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诗人情怀流露赤诚为民的心声......

2018-02-15 政策最前沿

十九大被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栗战书,是我国当前领导当中一个富有文学才华的的高级领导干部。几十年从政生涯,栗战书历任冀陕黑黔四省,足迹遍及河北、西北、东北、西南,而后进入北京任中央办公厅主任,而今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他不仅工作踏实,作风优良,政绩卓著,而且口碑极佳,为人称道。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栗战书刻苦读书,积极进取,悉心创作,几十年创作诗词积累下来达数百首,曾经博得“诗人首长”之美誉。其中,题为《江畔思乡》的诗作广为人知。笔者熟知的是栗战书的散文作品。第一次阅读栗战书书记的一个怀人散文,在烈士陵园的围栏墙上的玻璃框里,感触很深,并留下深刻印象。我以为在我国当代散文园地之中,这篇散文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佳作,堪称我国当代散文作品的精品力作,是我国散文百花园当中一朵奇葩。我深愿这篇散文为更多的读者所拜读和赏析。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我们的革命先烈是多么伟大,多么可爱,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纯朴,为了革命他们付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经受了怎样的心灵创痛,我们今天的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

从这篇散文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高级领导的心灵,听到了他坚决赤诚为人民服务的心声,而这种心声是那么淳朴,那么自然,仿佛叮咚作响的山泉水,清澈见底,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是非常真诚和淳朴, 是不参杂一点水分的,绝对是装不出来的。本文,我们看到了高级领导的成长之路,看到了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是怀着多么淳朴的百姓情怀,他们有着怎样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有着怎样的底层情怀,他们是怎样时时刻刻注重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的,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是怎样笃志丹心带领人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幸福。从本文,我们看到了作者高尚的情怀和淳朴的心灵,作者从小经历叔叔牺牲的心灵伤痛,但是,他没有消沉颓废,没有一味沉浸在痛苦之中不可自拔。坎坷的人生道路,没有泯灭他对真善美的追求,没有泯灭他的诗心,没有泯灭他对人生哲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没有动摇他像叔叔一样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心志。读完本文,对我们的心智有很大的提升,会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人生,并且坚定光明未来的信念。本文仿佛清澈的泉水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作者没有受叔叔牺牲的影响,萎靡不振,而是毅然走出心灵的创痛,从荆棘当中采撷生命的馥郁鲜花,从低沉中发现崇高,从繁复的世态人情当中发现那些支撑着生活的美好事物,借以点燃人们的生活热情,强固人们的生活信心,鼓舞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文章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完全出自他对现实生活对自己亲人壮烈牺牲沉痛往事的深刻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简单机械重复,生硬死板,本文对高尚深刻的哲理阐述,那么自然生动,水到渠成,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亲人的身份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和自己心志的真实历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栗战书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又经常忽视的景象,而且能引人入胜,极富情致和个性。

作者运用高超的写作艺术,文章写得朴实无华,非常感人,读来荡气回肠。本文坚持表现人生的真善美及其统一,使我们感到“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我们为文章弥漫的醇厚的真情、为作者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和笃志丹心服务人民的赤诚情怀、为一个高级领导干部的平民情怀感动。本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不论写人还是叙事,都倾注着作者对亲人对故乡对人民浓烈而深沉的情感,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散文特性的正确把握。

文学不是无情物,情感是文学艺术的精魂,没有情感的文学就没有生命的活气和灵性。“艺术就是感情”(罗丹),文学就是情学,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本文就是饱含深情的佳作。庄子曾经说过:“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情感贵在真诚”,这一体现着中国式的精神超越路径的思想,贯穿本文始终。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真诚的,应该忠实于内在世界的客观性和感官感觉(包括幻觉)的真实性,以成熟的技巧精确地描绘自己构造的理想世界。本文之所以感人,读后让人难忘,因为本文讲的是真人、真情、真心、真语,所以本文很富有感染力,深得读者厚爱。散文是“文学的测谎器”,“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读完本文,我们感到本文字字真情,句句真心,完全是生活的探照灯,是生活的真实描摹。本文作者就是捧着一颗心在和读者诉说交流。

本文真实客观,没有任何虚假和造作,实实在在,自自然然。文章真是生活的再现,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对生活的描摹和勾勒的素描。从中,可以看出栗战书是一个很实在很可靠可信的人。本文文笔细腻生动,叙述真切,随着作者的叙述,读者似乎穿越历史烟云,回到六十多年前,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那泣血溅泪的一幕幕往事,亲身感受那那浓浓的亲情乡情。本文立意高远,构思巧妙,人物形象饱满,富有立体感,细节繁复。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非常真实,没有丝毫虚构,真人真事真情。

本文之所以感人至深,在艺术上有以下可取之处:作者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全面书写叔叔的形象,通过亲人的讲叙,报纸上的报道,战友的书信,叔叔留存的书信,文字,照片,资料的提炼,作者实地探寻,多个环节,作者都生动地再现了叔叔的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使得叔叔的形象饱满深厚,富有立体感,栩栩如生。

从文章当中,我们看出栗政通是一个早就决心献身革命的英雄战士,他对自己的事业的危险性有非常清楚的认识,随时准备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献身,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视死如归,是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高尚的人。为了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他少小出家,常年在外奔波,风餐露宿,浴血奋战,与亲人聚少离多,仅靠书信和照片维系亲情。这些,文章当中有非常生动的记叙:在叔叔参加南下支队由延安出发去南征时,他急匆匆地与妹妹话别:“我们有紧急任务,明天一大早在延安机场集合出发。我这一走,也可能一年半载就回来,也可能二年三年再回来,也可能永远回不来。闹革命、求解放,战争、打仗,反正脑袋和身子是随时准备分家的。”当妹妹感到言犹未尽,第二天,再次赶到机场,兄妹再次话别时,叔叔只是急匆匆地说了一句:“你好好读书,我要是牺牲了,你把咱爹咱妈照顾好。”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现了叔叔早就在心里做好献身革命的准备了,确实是一个纯粹的坚强的忠诚的革命志士。言为心声,这些素朴真实的话语确实表达栗政通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和热爱,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以及自己为民族解放和推翻国民党黑暗统治、拯民于水火的钢铁般的决心和意志,对祖国解放事业的必胜信念,对胜利后光明前途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叔叔是在教育自己的妹妹树立正确的革命信念和世界观,那就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身,死得无怨无悔,做人要信念坚定,这些充分表现了叔叔对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妹妹的无限深情。

本文着重表现了作者对叔叔的深厚情感,有崇敬之情、有浓厚的血缘亲情;同时文中也有父母对牺牲的儿子无法排解的父子母子之情、姑姑们对哥哥的深厚的兄妹亲情、父亲对弟弟的深厚的兄弟亲情,家乡父老相亲可贵真挚的乡情,还有战友之间的深沉的友情,各种美好真挚的感情萦绕本文,使得人深深感动。人间最难是真情。作者深刻地表现了人们的细腻丰富的感情。

文章还表现了革命志士之间的可贵情谊,同志之间、青年男女之间纯朴的友谊。作者非常生动地再现了村人的纯朴深情。全村人是如何对待已经牺牲的村人的:在叔叔离家归队之际,全山村的男女老少乡亲们,都到叔叔家门口为他送行。在叔叔尸骨安葬故乡那天,全村人几乎都到了,大家都要求打开棺柩,再看上政通一眼。在场的人排着队,一个一个地手扶着棺口,含着泪,低着头,瞻仰了叔叔的遗容,和叔叔做最后的诀别。村支书致简短的悼词,然后烧纸,上供品,燃放鞭炮,披麻戴孝的家里人和村上人都趴在地上呜呜地哭。就这样,用革命加传统的方式,完成了叔叔棺骨的安放。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读到这里,读者莫不为浓厚的乡情所感动,无不为英雄的早逝而悲伤。故乡,永远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正是因为这样深情朴实的乡亲,才孕育出了这么富有激情的勇士。

作者把和叔叔的感情作为重点来写,以此作为主线来贯穿全文,其他人作为副线穿插全文,全文有详有略,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我们再看叔叔的战友和叔叔的感情。文章生动地抒写了叔叔的深厚感人的战友之情,深情地讴歌了革命志士之间在长期革命战斗之中形成的血海深情,实在感人至深。作者在烈士陵园参观,意外地看到了一张五十年前的报纸和报纸上的悼念叔叔的文章。这份已经发黄并有破损的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了悼念叔叔牺牲的文章,可见叔叔的战友的深情。这个悼文,用最朴素实在的战士的语言真实地讲叙了作者叔叔生前的一些事迹,主要是讲述了叔叔在战斗中智勇双全,平时在生活上简单朴素,工作却是雷厉风行,积极负责,并且作风优良,经常深入下层,积极设法亲自解决实际问题,对人诚恳而和蔼,受到全团的留恋和赞叹,牺牲前仍旧不忘革命的感人遗言。悼文最后,赞扬叔叔是人民的功臣,永垂不朽,吁求叔叔安息。从悼文提到的对叔叔生前往事的怀恋和赞颂,可以看出战友对叔叔的无限怀念之情。叔叔确实是深得人心的,是受人爱戴的,所以他的牺牲使得大家都怀念和伤心。

文章的叙述充满了深深的悲伤和遗憾之情,但是文章最后作者没有一味地沉浸在悲伤之中不可自拔,而是自觉地升华了思想,最终走出悲伤,战胜悲伤,化悲痛为力量,自觉自愿地献身人民,获得精神上提升:“现在他死了,他的寒骨还在千里之外的眉县马家山的山洼里,他的灵魂还在荒郊野外漂荡。而家里有他的父母兄妹,有他结婚不到一个月就匆匆离别,而一别就永远不能再相见的新婚妻子。况且,他最后一次离家时心情并不高兴,他是生着气走的,他很可能在战场上是生着气向敌人冲杀而饮弹身亡的。”这里,作者写出了叔叔牺牲的悲情,寒骨在外,灵魂飘荡,荒郊野外,而“家人健在、新婚永别、负气出走”这些则更加渲染加重了本文的悲剧氛围,让人唏嘘不已。看来,矛盾和误解是到处存在的,亲人之间也不例外,这自然是无限遗憾的事情,但是无法挽回。

本文可取之处很多。文章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前面已经有举例,例如写到叔叔离家出走时全家人各自的表现等。其次,本文语言朴实,不事雕饰,没有华丽辞藻,全是家常话和口语,实实在在,普普通通,仿佛是在和读者交谈,是在讲述故事,娓娓而谈,自然从容,非常流畅。再次,本文善于渲染氛围,借景抒情,全文笼罩着深深的伤感氛围,深深的怀念之情,任何读者只要你读本文,就会进入文章营造的这种伤感氛围,不由自主地随之感伤。文章开门见山,点出这是清明节,春雨潇潇,自然是思念亲人的时节,接着作者就写道,以本文献给自己的叔叔以及一切的烈士们。文章一开始就笼罩着浓厚的悲伤氛围。

我们期望读到更多这样真情感人的好文章。

附:

栗战书: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

“这是我寸心的表白,当我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让这张被战争锻炼成的肖像,随着你们漂泊吧!”

这是叔父最后一次寄给家人相片时的附言。每当我看着叔父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几张发黄的相片,读着叔父的家信及寄相片时的简短附言,不禁心潮澎湃,热 泪盈眶。虽时光流逝,思念却依旧萦绕于怀,总感觉不吐不可以告慰叔父的在天之灵。

叔父栗政通生于1923年,1937年入伍,编入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参加了抗日战争,亲历了百团大战、保卫延安、南泥湾大生产、南征北返。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在西北战场上的扶眉战役中,叔父作为第1兵团6师18团独1营营长,在攻占马家山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

让漂泊的灵魂回到家里来

我同叔叔并没有见过面。当他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是我崇敬的偶像。

记得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不止一次地向我讲述有关叔叔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从陕西眉县运回叔叔的灵柩并进行安葬。那是1950年春天的一个晚上,爷爷、奶奶把全家人叫到一起,大家围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共同商量着一件几乎全家人都深切关注和惦念的事情:叔叔参军离家13年了,只在1949年的春天回过一次家并结了婚。现在他死了,他的骨骸还在千里之外的眉县马家山的山洼里,他的灵魂还在荒郊野外漂荡。而家里有他的父母兄妹,有他结婚不到一个月就匆匆离别,而一别就永远不能再相见的新婚妻子。况且,他最后一次离家时心情并不高兴,他是生着气走的,他很可能在战场上是生着气向敌人冲杀而饮弹身亡的。凭着他10多年的战斗经验,凭着他当过侦察排长、侦察连长的经历,他是不应该死的。现在他死了,虽然他再也不会向家里人述说着什么,但家里人误会了他,应该把他叫回来,应该用亲人的亲情去温暖他那颗可能受到创伤的心。几乎是一整夜,全家人边商量着如何把叔叔的骨骸取运回来,边回忆着叔叔与家人壮别的一幕,所有人的眼里都噙着泪花,父亲哽咽着,姑姑们则大声嚎哭着,只有坚强的爷爷、奶奶把悲痛的泪水咽在自己的心里……

那是1949年3月,叔叔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后,奉命撤回西北战场,部队就从我的家乡一带路过。当时,家里给叔叔找了一个媳妇,叔叔也顺便回家完亲。叔叔那时是营长,回家时骑了一匹枣红大马,带了一位年纪尚小的勤务兵,实际上也是警卫员。叔叔离开部队时,部队首长告诉他:革命即将胜利了,你回家成亲后,如果愿意回来就回来,如果不愿意回来,就把那匹马留在家,让勤务兵赶回部队。叔叔已经12年没有回家了,与家人的团聚,新婚的甜蜜,胜利的曙光,还有他带回的淮海战役立功受奖的勋章和奖状,这些令人高兴的事情,使叔叔的心情格外兴奋,他真有点不想再回部队了。一天晚饭时,叔叔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家里人,他受到了全家人的“批判”。爷爷说:“革命还没成功,你怎么能当‘半截子革命’呢?”大姑姑说:“你不能当逃兵!”小姑姑说:“我看你是怕死哩!”叔叔听了十分生气地说:“我怕死,你到战场试一试,一颗炮弹就会把你吓死!我为了发起一次冲锋,死过3个司号员。一个站起来刚吹响号角,敌人一枪把他打倒,第二个、第三个都是这样牺牲的。最后是我冲出来,立在最高处吹响了冲锋号,高喊着‘不怕死的战友们,跟我冲啊!’敌人的子弹从我头上嗖嗖穿过,我怕死,你敢吗?”那一夜,叔叔辗转难眠,他的心里可能进行了一场不知是什么味道的痛苦斗争。第二天一大早,他执意要回部队,爷爷、奶奶,还有他那年轻美貌的新婚妻子,还有我的父亲、小叔、姑姑们,还有全山村的男女老少乡亲们,都到我家门口为他送行。他抱着那匹高大的枣红大马,深深地亲吻了一口马的脸颊,便踩镫跨马,飞也似的奔驰而去。全家人呼喊着:“政通,你要回来呀!”奶奶哭着说:“好孩子,一定会回来的。”我那婶婶则转过身,用双手捂着脸呜呜地哭,汪汪眼泪从手指缝里流淌出来。而这一切,叔叔似乎一点都没听见、没看见,只管骑着他那匹骏马,连头也没有回,急速地转过了山嘴,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叔叔就这样连蜜月都没有度完就走了,走了就再没有回来。大约五六个月后,家里收到了部队寄来的叔叔牺牲的通知书,才知道他离家两个多月就永别了人世,全家人又一次沉浸在悲痛和思念中……

家里人商量的结果是由我父亲到眉县取运叔叔的灵柩。我的家乡河北省平山县距陕西省眉县千里之遥,那时交通十分不便,没有汽车,连马车也不是一路顺通。父亲带了叔叔的《烈士证书》,赶了两匹骡子,备足盘缠和喂牲口的草料上路了。叔叔的棺柩是他牺牲后部队为他做的,用的是三寸厚的松木板,重得很,并且用大红漆进行了油漆。在棺柩的正前面,雕刻了两支交叉竖立的枪。父亲是把叔叔棺柩的一头放在骡子的后脊驮架上,一头放在另一匹骡子的脖子驮架上,让两匹骡子一前一后行走,日夜兼程,用了30多天时间才运回老家杜家庄南沟。棺柩运回后,家里人在村西南角一座小山头下面为叔叔选了墓地。安葬那天,全村人几乎都到了,大家都要求打开棺柩,再看上政通一眼。于是,在墓地处,打开了棺盖,只见叔叔安详地躺在里面,胸部覆盖了一面鲜红的绣着镰刀斧头的党旗。叔叔的头部和腹部都用白色的绷带多层缠绕着,绷带上映着褐红色的血迹。显然,他是头部、腹部都受了致命的枪伤而牺牲的。在场的人排着队,一个一个地手扶着棺口,含着泪,低着头,瞻仰了叔叔的遗容,和叔叔做最后的诀别。村支书致简短的悼词,然后烧纸,上供品,燃放鞭炮,披麻戴孝的家里人和村里的人都趴在地上呜呜地哭。就这样,用革命加传统的方式,完成了叔叔灵柩的安放。

20年后,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曾当了几年“放羊倌”。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茔,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当;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他,在我的想象中,就是手托炸药包的董存瑞,就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端着爆破筒跳入敌群的王成!

他“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赋予祖国”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陕西是叔叔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对这片洒满无数革命烈士鲜血的英雄土地,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充满着向往。事情就是这样的有缘分。1998年我由河北调到陕西工作,有机会沿着叔叔战斗过的地方,寻找叔叔战斗和牺牲留下的足迹。1999年清明前夕,我到宝鸡、眉县下乡,午饭间我向当地领导同志谈起叔叔在这一带牺牲的事情,他们即派人到扶眉战役纪念馆打听,并很快告诉我,馆里有政通同志的资料,展室有他的事迹介绍,陵园还有他的坟墓(是1955年11月建陵园时从马家山埋葬叔叔的地方取土为坟)。并说,扶眉战役我军一举歼灭国民党胡宗南、马步芳军4.4万余人。我军伤亡、失踪数千人,政通是牺牲的军官之一,是著名英雄。饭后我和陪同人员即赶往纪念馆。纪念馆内,墙面上悬挂了许多烈士的照片,展柜中陈列着烈士的遗物。遗憾的是,在我叔叔事迹介绍栏上方,没有他的遗像,但却张贴了一张1949年6月份日子不清的《人民军队》报。这份已经发黄并有破损的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了悼念叔叔牺牲的文章:

悼栗政通同志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二日,噩耗传来,毛主席的好战士优秀共产党员——栗政通同志于陕西眉县马家山战斗中光荣牺牲了。

十八团奉命围歼金渠镇的敌人,独一营担任控制马家山制高点的任务,以防敌人增援。谁知马家山早被敌三十六军一六五师四九五团占领,部队刚接近,就被封锁住前进道路,这时英勇的营长栗政通同志,为完成光荣的任务,就不顾一切带领三连冲上山去,不幸就在这时,栗政通同志腹部中弹与人民永别了。

栗营长是河北平山县人。一九三七年入伍,三八年入党,自参加部队后历任侦察员、政指、连长、副营长、政教、营长等职。并经过南泥湾生产和闻名的南征北返。

他在战斗中智勇双全,一九四八年部队西府行动,一营打抗击,由于敌人兵力超过我们几倍,他带的重机枪排被敌紧紧包围。这时,他对敌高喊:“你是哪一部分?快去追八路军!八路军往西跑了!不敢打枪,谁打枪谁负责任!”敌人在他的指挥下往西追去,部队才转危为安。平时他在生活上简单朴素,从来没有穿过另外的衣服。他雷厉风行,积极负责。一次在韩城县休整,为减轻人民负担,到十多里的地方背粮,他就背了五六十斤。三月间部队向陕西渭北进军,他为了部队战士少受痛苦和胜利完成任务,每到宿营地不分早晚,就到各连检查部队有多少脚上打泡的,想很多办法使打泡的把泡消下去。那时其他单位坐大车的很多,一营没一个。他经常深入下层,找班长谈话,在谈话中了解到连的领导有些方式差,就借空闲进行指导,很快地解决了领导问题。机枪连连长张加彬在生活上有些特殊,他很快地给纠正过来。他这种对工作负责对人诚恳而和蔼的态度,在十八团提起来没有不留恋和赞叹的。

栗营长在负重伤时,他告诉政治干事花玉春同志:“你告诉李教导员,我是不行的了!现在我把这支部队带得能打仗了,这次我牺牲了,叫他好好地领导,完成光荣的任务。我牺牲了不要紧,中国还有四万万五千万同胞,革命还是会胜利的。”

政通同志请安息吧!你所盼望的今天基本上实现了。我们为你报仇,更坚决为你的理想而战斗到底,你是人民的功臣,是永垂不朽的。

读着这篇50多年前的悼文,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我将写有“沉痛怀念叔叔政通”的花圈摆放在这篇悼文前面,并向张贴着的那张报纸深深地三鞠躬,以寄托后辈儿孙对先烈们的哀思,心里默默地想着:敬爱的叔叔,您是人民的功臣,您的侄儿今天站在这里,决心继承您的遗志,为您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那天以后,我开始为纪念馆收集叔叔生前的照片和遗物。没想到姑姑、叔叔以及政通叔叔生前的战友真还保存了不少的相片、信件。2001年1月8日,远在珠海休养的叔叔生前最亲密的战友张扬同志给我来信,并寄来他保存了50多年的政通的照片,他在信中谈道:“你叔叔政通在四九年四月二十七日的照片,在他英勇受伤后他叫营政治干事花玉春交给我,这可能是他牺牲前的最后一张照片,我保存至今,现寄你。他‘生前的表白’,使我们悲痛、哀思,又使我们坚定、忠诚,为人民奉献一切。”叔叔在那张照片的背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是一个热心的战士,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赋予祖国。当我咽下最后的一口气时,就让这个寸身的灵魂愉快的漂泊吧!

生前的表白

政通 四九、四、二十七日”

“热心的战士”、“人民的功臣”

叔叔说他是“热心的战士”,人民说他是“人民的功臣”。这些话句句是真,并不夸张。

叔叔是在祖父栗再温引导下参加革命的。祖父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中共北平市委、太原特委工作。1934年受北方局派遣回到家乡,在太行山一带开展党的工作,任中共直西特委书记。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359旅战地工作服务团来到平山,宣传抗日救国,并开展扩军,随后王震将军也到达平山。在王震同志领导下,祖父同特委、县委和八路军工作团的同志遵照《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号召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齐心协力打东洋,动员广大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祖父作为特委书记,决心带头动员家人参军。在这之前的1936年,我那年仅20岁的大叔栗政清(1933年入党,时任中共平山中心县委委员、宣传部长、团委书记),接到中共北方局的指示,在到天津受训(即参加学习培训)途经石家庄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后被关押在天津一家日本监狱,受尽苦难折磨,伤口感染,遍体腐烂,于1936年底牺牲于监狱,全家人的悲痛尚未散去。但我坚强的爷爷,毅然决然地送子参军,将我的伯父栗政民、叔父栗政通送到部队。我的伯父和叔父也怀着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并为弟兄报仇的一腔热血,穿上了八路军服装,扛起了“三八大盖儿”。在爷爷和伯伯、叔叔的带动下,从10月7日开始,只用了1个月零3天的时间就扩军1500多名,几乎全是平山县人。那时,县里有些同志不愿把这支部队送给正规部队拉走,而想编入平山县抗日游击队。祖父从大局出发,耐心说服了地方的同志,并亲自把伯父、叔父和新招的1500名新兵送到山西省八路军120师359旅驻地,当面交与王震同志。这些新兵被编入359旅718团,号称“平山团”。

战争年代,拿起枪就打仗。叔叔参军时刚刚14岁,个头又小。听伯父讲,行军时常常由伯父替他背着枪,夜晚宿营伯父要两次叫他起来撒尿,不然,行军打仗疲劳,有时他会尿炕尿裤子。抗日战争之初,刚参军的叔叔随359旅战斗在晋西北地区,参加了配合保卫太原的忻口战役、配合129师679团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的战斗、出击同蒲铁路北段的战役。在晋西北战役中,叔叔参加了克复岢岚、神池、宁武诸县的战斗,继而开辟了雁北应(应县)山(山阴县)朔(朔县)等县解放区。特别是在邵家庄一战,击毙敌常冈旅团长少将,使日寇闻风丧胆。在上下细腰间、南土岭、西张望和冀南等战役中,叔叔所在的718团功勋卓著,战绩辉煌,毙伤敌伪军10000余人。1938年秋,日寇分九路进攻晋察地区,叔叔和战友们一起奉命阻击三路日军,在山西灵丘以北地区血战7天7夜,击退日寇4000余人的疯狂进攻,保卫了边区。那次战斗中,叔叔冲锋在前,英勇顽强,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冲敢打的大无畏精神,火线立功,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著名的河北省灵寿县陈庄歼灭战中,叔叔所在连队协同兄弟连队顽强坚守阵地,阻击敌人逃窜,穷凶极恶的日寇水源旅团就在英雄子弟兵顽强抗击、猛烈冲杀下全部被歼。718团在太行山中、滹沱河两岸、晋北丘陵地带,到处与日寇作战,打了许多胜仗。718团打胜仗出了名,“平山团”的名字使人民欢欣鼓舞,使日伪军胆战心寒,在抗日战争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1941年3月,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叔叔随359旅718团开进了南泥湾,参加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叔叔和官兵们一起冒着风雪严寒,破冰涉水到百里之外的延长去背运粮食;没有油盐酱醋,设法打柴烧木炭,再运到延安等地去换取;没有菜肉,上山拾山货,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或扛枪打猎,下河摸鱼。当时野蒜、苦菜,还有水面的野芹菜都成了他们最好的食品,河里的鱼鳖,山上的野猪、野羊、野兔成了战士们最好的野餐。没有生产工具,就找废铁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组织人来拉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359旅战士们掀起了开荒热潮,并获得了巨大的成果,真正做到了“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屯垦两年半,叔叔被评为劳动英雄。1943年9月,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到南泥湾视察,叔叔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年底又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经受了大生产运动的锤炼,聆听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诲,学习了文化知识、生产技术和马列主义,叔叔从思想上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全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靠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赢得胜利。“为了战争的需要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是叔叔在记述大生产运动的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也是叔叔在以后的战斗和生活中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动力之源。

“共产党同广大人民群众有密切的关系,困不死,饿不死”

为进一步开辟和巩固湘鄂赣桂粤革命根据地,切断侵华日军南逃之通道,1944年秋天,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359旅主力和一批抽调的干部组成“南下支队”开赴江南。支队由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全军共约5000人,由6个大队组成,叔叔被编入陈宗尧带领的第二大队。部队出发时,祖父栗再温在延安中央党校工作,我姑姑栗政华在桥儿沟延安中学读书。那日晚饭后,叔叔急匆匆地来到桥儿沟,告诉我姑姑说:“我们有紧急任务,明天一大早在延安机场集合出发。我这一走,也可能一年半载就回来,也可能二年三年再回来,也可能永远回不来。闹革命、求解放,战争、打仗,反正脑袋和身子是随时准备分家的。”叔叔走后,姑姑总感到有些话没有诉尽,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姑姑就赶到机场,想与叔叔再说上几句话。机场已是黑压压的一片,部队已经集合。姑姑正在踌躇,叔叔跑了过来。兄妹离别,本来有许多话要说,但时间不允许了,叔叔又是急匆匆地说了一句:“你好好读书,我要是牺牲了,你把咱爹咱妈照顾好。”随后便飞快地融入涌动的人海,姑姑一人站在刺骨的寒风中哭泣……

南下支队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的独立、自由,为着全国的和平、民主、团结,不惜一切,以坚决的战斗行动回击了敌人,挫败了敌人的阴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7年6月,叔叔给姑姑的信中比较完整地概述了被毛泽东同志称为“第二次长征”的南征北返的经历。信中写道:

“政华妹:

你的来信于六月一日顺利收到了。数年的分别,悠久的远念,能在今天的信上互相告诉着别离后的一切,使我异常地兴奋。

在灾难的战争日月里,你们锻炼得这样坚强有为,这的确是你们的进步和成绩,望你们努力吧,前途是无限的光明。离开家庭的我茫茫十一个年头了。一九四四年的冬天,部队奉令南征,就在延安同你们远别了,战马似的我奔驰在祖国的战争烽火里。经过四十天的战斗生活,胜利地到达了湖南省,在长沙及湘江、洪湖一带展开了游击战争。从南征开始,我就转向军事工作了,特告。

到达江南之后,不久建立了湘鄂赣边区(湖南、湖北、江西),后来因敌伪顽合流扫荡,不能巩固,故此部队又奉令继续南进,经过了三十天的行军作战,到达了广东省的南雄县。日本宣布投降,国内情况之变化,马上奉令北返。这时的情况非常紧张,蒋介石调了七个师,追剿、堵击,企图将我们消灭在湘鄂赣之八脉山间。由于战士们的坚决,冲出了重围。经过了二十天的战斗行军,胜利与江北新四军五师在中原会合了,从此告别了江南。

江南的确不坏,长年春色宜人,到处是青山绿野,气候温和,长年吃大米,产量丰富。由于国民党黑暗的统治,人民亦是过着惨痛、凄凉、悲啼的日子。

我们到达中原后,不久宣布了停战令,我们就停止在中原,待令调遣。可是,无耻背信弃义的蒋介石,又调动了七个军的兵力,将我们重重包围以及经济封锁,企图将我们这支部队困饿而死。因为共产党同广大人民群众有密切的关系,困不死、饿不死。最后蒋介石发动了攻击,妄想把我军消灭在中原地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被迫突围,由湖北醴(英)山、黄皮(陂)等地向西北前进了。蒋介石仍在各地调兵追剿、堵击。由于敌人兵力之大,造成我军战斗的紧张艰苦,一天打几次仗,有时还吃不到饭。因为人口稀少,我还记得在陕南,连着走了三天看不到村庄,所谓“无人区”。因为敌人到处布置了军队,我军为了避免损失,尽量走小路。战斗的生活经过了一年零十个月,最后胜利地回到延安。南征北返共计两万二千里。

回到延安不到一个月,因为战争的需要,我们又奉令奔驰了,经过一个月的行军到达了山东渤海军区工作了。我现在很好,请勿念。再见吧。

庆祝最后的胜利,望你们努力地前进吧!

愚兄 政通 写于六月十五日”

这是一封充满激情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叔叔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深情和热爱,充满着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憎恨,展示着叔叔为民族解放和推翻国民党黑暗统治,拯民于水火的钢铁般的决心和意志,表达了叔叔对祖国解放事业的必胜信念,同时也真实地袒露着叔叔对胜利后光明前途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心情!

是的,“因为共产党同广大人民群众有密切的关系”,是“困不死、饿不死”的。日本侵略者的灭亡、中华民族的解放,国民党的失败、共产党的胜利,这,都是人心背向,历史的注定。叔叔所企盼的“最后的胜利”,已经在千千万万个英雄儿女的奋斗中所实现。

“政通是打不倒的人!”

叔叔在扶眉战役中牺牲后,家人很长时间不知道消息。过了五六个月后,大约在1949年底,姑姑收到了叔叔的战友、时任营教导员的张扬同志的来信,才知道了叔叔牺牲的噩耗。张扬同志在信中写道:

“政华同志:

远在五六个月之前,当我得到你的哥哥、我最亲密和热爱的战友——政通同志不幸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噩耗之时,我就准备写信给你。因为,作为政通同志的最亲密的战友,我负有这样的义务,同时,在他生前,我们有过这样的约言。这种约言,是我们和每个优秀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最高度的责任感之表现,因为我们是随时准备付出自己的生命,以赢取战斗的胜利,争得中国人民彻底解放之早日实现的。

但,所抱愧的,以致我在今天(十二月十四日)才能写这封信的原因是:在你的哥哥——政通同志光荣牺牲的那次战斗中(即同年六月十二日,在陕西眉县金渠镇歼敌胡匪三十六军),我也同时负伤,一颗子弹穿透我的小腹和左股而出。据说,和政通同志负伤的部位相近,当时我也是有生命之险的。当我被抬到距火线几里地之远时,虽当时由于战斗之疲困和负伤流血过多所致,我有些昏沉,但对战斗的胜利,对同志尤其是我最亲密的战友——政通同志之关怀,却是那般的强烈和清醒。当我派通讯员请来卫生部政委,询问他伤亡情况,记得当时曾告知我政通牺牲之事,但也许是对他了解太深和情感的超越作用,我倒像未听见似的,总想着:‘没有的事,政通是打不倒的人!’所以并未感到哀痛。

以后,由于情况变化,三十六军虽被歼,但敌增援赶到,我们即撤出战斗,我也被一刻无有停息地抬至西安,旋又送临潼医院。在那里一个多月之后,我得到团上一位同志的信,才了解到政通牺牲的经过,这才在我的思想上理智地相信,我们党优秀干部和共产党员之一,我最亲密和挚爱的战友——政通同志,是死了,倒下了!

在战斗中负伤,连自己的生命安危尚且难以评估的我,并不曾为自己抛流一滴眼泪和感到些许哀痛与不幸,可是,在我读着那封信的时候,我却掩面大哭了。拨弄自己的伤疤是痛的,而我却曾一日数次地读着那封信,吞咂着滚滚的热泪……我一直保存着那封信,为使你了解政通牺牲经过及同志们对他的反映,我随信附寄与你,请细心读之。

政华,请勿难过,又莫伤心,化悲痛为力量!

作为政通的妹妹,我深信,你会为自己有着这样的胞兄而感到荣幸的。政通同志的战斗的一生和他英勇的死,正是我们今天所获有的胜利之保证。我想,今后我们倒是应该着重于怎样来学习他,以更好地学习、工作,来献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的实际行动,作为对他和在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们之最诚挚的怀念。

本来前面我谈到,几个月以前我想写信给你的,但当时苦于不知你之通讯处,以后,我伤还未好,就又被调至军教导团工作,此阶段,我们由西安至天水、兰州,而张掖、酒泉、哈密、迪化(即现在的乌鲁木齐),经常在行动中,加之我被调学生队工作,也经常变动,因而没有个宽裕点的时间给你写信,希原谅。但我已于半月前搭飞机由哈密来迪化,将至陶峙岳起义部队工作,现正休息,大约一星期后可至新岗位工作。

我和政通三年来相处一起,结成了最亲密的战友,我最了解他而他也最了解我。过去,你和德珍(政通之妻)写给他的每一封信,他也都让我看过,而你们每一个人,他也都和我谈过,由他在我面前对你的介绍,我是很敬重你的,希望你今后更好地为做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而努力,更好地为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事业而努力!

最后,我很希望我们经常通信,在你读过我随信附去的那信之后,你当不难了解我与政通有着怎样深厚而可贵的同志情谊。请好好慰勉德珍同志,并请转致我与政通间的兄弟般的敬意和祝福给你的父母亲,请他们节哀、保重!

复信请寄:新疆省迪化市第一兵团政治部转贺政委振新转给我即可。

此致

张扬 十二月十四日于迪化”

从信中家人才粗略地知道叔叔牺牲的经过,才知道叔叔是不能再回家看望父母、妻子及兄弟姐妹了,他已将一腔热血洒在了三秦大地……

张扬同志的这封信,感人肺腑。革命先辈们那种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那种为胜利负伤流血却“不曾抛流一滴眼泪”的勇敢,那种战斗中结成的深厚而可贵的同志情谊,那种为做个优秀共产党员而努力的追求,使我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是的,政通是打不倒的人,张扬也是打不倒的人,所有的共产党人都是打不倒的人!在中国革命解放事业中,叔叔和许许多多烈士一样,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永远站在战斗的第一线,虽然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但他们顶天立地,永存人间!

以“战士的心”与叔叔相会:体味叔父

叔叔牺牲已经52年了。古人讴歌“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忘我精神,而叔叔连短暂的生命旅程都未走到尽头,可谓韶华之年,便魂归黄泉。他没有给亲人留下任何物质遗产,仅仅留下了几张发黄的照片和随着岁月流失,字迹日渐模糊的几封家信。在这些书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革命战士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体现了愿为人民马前卒,甘为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冲锋向前,随时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大无畏精神。1947年叔叔寄相片给我的几位姑姑并写了一封短信:

“政华、政新、政芳、政书、政秀妹:

十年的离别使我们不能团圆,以我‘战士的心’来与你们相会。当我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这张被战争锻炼成的肖像随着你们漂泊吧!

十一月十八日 政通”

也就在同时,叔叔寄相片给领他走上革命之路的祖父栗再温并附言:

“这是我寸心的表白,特请您作为永远的留念。当儿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持此相就是我的灵魂,它永远跟着您前进。”

就在叔叔寄相片给家人的一个月后,他随部队转战到家乡平山。当时我的姑姑政华已从张家口转至平山县西柏坡一带,在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继续读书。那次叔叔虽因战事紧张而不能回家看望父母,却有机会在学校见到妹妹。兄妹在延安分别,数年不见,见面后畅谈了整整一个晚上,从战争到读书,从婚姻到生活,从战友之情到兄妹亲情,从与亲人的团聚到对父母的思念,说到伤感之处,兄妹俩人哭作一团,谈到革命即将胜利,兄妹二人又都情绪兴奋,感慨万千。在学校的两天时间里,姑姑和姑姑最要好的同学李鸿姑娘热情地接待了叔叔,并在叔叔的小本本上写下了临别赠言。叔叔离开学校,回到驻扎在平山县柏岭村的部队,并于当日给姑姑写了一信:

“亲爱的政华:

重别是多么痛心的一件事呢!我在十年的斗争中体会到,人生就像很短的一段旅程,人生的境遇——离合、生死、自然扮演着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你日后在工作中处理一切问题要冷静、客观,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

胜利后再见!

你兄 政通 一九四七、十二月十二日于柏岭村”

几天后,1948年的元旦,叔叔所在部队撤离平山,叔叔给姑姑和李鸿同学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李鸿、政华同志:

要别了,没有时间和你们见面了,请不要见怪。

你们送我的礼物和赠语,我深深地记着,它是激励我的一妙灵丹,我很珍重地将它永远的保留,作为远别的纪念。你们的话绝不会死板地刻在白纸簿里,一定在战斗的行动里像子弹一样地发射出去。

在今后的生活里,很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来帮助和鼓励我,咱们经常通讯吧!

我要走了,

勇往直前地走上前去!

背向着故乡,

面向着前方,

愉快地走上战场。

祝你们学业日日向上,

祝你们身体健康。

让我们亲切地生长在革命的大家庭。

再告在战场。

栗政通 一九四八年元旦写”

叔叔牺牲后,部队在他的军用包里发现了他在1948年4月留下的手迹:

“‘恕forgiveme 请原谅我’

‘经过战争熔炉的锻炼’。

‘从战争中生长坚强’。

‘拿出我们工作的成绩和学习、思想的进步作为见面礼’。

‘自己去寻求路’。

‘48·4’ ”

1949年底,家中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寄回的叔叔的遗像,在相片的背面写着:“生长在战争的熔炉里,光荣地牺牲在胜利的巨浪里。”

政通烈士的墓,坐落在大山的一个角落里,静谧

端庄、肃穆深沉,多年的青藤环绕着英雄的身躯

“漂泊的灵魂”又回到母亲的怀抱,在蓝天白云

下,在青山绿水里,向人们娓娓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从参加革命到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十几年里,叔叔就是靠这些家信、相片与亲人们相会。叔叔牺牲留下的这些家信,我每看一遍,灵魂就受到一次洗礼,从中体味到叔叔作为一个革命战士的内心世界,对叔叔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革命战争年代,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鲜血和生命,更重要的是泣血的高尚灵魂和品质。叔叔虽然没有给亲人留下物质财富,但却用光辉的瞬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永恒——勇士对真理的追求,战士对幸福的追求,智者对自由奋争以及在这样的追求、奋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果敢和忘我献身的伟大的品格。

亲爱的叔叔,您安息吧!您的精神就像那波涛滚滚的渭河之流水,奔腾永不息;您的品格就像那巍峨雄壮的秦岭之巅峰,永矗我心中!作为您的晚辈,侄儿也将以“战士的心”与您相会——“共产党人是刚强的,共产党人是勇敢的,共产党人是无畏的,共产党人是无私的”。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高尚的精神和品格,将激励着我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好公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满腔热忱地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