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民日报批官员作风:该发声时不发声,该斗争时不斗争,“和风细雨”背后是损人损己损党损国的“暴风骤雨”......

2017-12-28 政策最前沿

接到送钱拉选票问题的反映,仅仅批示退钱了事却不制止;让贫困生请领导吃饭被曝光,第一时间不是处理问题而是公关媒体……几起典型案件,折射出一些党员干部对身边不良风气和违规问题态度漠然,不仅让小伤口变成大毒瘤,更让从政环境污浊、政治生态恶化。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庸俗哲学和好人主义,是我们党坚决反对的作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好人主义盛行,有问题不指出,有过错不批评,这种庸俗作风盛行之处,往往就是党组织和领导上政治软弱、作风涣散的地方,就是党员、干部中出问题多的地方”。可以说,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差不多先生”,还是做敢于亮剑勇于斗争的“啄木鸟先生”,不仅是作风问题,更关乎党性原则。纠正“四风”新表现,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那些“知情不报、听之任之”的做法,正该好好捋一捋了。

作风建设,不仅是“不能干什么”的负向禁止,更有着“应该干什么”的正向要求。客观来说,现在顶风违纪的行为少了,党员干部做人有尺、行止有度。然而一些人却玩起了谁也不招、谁也不惹的一套,还美其名曰“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其实,对于错误的容忍,就是对于正确的挤压。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手段是置身事外,目的是讨好卖乖,麻痹了是非、善恶、真假之心,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背道而驰,看似好人,实则害人。有落马官员感慨,“要是当初同志们提醒一下,不至于走到这一步”;塌方式系统式腐败的盖子被揭开后,当地干部反思自己“既是污浊风气的受害者,又是造成这样环境的一部分”……现实案例一再提醒我们:该发声时不发声,该表态时不表态,该斗争时不斗争,面对问题冷漠旁观,看似“和风细雨”的背后,是损人损己损党损国的“暴风骤雨”。

现实中,也存在反映问题被孤立排挤,“吹喇叭”“抬轿子”反成座上宾的情况,助长了明哲保身、哼哼哈哈的“官场哲学”。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为人情所困、为利益所惑,怕结怨树敌、怕引火烧身,都是私心杂念在作怪,既是一种精致利己主义,更是一种不作为、不担当、不负责的官僚主义。无论是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还是得过且过的“太平官”,抑或是爱惜羽毛的“开明绅士”,这些时常见到的角色,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得失看得太重,一个共同的原因就在于党性修养、理想信念的缺失。

“你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二者不可兼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令人深思。1954年底,西北地区群众来信反映,在统购统销中存在食油供应紧张、地方政府强迫命令、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习仲勋当即决定把真实情况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什么才叫共产党员?什么才叫对党忠诚?老一辈革命家以自己的行为启示我们,对党忠诚,应当是一种无私忘我、行端影直的净气,是一种铁骨铮铮、腰杆挺直的骨气,更是一种敢于碰硬、敢于攻坚的勇气。

千言万语,说到底还是担当的问题。被誉为燃灯者的邹碧华,迎难而上、不计毁誉地推动司法改革,有人骂他不近人情,他却相信“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90多岁的杨维骏反腐30多年,有人劝他都退休了就别管闲事了,他却说“不能眼睁睁看着老百姓受苦不闻不问,谁欺压百姓我就要批评提建议”。面对矛盾和问题,邹碧华和杨维骏选择了迎难而上、挺身而出;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他们这样的党员干部,我们的事业发展才有了坚实的根基。“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账。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嘉善县调研时,针对“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的好人主义,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了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个人又有什么‘面子’不能抛开呢”。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唯有每个党员干部都勇于批评、敢于斗争,才能以每个细胞的主动性凝聚起党的强大战斗力,在新时代赢得新胜利、收获新光荣。

人民网评:只会对群众“发狠”的干部怎能做好工作

近日,一段镇干部强按群众头部令其鞠躬道歉,并伴有不当言辞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经查,视频中的干部系重庆巫山县大昌镇长陈勇。巫山县委决定,暂停其镇长职务,责成纪委依纪依规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陈勇的言行都已跌破公仆底线。作为领导干部,本应努力为群众服务,陈勇却摆出一副凶狠嘴脸,粗暴对待贫困群众,他被停职、面临严肃处理是咎由自取,是广大干部的反面教材。

据巫山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李泽龙家每月能领392元低保,镇里还给了3.9万元危房改造补贴。但在县里扶贫工作组回访时,李泽龙却说没享受相关政策。李泽龙为何这么说?他到底有没有领到有关补贴?扶贫款是否存在“跑冒滴漏”?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调查。

从已知情况看,李泽龙60岁,体弱多病,妻子是二级精神残疾,无劳动能力,母亲87岁,吃饭靠喂,这是个典型的老弱病残特困家庭。即便每月可以领到392元低保金,三口人的生活恐怕仍然艰难。这样的家庭无疑是扶贫攻坚战中的难点与重点,要帮他们实现“脱真贫、真脱贫”,对扶贫干部提出了很大挑战。对特殊家庭给予托底性保障,更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陈勇呢?非但不体谅李泽龙家的现实困境,反而因为县扶贫工作组回访时,李泽龙的回答让他“难堪”,大为光火。陈勇对李泽龙动粗还不算,更威胁李泽龙“还想不想吃低保”,哪有半点同情心与责任心?群众领低保难道是某些干部的“施舍”吗?困难群众应当获得的帮助是个别人可以随意剥夺的吗?这不仅是行政态度上的严重错误,更折射出权力滥用的危险苗头。

在扶贫攻坚的紧要关头,干部担心上级考核没有错,但考核的压力应该转化为工作的动力,落实在提升工作效率中。反过来说,罔顾“群众利益无小事”、只会对群众“发狠”的干部,会严重挫伤群众感情,令精准扶贫执行不到位,甚至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这样的人与事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谈领导者的修养,第一条就是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这个观念没有树立起来,其他都无从谈起。”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真心真情对待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一座古墓,一条未知生物,探访出来的则是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是一个默默无名之人的经历,一段早已被遗忘了的历史……阅读小说《奇事录》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