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注!1、国家第一任监察委主任杨晓渡的人生路!2、​新调任中央政法委委员、秘书长的他,啥来头?

2018-03-26 政策最前沿

3月18日上午,64岁零5个月的上海人杨晓渡,站在2980名全国人大代表面前,手抚宪法庄严宣誓,就任刚刚获批准设立的国家监察委主任。

这一刻,来得并不轻松。

从2016年底中央决定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各方声音就没有停止过交锋。

有人担心,转隶反贪渎职能后的检察系统,将丧失最锋利的牙齿,有损自身地位和权威;有人疑虑,对全国近亿人口享有监督权的监察委,堪称史上权力最煊赫的超级机构,又有谁来监督它?学术界也罕见地发出明显不同声音,多位法理学、宪法和行政法学专家公开表示,监察法草案与宪法存在抵牾。

这一切,如今烟消云散。

杨晓渡1953年生人,翻一翻本次人代会履新的各位官员履历,不难发现他的同龄人主要集中在人大和政协副职。国务院同级别领导中,也只有孙、刘比他年长。平行机构中,最高法周院长是1960年的火箭星,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个任期。就连同时履新的张检察长,也比杨晓渡小近3岁。

同年龄段的官员们早早就在某地区或部委独当一面,如今功成身退、解决待遇、准备退休,杨晓渡的职业巅峰却刚刚开始。大器晚成,“老”字当之无愧。

杨晓渡出身红色家庭,据传杨父是解放前上海的红色资本家、党的地下工作者。解放后曾在上海市统战、政协部门工作,并担任高级领导干部。可所有相关文章,都没有指明杨父究竟是谁。我们能确定的是,网上查到的那个名字,是错的。

就是这样一个出身红色家庭的高干子弟、标准“红二代”,却走了一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1970年,杨晓渡到安徽太和县插队,4年后回到上海,度过了短暂的大专时光。毕业后,直接进藏。在那里,一熬就是24年。

多数人都知道西藏苦,却很少有人知道高寒缺氧环境对人体的长期伤害。因为气压低,内地充气包装的薯片到西藏会瞬间爆裂。坐在高原看报纸,一动不动的状态就相当于在内地负重十几公斤。整个血液循环、内分泌系统都会出现紊乱,对人体健康造成明显损伤。短短一两年后,绝大多数援藏干部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嗜睡健忘等后遗症,身体机能明显衰退。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38岁援藏,3年期满已经是满头白发、形容憔悴,再也离不开大把药丸。还有少部分人始终无法适应恶劣环境,每年都有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在这样的环境里,杨晓渡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从零起步走到自治区副主席、财政厅党组书记岗位,晋身副部级干部,用了整整22年。这期间,身体的损耗、家庭的牺牲,难以想象。但也正是在这漫长的坚守中,他经历了灵魂的拷问、生死的洗礼,完成了跨专业任职的锻炼、各层级工作的磨砺,为多年后的爆发埋下深厚积淀。20015月,48岁的杨晓渡回到上海。先后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纪委书记等职务。担任前两个职务期间,他延续了低调务实的作风,几乎没有留给社会公众什么深刻记忆。而在担任市纪委书记期间,终于小试牛刀、展露锋芒。

2013年8月2日,上海市民倪先生在网上曝光了上海高院审委会委员、民一庭庭长陈雪明,民一庭副庭长赵明华等4名法院工作人员(另有1名聘用人员)接受律师吃请、出入高档会所并集体嫖宿的丑闻,监控录像一清二楚,上来就是实锤。

当天晚上,杨晓渡坐镇的上海纪委迅即与举报人取得联系,短短2天后宣布涉事法官停职,4天后作出处理决定。涉事3名法官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1人留党察看、撤销职务。4人均被行政拘留10天。

快速反应、果断出击、严肃执纪、回应公众,杨晓渡在纪检领域的第一次大考,获得了满分。

随着全国性反腐大潮拉开序幕,杨晓渡终于等来了大展身手的机会。“法官集体嫖娼案”尘埃落定不足3个月,杨晓渡被委任为中央第三巡视组组长。又是3个月后,杨晓渡被提拔为中纪委常委、副书记,晋身正部级。

从1998年担任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到2014年提拔为中纪委副书记,杨晓渡在副部级岗位上默默耕耘、安心蛰伏了整整16年。从不向组织索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个“实”字也当之无愧。

在中纪委,杨晓渡与张军一起成为老王的左右手,并分管第2(联系国务院部门和相关单位)、第9纪检监察室(联系陕、甘、青、宁、新四省一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短短2年多时间里,上述部门和省区就至少有13只老虎应声落马,其中包括国家安全部原副部长马建、国家安监总局原局长杨栋梁、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姚刚、国家统计局原局长王保安、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卢恩光等颇具震动效应的敏感人物。而整个反腐风暴的背后,也都离不开他的一份功劳。

随着光芒绽放,杨晓渡的职务含金量也在迅速加成,2016年起兼任监察部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2017年十九大,中央委员都没做过的杨晓渡,一步跃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行列。从那时起,人们已经可以预见,杨晓渡的仕途突破近在咫尺。

时间回到1985年秋天,藏北地区突降暴雪,24小时积雪厚度就在2尺(67公分)以上。时任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的杨晓渡,带队前往安多县多玛区嘎曲河一代搜寻失联的32户牧民。一路上,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辗转一个多月,才最终完成任务。

据杨晓渡回忆,就在返程路上,他们乘坐的汽车穿越沱沱河冰面时,突然遭遇坍塌,车辆侧挂在冰缝上,差点就被刺骨的河水吞没。脱险后不久,惊魂未定的他们,看到了人生中最动人心魄的自然奇观:

晴空中出现三轮红日,雪地上另有一轮红日,一道圆环状彩虹将最中间的真实红日团团围住,“四日一虹”的震撼场景让人永生难忘。

从繁华如梦的上海滩,到苍凉苦寂的雪域高原,再到壮志凌云的人生巅峰,杨晓渡书写的精彩履历绝不亚于“四日一虹”。面对前无古人的监察事业,人们对杨晓渡和初生的监察委,完全有理由抱有更高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决不让“老实人”吃亏。“老实人”杨晓渡的成长经历,充分证明这不是一句空话。

(本文部分事实描述来自各大媒体公开报道)

新调任中央政法委委员、秘书长的他,啥来头?

前不久,中共中央决定,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调任中央政法委委员、秘书长。

20日,在临别武汉的市级领导干部座谈会上,陈一新寄语全市广大干部,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自觉践行“以身许党、以身许国、以身许民”, 继续扛起“为老百姓谋幸福,为大武汉谋复兴”的使命担当,确立大格局,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实现“武汉,每天不一样”。

陈一新说,过去我是武汉和武汉人民的“一号打工仔”,今后我还要当武汉得力的“啦啦队员”,为大武汉的复兴呼吁,为武汉人民的创造喝彩。

回首这一年多来

武汉是可干大事、能干成大事的地方

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按照省委政府要求,武汉全市上下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

座谈会上,市领导们纷纷表示,这是武汉人信心倍增的一年,更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开启之年。这一年多来武汉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系列大思路、大举措,城市有了发展大格局,创新发展有了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发展亮点。

“这一年干得很累,但大家很有干头、很有干劲。”有市领导直言,这一年所作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大家都非常自豪。也是近日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省委主要领导评价,这一年多来,武汉像装了12缸的汽车,劲头冲天,不用扬鞭自奋蹄,这种搞创新的闯劲、干工作的拼劲,值得学习。

自踏上“天元之城”武汉的热土,陈一新常说,武汉是可干大事、能干成大事的地方。去年的武汉,也正如他预言的那样,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拼搏赶超发展热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一个全新的武汉,随同“长江新城”“长江主轴”“校友经济”“新民营经济”等新热词走进公众视野,成为舆论场上的“亮点城市”。

实现伟大城市梦想

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长江新城为抓手,努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点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全面复兴大武汉,是武汉的伟大城市梦想。

围绕“长江”做文章,绝不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绝不是城市功能品质的单一提升,而是武汉发展战略空间的重大优化调整,是百年大计、武汉大业。

座谈会上,陈一新说,机遇已在,宏图已绘,思路已定,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持续发力,矢志奋斗,乘势而上,大武汉复兴指日可待。

他寄语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初心使命,确立大格局,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把武汉工作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考量,肩负起国家战略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坚持大都市发展战略布局不折腾,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善挖用足独特的潜在的发展优势不迟疑,坚持激发干部拼搏奉献精神不懈怠,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干到底,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不断开辟新时代武汉发展的新境界

武汉是第二故乡

更是心中最深烙印

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如今,武汉已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投资风口城市、科研机构落户的首选城市、科研成果转化的热点城市、最关爱大学生的友好城市。今年2月,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7—2018)》显示:在104个城市样本的大数据调查中,武汉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榜首。

故园难别,故土难舍,故人难忘。陈一新说,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为之付出、辛勤耕耘的地方,是我创新实践、丰富经验的天地,是我增强党性、锤炼意志的熔炉。“武汉”二字,对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特殊的感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心中最深的烙印。

来汉之初,他踌躇满志:从今天踏上武汉这片热土开始,我就是武汉人了,武汉就是我的家,我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奉献给白云黄鹤之乡。愿与武汉人民一道,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与武汉市级班子告别,陈一新深情讲述,张之洞任湖广总督18年,留下了“昔贤整顿乾坤,缔造皆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的豪迈。而自己,也是怀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带着“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奋斗激情,一天力争当两天用,一年力争干成几年事。

“现在有些布局已经见效,有些工作只是开了局、破了题,真正大见成效还需时日。”陈一新说,还望同志们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孙中山先生说,武汉要建成“略如纽约、伦敦之大”。朱德同志留下了经典名句:“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只要我们牢记革命先行者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殷殷嘱托,树立雄心壮志,持续拼搏奋斗,宏伟的蓝图和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