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到底是什么?看完觉得,条条中枪

2018-02-26 中国看历史 政策最前沿

谈到鲁迅,我们总是会想起他的眉头解锁,他的桀骜不驯,他的严峻深刻,有多少人,是从学了鲁迅的文章,才知道“民族劣根性”这个词的,他一生的作品都离不开对国民性的批判

那么,究竟什么是国民性,鲁迅所批判的又有哪些呢?

从国家角度来看,国民性相当于“民族性”。一个国家、民族,由于地域、历史、文化、生活等因素影响,总会形成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些共同特征。例如,法国人爱美、闲逸,日本人好学、好胜,德国人认真、自私……

鲁迅笔下最常出现的国民性就是奴性。这是国民性问题的核心内容。被统治者身上的奴性主要表现为:第一,遵守努力道德。《祝福》中的祥林嫂。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 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维护奴隶地位。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维护着自己的奴隶地位,认为这一地位天经地义。《故乡》中的闰土长大后,态度恭敬地管迅哥儿叫“老爷”。

第三,反对改变现状。《药》中,刽子手和茶客之间对话,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 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 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 这是人话么? ”

麻木愚昧也是常见的国民性之一。鲁迅笔下的人, 对身受的压迫, 忍气吞声, 逆来顺受; 对他人的痛苦, 视而不见, 无动于衷。在生活中, 他们因循守旧, 盲从迷信; 对新鲜事物,仇视否定, 反对革新。在作品中, 鲁迅塑造了很多麻木愚昧的形象。

在 《伤逝》 中, 子君麻木已久了,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 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 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

常见的国民性还有妄自尊大。夸耀过去、 幻想未来; 固步自封、 抱残守缺; 自以为是、 好为人师; 固执己见、 蔑视他人。阿Q说: “我们先前 — —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这是最典型的靠祖宗、靠过去的恶习。

爱看热闹更体现了常见的国民性特征。这是一种普遍的精神无聊现象。什么热闹都想看, 大至杀人示众, 小至男女私情。看热闹掩盖了是非, 消磨了时间, 无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 只显示自己的百无聊赖。

在小说 《风波》 中, 因七斤没了辫子一事, 七斤嫂便大吵大闹, 而 “看客中间, 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 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 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也加以劝解。在小说 《示众》 中, 当巡警捆绑并牵着 “白背心” 向前走时, 人们为了看清楚 “白背心” 欲被草帽盖住的脸, 于是 “刹时间, 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

再如卑怯自私。在是非面前, 不敢表态; 在危难面前, 贪生怕死。为一时一己之利, 损人利己、 损公肥私、 无所不为、不计后果。

在 《离婚》 中, 爱姑有反抗的一面, 但也是卑怯的,而庄木三是既卑怯又自私的。当爱姑知道七大人确实威严时, 她说, “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 ,展示了爱姑内心的卑怯、 虚弱。 《故乡》 中的杨二嫂, 当顺手拿走了母亲的手套、 十来个碗碟和一个狗气杀时, 那不就是一副典型的自私的嘴脸吗?

一般来说, 在杂文中, 鲁迅谈到的国民性,泛指全体中国人; 但从具体事实来看, 在大多数情况下, 主要指封建阶级, 尤其是他们的知识分子; 而在他的小说中表现的国民性, 虽然也包括了封建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但它的主体部分却是着重表现下层人民的国民性的特点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仍然可以给我们深刻的警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