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解密身边高发新型骗局

2017-11-21 政策最前沿

互联网金融、P2P、区块链、巴铁、民族资产解冻、一带一路开发、暗网交易这些关键词并不只是新闻摘要也可能是一个个骗局的核心。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在法治宣传节目里看到过五花八门的骗局似乎离大家很远也漏洞百出。我们遭骗局数量之多、更新速度之快、形式之繁杂让人瞠目结舌。骗子的话术既有常骗常新也有“经久不衰”。

一定有那么一瞬间你和骗局擦肩而过。

性感女孩

出差时宾馆房间的门缝里、下班回家防盗门的门把手、步行道、电线杆画着漂亮女孩暴露照片和电话的小卡片相信很多人都见过有时还会在手机APP里以“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形式改头换面出现。但是小心情色邀约背后可能不是香艳的夜晚而是带有暴力性质的骗局。

案例一李某和赵某是KTV的经理和领班二人指使他人用微信、陌陌、QQ等聊天软件找到附近的人冒充卖淫女假意提供性服务并把客人约到KTV由假冒卖淫女向客人提供高价酒水。客人结算酒水及性服务费用后“小姐”以公安检查严、自己不便出去开房为由支走客人如客人拒绝结账则安排多人造势、不交钱不让走、语言及暴力威胁等方式吓唬。两人以此方式作案多起共索要9280元。后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分别判处两人有期徒刑1年罚金3000元。

案例二李某(女)通过微信聊天认识被害人陈某(男)二人在酒店自愿发生性关系后李某持粘有精液的卫生纸和内裤以强奸报警相威胁向陈某索要共计4万元。法院审理中李某将4万元退赔陈某后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10个月罚金5000元。

低价手机

每天早晚高峰在地铁站台、公交车站、自由市场里你是否遇到过有人形色鬼祟地问你“要手机么?”此时如果有人图低价、以收赃的心态询价就已经掉入了一个调包迷局。

案例周某用iPhone6等真手机以低价引诱被害人购买手机确定交易意向并收钱后周某趁地铁将要进站时将手机模型交给被害人并以“现在别试手机、回家再试”“先取钱、交了钱手机给你”或要删除通讯录、将手机关机等方式阻止被害人查验手机而后趁人多时离开。通过以上手段周某骗取5人交易款共计7000元。后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6个月罚金2000元。

打折卖卡

在商场门口、超市入口、收银台总能遇到兜售各式折扣购物卡的情况淘宝、转转、咸鱼等购物平台上亦有转卖。你是否动心过、好奇过卡的来源和真假?如果打算购买千万留心一种名为复制卡的购物卡骗局正在悄悄逼近。

案例李某将自己购买的家乐福购物卡复制并由王某将真卡以九五折出售。收到钱后王某通知已等候在超市的李某迅速用复制卡将卡内余额消费。通过以上手段两人骗得3.4万余元。后法院以诈骗罪分别判处两人有期徒刑11个月罚金1万元。

快递测评

当有快递员电话通知你取件时你能准确记起自己购买的货物信息么?当快递员说公司进行服务测评需要你接听电话并出借手机时你会做何反应。快递员作为我们身边熟悉的陌生人真假之间骗局暗生。

案例李某等三人通过互联网收买他人银行账户信息而后冒充快递员送快递骗取被害人信任并冒充快递公司致电被害人要求快递员接电话后趁接打电话之机窃取手机内SIM卡或获取转账短信验证码并通过手机银行将银行卡内余额转出共骗取四被害人共计27万余元。后法院以信用卡诈骗罪分别判处三人有期徒刑5年罚金5万元。

暴富神话

暴富神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炒房、比特币、买矿、P2P、私募、众筹一系列的新名词似乎对上了年纪的人格外不友好。作为口耳相传的“靠谱”投资从各种宝宝4%的年收益率到隔壁老王推荐的50%回报率究竟哪个是安全的?

案例一任某伙同他人以投资孙庆军教授(已死亡)推广的“中大网农”项目为由向杜某等人许以高额利润(100%年化)回报通过银行转账等方式骗取12个被害人共18万元人民币。现涉案款项均未返还。后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两年6个月罚金5万元。

案例二罗某以销售金花茶为由以高额回报(50%年化)为诱饵陆续向刘某等11人变相吸收存款共计人民币230万元。案发前罗某以工资等名义返还刘某人民币3万元返还田某11.4万元剩余款项未退赔。后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罚金10万元。

我来搞定

“我有人”“我认识人”在一些为难的、糟糕的场景里我们似乎总能听到这句话。“听到”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关系关系能解决一切问题。而真相是关系背后隐藏的并不是贪腐可能是骗局。

案例一刘某谎称认识经侦总队领导、能够为李某等人办理撤销网上通缉、取保候审等先后骗取办事费用共计310万元。后经被害人报案被抓获涉案赃款均未退赔。后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罚金30万元。

案例二李某谎称认识部队领导以代办京A8开头的汽车牌照为由骗取被害人张某113.5万元并将涉案钱款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涉案钱款未退赔。后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罚金5万元。

清洗烟机

更换抽油烟机骗局堪称近年来的曝光率与发案率双高的“经典”骗局甚至衍生出了1.0、2.0等不同版本遍及大江南北。该骗局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只针对老年人实施。

案例李某冒充老板牌油烟机炉灶售后工作人员虚构被害人家中的旧抽油烟机及灶台有问题需要整体以旧换新的事实用假冒的老板牌油烟机及灶台以次充好诈骗四名被害人共计1.9万元。后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9个月罚金5000元。

保健迷局

在很多家庭里都能遇见热衷于购买保健食品的老人。无批准文号、天价、无微不至的导购构成这一现象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很多人用空巢老人缺乏关怀来解释这一问题然而很多销售案件背后隐藏的是实打实的骗局。

案例张某等人采用发放宣传单、送小礼品、免费检测等方式将老年人诓骗至指定地点参加健康知识讲座。其间对老年人进行血液检测并冒充医学专家对检测结果进行虚假解读并虚构或者夸大病情以服用药品能够彻底治疗为由诱骗被害人以高价购买保健食品合计金额达19万余元。后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5个月罚金4000元。

【防骗小贴士】

骗术一道有始无终无法杜绝。有语言的地方就有谎言;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骗局。

然而所有骗局都指向一个终极目的钱。所以一切骗局必定有迹可循。

1事若反常必为妖

不合常理的事、小概率事件不要先窃喜要先警醒有时候信概率比信运气可靠的多。

2骗术筑基于欲望不筑基于智商

你在盯着骗子许诺的额外得利时骗子在盯着你的本金。

这是一切骗局的根本结构所谓不贪心就不被骗。此外类似意图“捞人”“放高利贷”的行为当你寻求不被法律允许的收益时亦不被法律保护。

3遇事多思考莫冲动

骗术的基本技能是构造紧急状态如时间紧迫、名额有限等用以限制认知资源使人“头脑一热”。

打破这种认知限制的方法也很简单急事缓办。多问问亲戚朋友晚一段时间支付钱款可以避免大多数骗局。

链接阅读,另类诈骗————

冒充干部秀与领导合照,男子涉嫌招摇撞骗被逮捕

27岁以前,他还是一个在微博上求关注的普通网友;但之后,他似乎找到了一条充满光环的“大道”:亦官,亦媒体人,有时又明确地以福建省直机关工委干部等名义,现身各大场合,并秀出了多张与省级、厅级领导的合照。

这个名叫林智双的福建男子,命运在今年8月底陡转。彼时,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官网公开否认林智双是机关干部,林智双也被警方带走,其“炒作”手法也迅速引起舆论关注。

林智双借媒体“起家”“扬名”的经历:一方面,他借媒体名义,参加各类活动并与领导合影;另一方面,他撰写带有自己虚假干部身份的报道,向一些媒体平台供稿。部分媒体平台直接刊发,为其光环推波助澜。事后,一些与他打过交道的人也坦言,当初并未严格核实过他的身份真伪。

因涉嫌招摇撞骗罪,林智双已被福州警方逮捕,现羁押在看守所。截至记者发稿时,案件仍在侦查中。

多篇报道称其为组织、纪检等部门干部

虽然知道他一直比较爱面子,但他冒充政府干部招摇撞骗,(我)还是有点意外。林智双招摇撞骗被抓的事情,在福建宁德老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林智双较早离开村里生活,平时不常与老家亲戚联系,她对林智双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出生于1988年的林智双,其微博更新基本是在2014年及之前。2014年,林智双26岁,微博粉丝不到20个,好几条微博都与“求关注”有关。当年6月,他发了一张身穿深绿色格子衬衫、戴太阳镜的照片,配文是“大家好,我不是明星!赞美了,大家们多多关注!”

后来的另一条微博则是,林智双坐在办公桌中间,做听取报告状,旁边是几名正在做笔记的女生。这些照片的配文是“你好!赞美一个吧!”

与多年以后假冒干部相似,在社交网络上,林智双也对自己进行了“包装”。同样是2014年6月,林智双上传了一张处理过的、有自己照片的某杂志封面,并署名“林智双,联系电话1359982××××,编辑部”。

他的QQ账号昵称是“为人民服务”,头像照片的场景是他站在人大会议记者会前,工作单位写着“福建省委”。

不过,这些社交网站信息,除了林智双本人点赞、转发,几乎没有网友与他互动。

2015年是林智双网络生活的分水岭。,这个当年不过27岁的年轻人,那时至今共在中国网、中国交通在线、搜狐网等网站发表了20余篇报道,其中6篇在署名或正文中称林智双为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或监察部门的干部。

目前发现的最早报道,是搜狐网2015年12月30日刊发的《李春彦:福建宁德霍童溪“青山绿水”论知音传奇》,文章称“纪检监察林智双特别报道”。

此后两年,林智双的官方身份“登场”越发频繁起来。例如,2016年46 34724 46 16182 0 0 2729 0 0:00:12 0:00:05 0:00:07 3426 46 34724 46 16182 0 0 2334 0 0:00:14 0:00:06 0:00:08 3426>8月,《首届北大清华人大——“福建论坛”在榕举办》的报道显示,林智双署名的单位是“福建省委组织部”。不到一个月,这个身份又出现在中国聚焦民生网的另一篇文章中。

今年6月,“福建第二届智慧城市与网络安全论坛”的报道中,林智双的身份又成了“中共福建省委干部处副主任监察室副组长”;7月,他被报道的职务是“福建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科员”。

这些报道不少主题与宁德本地的文化活动有关,有的还配发了林智双本人在会场的单人照,或者与嘉宾的合照。

借“媒体”身份与领导合影

林智双“网络转型”的2015年,宁德媒体人孙封在自己供职的单位见到了他。孙封回忆,那是9月的一天,林智双带着几名乡镇群众找到了他们,想反映诉求。

“他当时一进门就开始给我们递名片,上面印着‘福建省新闻台主任科员’的头衔。”在半个多小时的交谈中,这个不到30岁的男青年屡屡用省级媒体领导的口吻对自己和同事说话,要求地方媒体多关注群众呼声,并希望为生活困难的群众公益募捐。

当时,林智双讲话颇为激动,肢体语言丰富,再加上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对媒体采编流程的不熟悉,让他怀疑起林智双的真实身份,“感觉他不专业,压根儿就不像个媒体人”。

交谈结束后,林智双主动加了孙封及其同事的微信和QQ,并表示“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多联系”。孙封马上找到福州 50 34724 50 17511 0 0 2312 0 0:00:15 0:00:07 0:00:08 3130媒体同行核实,并很快得到确认:省台根本没这个叫林智双的“主任科员”。

林智双并没淡出一些宁德媒体人的视野。后来,孙封多次在当地会议及一些活动中见到他,而林智双的表现也越来越让孙封生疑了:不少记者参加活动都是费尽心思找采访线索,“笔头记个不停”,而每次看到林智双,他基本都是在找机会与领导、嘉宾合影。

一些合影在林智双的微信朋友圈晒了出来。与此同时,称林智双为组织、监察系统干部的报道开始传播。孙封注意到,一些突出林智双身份的文章,也出现在林智双的朋友圈里。

多名接触过林智双的媒体人推测,林智双可能接触过一些媒体的外包栏目,对媒体有所了解,但又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训练。

这个猜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印证。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一张姓名为“林智双”的某广播影视集团工作证上看到,证件载明的部门为某频道的生态类栏目,职务是“采编”。

前述广播影视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透露,他们进行了内部排查,确定集团内部没有叫林智双的员工。公开资料显示,这个生态类栏目的制作单位为福建某文化传播公司。

但实地走访网络公布的公司地址,发现并无该公司的办公场所。

“热心”而“夸夸其谈”的人

各种会议、活动及其报道之外的林智双,继续活跃在一些社交场合。在他的老家宁德市霍童镇,林智双则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

一名开农家乐的老板回忆说,林智双曾去他的饭店吃饭,并自称是记者,可以找一些关系帮忙宣传。后来,林智双带人到饭店吃饭时就说,“这个农家乐能做起来,离不开他疏通关系”,并让老板给每个客人留下名片。

而在当地一名村干部看来,林智双虽然热心,但多是夸夸其谈,做表面功夫,实际上没有他自称的那么大能耐。他告诉记者,有一次,林智双答应帮村里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他说他认识上级领导、肯定没问题,但最终这事儿也没办成”。

“说话夸夸其谈”也是媒体人周伟峰(化名)对林智双的印象。周伟峰是对林智双较为熟悉的宁德媒体人,他称,林智双热衷报道当地大小事件,“这里有什么奇闻,去采访一下,去看一下”,但林智双发表的不少报道不符合采编规律,“做法不专业”。甚至,林智双有一次还私自把周伟峰及其单位一起注明为作者,为此,周伟峰特地提醒林智双“不要做虚假的东西”。

不过,他接触的不少村民都对林智双的热心持肯定态度。下乡调研时,该人士听过一名村民说起之前因没法上户口,找到了林智双,结果林智双几天之后就帮他搞定了,也没听说要了钱财。

如今,不少人都知道了福建省直机关工委的声明。8月25日下午,福建省直机关工委官网发布消息,称“‘林智双’不是省直机关工委干部,有关其人新闻报道均为不实信息”。多名知情人士,事发时,林智双是在某要害部门被警方带走的。

前述声明称,林智双涉嫌多次以省直机关工委副主任科员的名义参加各类大型活动,同时通过各媒体网站、微信群或个人微信向外传播虚假信息,并附有多张与省级领导、厅级领导的合影,造成恶劣影响。

对于林智双假冒身份做了什么、是否有人受到财产损失等问题,今年9月底,对方表示暂不方便透露具体情况,如有适宜对外公开的信息,会及时向社会发布。

发稿平台称此前不清楚男子真实身份

针对林智双事件,福建省有关部门下发的内部通报称,福建省委领导非常重视,福建省主要领导也对此事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干部提高政治警觉,不要上当受骗。

9月中旬,林智双涉嫌招摇撞骗罪,被警方执行逮捕。案件目前仍在侦查中。

其实,这不是林智双首次被警方控制。记者从闽南一名公安系统人士处获悉,今年3月,林智双也因招摇撞骗,在闽南被拘留。不过那一次,他仅被拘留了5天。

“我们以前就觉得,按他那样的做法迟早要出问题。”与林智双打过交道的人,对其的评价都包含“有官瘾”“不太像真正的媒体人”等。

由于林智双在当地颇为活跃,他和同事都曾询问林智双到底是何身份,得到的答案却是“不方便透露”。之后,他们也没有再专门去查实。

宁德市一名张姓人大代表则记得,今年7月,宁德举办了一次茶叶宣传活动,作为参展商的他认识了林智双。这名人大代表回忆,活动举办之前,林智双自称是省人大代表,说也想参展。后来,张姓代表觉得不对劲——自己与林智双是一个地区的人大代表,但之前,他却从未见过林智双。

尽管身边的人怀疑不断,但这几年,林智双还是“一路绿灯”,现身福建诸多会议和活动,并把稿件发表于多家发稿平台,让自己的虚假干部身份传播开来。

林智双的不少稿件,都刊发于某网站的舆情频道。对此,该频道林姓负责人解释称,他此前不清楚林智双的真实身份,而作为通讯员的林智双,与记者也均是线上联系,“那个人根本不跟我们见面,只是把照片发给我们”。

林姓负责人又强调,这个署名为“林智双”的通讯员,与福建省直机关工委发布声明通报的,并非同一个人,不过,为了避免误会,该频道已经删除了有关稿件。

这家网站刊发的林智双的照片,与林智双本人高度相似。对此,该负责人回应称,“反正不是同一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