干净的纱布或者布巾把伤口遮盖住,防止伤口感染。


3.做好以上简单的处理,就应及时送孩子去医院。


孩子健康成长,是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育儿,避免“据说、老人们讲、代代相传”的土方法,才能为孩子的平安保驾护航!



- END -



来源:悠悠妈,优秀妈妈原创作者。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母婴常识

长按二维码关注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孕产百科大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