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泉灵: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2018-02-06 政策最前沿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越转越快,快到你要不然就躲在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里面,要不然挡着他的路了,你得断臂求生,再不然就跳上去,看看它滚向何方。

我这两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讲了一个案例,他说:“他爷爷有一年给他打电话,特别着急,说你们俩夫妻别在北京混了,赶紧回哈尔滨吧,这儿有好事情,这儿的环卫局在招环卫工人,不是临时的,是正式的,而且给上保险,2000多元/月,可好了。”

如果你不是当地人,可能理解不了“体制内、有保障”这六个字的“魔性”,也就更理解不了作者爷爷为什么会如此看中一份2000元/月的工作了。

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后来哈尔滨招环卫工这个岗位时,报了几千人,其中200多人有完整本科学历,甚至还有硕士毕业生。我不知道这些硕士在走进大学校园时,甚至在完成他们硕士论文时,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将来竟然会去做一个环卫工。

当然,在中国,我们还是比较强调“人人平等”,强调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实际上,不同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还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去选择走环卫工这样一条路呢?

借着这个案例,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活得特别不容易,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快了,但我们内心的价值观有可能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甚至在上上一个时代。

这个故事里的爷爷,我相信他的价值观其实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早期,他相信一个不变的体制、一个不变的单位,一个体制内可以每个月给你固定工资的人生状态是最有安全感的,他完全不知道在外面世界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面对焦虑,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变化的焦虑感,其实在两年前也发生在我的身上,很多媒体会问,你当着央视的主持人,为什么要去改变身份,做另外一个职业,你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通常开玩笑说,我在央视面临这样一个状态,就是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人说:泉灵姐,我特别喜欢你。后来有人说:泉灵姐,我妈特别喜欢你。再有人说:泉灵姐,我奶奶特别喜欢你。我特别担心很快就没有人喜欢我了,我就离开了。

这是一个玩笑,但真实地反映了我内心的焦虑,这个焦虑是其实我的外部环境已然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极其担心的是一个做传播的人,最后在自说自话、自怨自艾、自恋自哀,我们不知道真正想说服的人在哪里,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变化。

除了这种焦虑,对我而言,更大的恐惧来自于你明明知道世界在变,变得如此之快,变得如此无孔不入,进入你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实你并不知道它是怎么变的。

我儿子最喜欢去自然博物馆,每次到了那儿,我也跟着会看到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段落。有的时候,看着那个图版时,我就会想,最早一批大陆崛起,然后从海底开始把自己的鳍变成四肢走上大陆的动物,他们有安全感吗?

历史的演变经历了从大陆崛起,到陆生动物,再到哺乳类动物,最后到人类,但毫无疑问,第一批走上大陆的动物,一定死亡率特别高,他们痛苦,不如在海洋里得心应手。

我要不要做这样的人?大趋势没问题,但是我们的生命如此有限,我们是否要冒这样一个险?这是我两年前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我实在太好奇了,所以即便痛苦,即便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即便会造成更大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我仍然决定迈出这一步。

这一步在外界说起来,是华丽转身,但坦白讲,一点都不华丽,这个过程可痛苦了。但人生毕竟有限,如果我能在一辈子,尝试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而且相比于现在的世界,另一个世界又代表着未来的趋势,我愿意冒这个险,我的好奇心驱使我做了这个决定。

跟大家分享几个我自己体验到的,可能在原来环境里很难去理解的,到底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卖到1500元的厨房案板

我的一个朋友,文怡,早期在各种电视台上做各种教人做菜的节目,后来在网络上她变成了意见领袖、网红,干的也是教大家怎么做菜,但有很多粉丝。

有一天她突然想能不能教大家做菜以外,把在厨房里用的工具、锅、案板各种好的东西跟粉丝分享?

那么一个个体,搭乘上互联网时,能量能有多大呢?有一天她决定要卖一个产品:三块案板,就是厨房里做中餐用的剁的、切的,生熟分开的三块案板。

在我们这一代人(70后)当中,三块案板应该多少钱?我们心目当中几十块钱一块,贵一点也就一百多块钱,但她这三块案板最后卖了1500元。

当时我这样一个对价格不敏感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凭什么、为什么这么贵?她很快说服了我,她说服我的理由能够抵达你内心的焦虑,是最能够让你掏兜的。

她说:你们家的案板常年在提供霉菌,因为中国人习惯用木头当案板,那个东西又浸水,总是不干,总有一些水和汁渗透到木头纤维底下,案板上一块一块发黑,都是霉菌。

粗浅的医学知识告诉我们,霉菌是致癌的重要物质,这个案板把这么厚的木头压缩到这么薄,表面致密,不会有任何的霉菌,没有任何涂层。我立刻被说服了。虽然1500元买三块案板远远超过我认为的价格,但是在我的生活里是有需求的。

这就是互联网特别神奇的地方:它能迅速放大单个人的力量,只要你吸引了足够多的注意力,让别人足够相信你。

“江小白”的突围

这个时代,我们的不安全感,不仅仅是别人家的传奇,更重要的是在原来你非常熟悉的领域里,你认为自己就是专家,但实际上怎样呢?未必。

比如,中国今天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白酒。大家都觉得白酒是年份酒好,越传统越好,前头还有神一样的茅台,即便有互联网电商的新形式,大家也都在摇头,认为没有新兴白酒品牌的活路。

你们记得最后一个全国性白酒品牌是什么?天之蓝、梦之蓝,因为它搭上了电视最后的辉煌时代。电视是最后的大众媒体,今天的互联网即便有9亿日活、10亿日活,也是一个分众媒体,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得互联网是不一样的,但通过电视的力量推出最后一个全国性白酒品牌,这个品牌是天之蓝、梦之蓝。

在此之后似乎看不到这样一个快消品品牌能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性品牌,特别是在白酒行业里。但是,特别有意思的是,最近三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诞生了一个新的品牌——江小白,针对的是年轻人。

这个品牌有几大特点:

第一,它销售白酒的理念与传统行业不同。很多传统行业的人会认为我是卖白酒的,着什么急?酒要醇的好。20岁你不喝白酒,等着你到40岁还是会变成我的用户。

第二,它更了解90后相比70后消费心态上的变化。想象一下70后怎么喝酒的?一般攒十来个人,说几个人喝白酒,怎么也得凑够五个人或者至少四个人,才愿意开一瓶白酒,这是70后的社交特点。

90后有一个特别大的社交属性,他们在社交环境里,我不愿意迁就你,也不需要你迁就我。这就意味着白酒的包装要小瓶化,变成二两、半斤的,我一个人可以作主的,年轻人更容易购买它。

以前也有小瓶,二锅头就有小瓶,但是90后除了更个性化之外,酷是他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字,他消费的时候不仅仅是消费白酒,消费的是一种生命状态,就是酷不酷。你觉得他拿一个小二放在旁边会很酷吗?不酷。所以不仅这个东西要小、一个人能喝,还要喝着不差、喝着酷,而江小白很酷。

江小白包装上有一句话,是所有喝江小白的人所提供的,这些话怎么来的?当你进入社交媒体,用江小白的订阅号或小程序,可以在“我要说”写下你喝酒时想说的话,如果你脑子里突然空白,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它给你提供各种语言的模板,可以在上面改,还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每过一段时间,江小白就会选择合适的印在他们的酒瓶上。

今天的主流媒体是谁?是朋友圈啊,因为你们的时间都在那里面。所以,对于江小白来说,一个喝白酒的人不仅是一个消费者,同时是一个免费的传播节点;不仅是一个传播节点,还是一个内容提供者;不仅是一个内容提供者,还是整个品牌的参与者。

也就是说,即便在最传统的行业里面,当你发现你的品牌传播渠道已经从一个电视台的大众媒体变成以个人为节点的社交媒体时,所有的产品设计、所有的传播渠道、所有的思路都是发生变化的,即便在白酒这样一个传统行业里,都会有新的公司的崛起。

周黑鸭和德州扒鸡的区别

周黑鸭在香港上市时,一年销售额接近30个亿,利润7个亿。而德州扒鸡是三百年的国家级名品,大概今年可以卖到5个亿。

德州扒鸡目前有1500家门店,周黑鸭和它差不太多,都是卖禽类,他们一个非常传统,一个是新崛起的企业,之间有什么不一样?

德州扒鸡的历史是跟着中国的交通线演进的,德州扒鸡的大盛时期发生过两个阶段,第一是随着大运河走向了全国,第二是随着铁路走向了全国。以交通线为主要思路的德州扒鸡,直到今天主要的门店还是跟着高速线开的。

交通线发展到今天,消费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当年从山东德州坐着大运河的船到北京,需要好几天,坐着火车进来也得一天,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们至少在路上要吃两顿以上的饭。吃一顿饭,带点就凑合了,零食就能替代,吃两顿以上饭时,怎么也得在路上补充点。这就是德州扒鸡的兴旺史。

但今天,德州到北京太快了,别说吃饭了,一包瓜子都没嗑完就到了。这时候你需要一只整鸡吗?你愿意在火车上打开一只整鸡?德州扒鸡就是这样被干掉的,是因为你的外部环境变了,口味没有变,消费者对口味的喜好也没有变,但是消费场景变掉了。

今天的周黑鸭是什么概念?是一个肉食类的、新鲜的休闲食品。看起来是一样的,一只鸡、一只鸭,但一个还是沿着交通线布局,一个是以零食的方式走进你家门口、办公楼下面的便利店,有着天壤之别。

这是最容易解释即便在最传统的领域里,这个世界因为互联网,因为大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果你不去理解这种改变,对不起,你可能就会沦落为上一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都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

要相信新东西的颠覆力量

最近,所有人都特别焦虑,尽管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如此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会逼着你内心超级的焦虑。但是,对待这样的焦虑,我认为媒体要有独立思考和怀疑的能力。原来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No,我不这么看”“Yes,but……”,但我今天往往会回答“Yes,and……”,存在即合理,出现必有原因。

这就是我这两年心态的变化,所有新东西出来可能都是草莽一片,所有新东西出来都破烂不堪,但是只要相信它在底层有颠覆的力量,请你先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它。

这个时代里,我们为什么没有安全感?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越转越快,快到你要不然就躲在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里面,要不然挡着他的路了,你得断臂求生,再不然就跳上去,看看它滚向何方。”(张泉灵,原央视主持人、著名互联网投资人)

张一鸣:混得好的年轻人,都有同一个特质

持续学习进化,始终保持克制,做事不设边界,不对当下满足,专注长期目标,鲜有焦虑迷茫。张一鸣是如何做到的?

张一鸣,生于 1983,福建龙岩人,与美团王兴、雪球方三文同乡,三人并称龙岩三杰。2005 年,张一鸣从南开大学毕业,6 年从程序员做到 CEO,创办今日头条,5 年后估值 300 亿美金。

2015 年,张一鸣跟同事分享了 2012 年创业之初写过的一个 PPT。团队成员都觉得,今日头条现在的发展,跟当时的预估基本没变,所做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

他喜欢研究算法,他人生算法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延迟满足感”。

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词,但这是张一鸣最重要、最底层的一项特质。甚至张一鸣认为,延迟满足感程度不在一个量级的人,是没法进行有效沟通的。

什么是延迟满足感?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有个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马上获得一样奖励,比如 1 个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得到 2 个棉花糖。

实验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 SAT 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等。

延迟满足,就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张一鸣说: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没有延迟满足感。

下面我们就看看,张一鸣是如何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中利用延迟满足感的。同时也希望,这篇文章也能为你带来行动上的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

刚毕业时工资差三五千块可以忽略不计

选什么专业、公司、职业、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左右。

比如很多人毕业后愿意去外企,不去新兴公司。2006 年左右,很多学弟、学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 IBM、微软。但实际上,很多人出于短期考虑,比如名气大、薪酬高一点,都去了外企。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我更关注事物的本质,关注事物的未来走向,看这件事是不是长期有益的。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就很浪费时间。

我曾总结,当自己无法选择和判断的时候,就要离远一步,远到用更重要的原则和更长时间的尺度来衡量就清楚了。

2016 年,新经济 100 人的李志刚问我,“三年多,你做了哪些关键决策,让今日头条从一亿美金,做到了百亿美金?”我觉得,大部分重要决策,我在创业之初头三个月就基本做完了。

延迟满足感,决定了你做判断时,是基于长期还是短期。

工作不分你我,做事不分边界

大学毕业第二年,我就管理四五十人。

2005 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加入酷讯。一开始我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但第 2 年,我在公司管理四五十人的团队,负责所有后端技术,同时也负责很多产品相关的工作。

第一份工作就成长很快,不是因为我技术最好,更不是我有经验。主要原因有 2 个:

第一个原因是,我工作不分你我。

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当时 Code Base 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得到成长。

工作前两年,我基本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到家继续编程。我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公司要求。

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一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分,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第二个原因是,我做事从不设边界。

当时我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但是,做更多事情,让我得到很大的锻炼。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愿意主动做更多,得到更多的锻炼,而不是去斤斤计较这是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曾四次创业,都没坚持到最后

创立今日头条之前,我参与过 4 家创业公司,但每次都没有坚持到最后。

我很早就意识到,创业如果不顺利,早死早升天,往前看就行了。

如果你的决定是对可见的最大系统,比如社会,是有增益的,你就应该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经常见到一些小的创业团队,每个人都不愿意走,其实早点解散了,对他们都好。

也许你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到时候还可以将利益重新分配。比如我离开九九房的时候,当时九九房的投资人也投资了头条,他们现在收益良好。

有时作为团队老大,我会先于公司解散走掉。你问我会不会感到内疚,可创业成功本身就是低概率事件,买彩票没中会有内疚感吗?而且当时我为团队找了我认为比我更合适的 CEO。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一直往前看,而不是满足于当下,满足于已有的成绩。

我创办今日头条不是为了成为腾讯高管

2016 年 7 月,传言称腾讯要收编今日头条。

有同事郑重地跟我说,他来加入头条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成为腾讯员工。

我当然也不是,我创立公司,才不想成为腾讯高管,这样多没意思。

其实,我创立今日头条不到一年的时候,有巨头给了我一个很诱人的投资  Offer。我纠结了整整一个星期后就拒绝了,我觉得这个是兴奋剂,在自己内功未成之前会导致内生力量受到遏制。接受巨头帮助,也会被迫站队,使得自己的想法不再自由奔放。

这类事情,好处是明显的,坏处是隐含的,但这类情况很多人容易高估好处,低估坏处。这是一种典型的延迟满足感不够的体现,对长远信心不足。

不要只想着做春播秋收的事。延迟满足感,会让你不用天天想着春播秋收,而是先把最优的目标推得很远很远。

年轻人应该有更高的目标,不要局限在北京买一套房

我的大学同学、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技术、成绩都比我好,但 10 年过去,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为什么?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有的同学加入银行 IT 部门,只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是否有北京户口?是否能买一套经济适用房?如果你不甘平庸,有更高的目标,其实你就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

如果你一毕业,就把目标定为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你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很大影响。你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不愿冒风险。

比如,我见到以前的朋友,他业余做一些兼职,获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职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对本职工作有影响,既影响他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快点赚钱付个首付。

他看起来是赚了,其实是亏的。

另外,年轻人应该住在市中心,哪怕房子小一点,在市区有更多的交流和活动,下班后也不需要浪费大好时光和宝贵精力去挤地铁。年纪轻轻不要着急在郊区定居,买了房我也建议你搬到市区来。

延迟满足感的对立面,是即时满足感

绝大多数的人生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太在乎即时满足。一点付出,没有立马回报,就会觉得痛苦。延迟满足感,会让你有更高的目标,定更高的标准,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 10 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我毕业时就想,以后要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很多人说,“我要赚到第一个 100 万,一定要通过创业赚大钱。”说实话,我对金钱的渴望没有特别强烈。当时只有一个感觉,要做有意思有挑战的事,和优秀的人一起做。

这几年我感觉自己又重新学习,或者说补习了本该在青少年阶段学习的东西:

如何阅读、如何了解自己、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正确地看待别人意见、如何激励自己、如何写作、如何坚持锻炼身体、如何耐心。

我最欣赏自己的特质,就是延迟满足感。而最大的延迟满足感,是思维上的。延迟满足感的本质是克服人性弱点,这是一项长期修炼。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后推迟一下,这会让你提高标准。

你的延迟满足感程度更高,你就会耐心更好,标准更高,目标更大,做事更从容专注,不计较眼前的利益,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对一时的成功看得淡,对短暂的失败不恐惧。(作者粥左罗)


看精彩内容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