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震惊!没有中国人的三次大迁徙,就没有今天的东南亚

2017-08-21 博古谈今

引导

给我一个关注,还你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提到东南亚,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数不清的海岛和热带海滩,无处不在的华人华侨和根深叶茂的儒家文化。其实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远比这些更深远,如果说没有中国就没有东南亚,也不算夸张呢。


中国人的三次迁徙,形成东南亚


大约4万年前,东南亚出现了原始人种,名为“尼格利陀”人,原意为小非洲黑人,他们身材矮小(1.53米以下),皮肤黄褐色,头发卷曲,牙齿硕大,头长鼻宽,在深山老林里靠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目前纯种的尼格利陀人只剩下不到7千人,接近东南亚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一,可谓珍稀。


大约7000多年以前,东南亚迎来了第一次人口大迁徒,中国长江流域和华南沿海的人们向南扩张,他们不仅带去了稻谷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而且形成了今天的南岛语系,南岛语系是当今世界上地理分布最广的语系,有1200多种语言,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国中的很多人都属于这一语系。


距今大约3000多年前,东南亚迎来了第二次人口大迁徒,中国西南地区的百濮族群迁到了今天的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地,演变形成了高棉、孟族、越族等民族,并形成了南亚语系,中国史书中所说的“百越”即是由此得来。


公元初始前后,在中国北方鲜卑人的打压之下,部分羌人逐步南迁,形成了东南亚地区的最后一次民族大迁徒。这些羌人沿着川滇的“民族走廊”进入进入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逐渐形成今天的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族,以及傣族、侗族等中国少数民族,这些人所说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或藏缅语系。也就是说,如果你哪天去越南泰国旅游,看见海边一个个浪里白条般的渔民,你一定要相信,他的祖先很可能来自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喝水都困难一辈子没见过鱼的甘肃山沟沟里。


今天东南亚地区大约有5.2亿人口,除了极少数原始的尼格利陀人,余下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三次人口大迁徒繁衍而来,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上千个民族和上千种语言。


儒释道都曾影响东南亚


东南亚地处印度和中国两大世界文明古国之间,在文化上势必深受这两国的影响,印度虽然没能参与人口大迁徒,但在公元初始前后,也就是东南亚地区刚刚出现国家不久,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就闻风而至。

公元前3世纪,大乘佛教传入东南亚并迅速传播,这其中既有印度僧人的努力,也有中国云游僧人的功劳,更对今天东南亚的佛教盛况奠定了基础,柬埔寨的吴哥王朝、越南的李氏王朝、缅甸的蒲甘王朝、老挝的澜沧王国,当然还有泰国的一系列王朝,都与佛教有着具体而深刻的联系。到公元12世纪,小乘佛教逐步取代大乘佛教而占据主导地位,直至今天。


先秦时期的中原文化开始向东南亚传播,尤其是秦朝统一岭南,为中国文化的南进奠定的基础。传播方式主要有三个,一是秦朝中央政府直接派遣官员管理;二是中原人士自愿或被迫的大量南迁,比如闻名于世的客家人;三是交通条件的逐渐便利促进了人民往来的密集。秦朝旧将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在岭南维持了近百年的社会稳定,为汉文化向东南亚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汉武帝时期武功强盛,政治上大一统,此时又独尊儒术,儒家文化正式进军东南亚,并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和魏晋时期创立的玄学也通过移居交州的士人和在当地任职的官吏传入越南,直至今日,越南还存有许多道士,延袭了炼丹、驱鬼等主要功能。


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它的创始者、先知穆罕默德有一条圣训:“学问,即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由此可知,先知在世时就已经把目光望向了遥远的中国,而他的无数信徒更是身体力行,直接把伊斯兰教漫延传播到了东南亚。


东南亚处于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则是绝大多数商船的必经之地。阿拉伯的商船经常往来于东南亚水域,所以说,商业利益是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扎根的最重要因素,而马六甲海峡则承载着伊斯兰教传播的重要功能,这就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伊斯兰教在马六甲海峡东西两端的印尼和马来西亚迅速传播并最终成为国教,而在沿海地区之外的国家并没有占据主导的原因。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大肆扩张的时候,正好是印度教和大乘佛教文化在东南亚开始衰落的时候,统治者及时抓住了伊斯兰教这一政治武器,主动接受伊斯兰教,使民众把自己与神明视为一体,并产生敬畏,巩固强化了自己的政权。伊斯兰国家的君主称为“苏丹”,“苏丹”的意思就是“权力、权柄”。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宗藩关系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宗藩关系”,它以宗主国的“册封”和藩属国的“朝贡”为前提, “朝贡体系”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晚清,是中国传统涉外制度与对外政策的核心概念。对于中国来说,万方来朝昭示着天命所归,可以印证“中夏”的正当性,前来朝贡的国家越大越大,就越能说明“天威”远播,带给当朝皇帝极大的虚荣心和满足感。


而站在东南亚国家的角度,没有人甘愿在中国朝廷之下俯首称臣,只不过因时局所迫因个人利益所需而不得不采取一些韬晦之策罢了。比如当他们受到周边国家的侵害时,如果卑躬屈膝哭天抹泪地请求“天朝”作主,则往往事半而功倍,比如明朝的时候位于老挝的澜沧王国受到越南王朝的威胁时,明廷就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加以阻止。大多数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前来“朝贡”,不过是想换取中国朝廷优厚的经济回报,中国皇上得名,“朝贡”小国得利,两厢情愿各取所需罢了。


东南亚诸国进贡的土特产一般为大象、象牙、香料、珊瑚,再加上一封措词谦卑的贡折。换回来的则是“天朝”的册封,比如“交趾君王”、“南越王”、“暹罗国王”、“室利佛逝国王”、“宁远将军”等,各国有了这些封号壮胆,就可以加强统治力度,晚上睡觉也更安稳了。此外,“天朝”除了对使臣好吃好喝好接待,还要回赠大量的金帛、织金绮缎、纱罗、金缕玉衣等大量贵重礼物,并通过官方贸易的形式使相关国家获利,价值数倍乃至数十倍于贡品,对各国来说这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朝贡体系”的维持大多依靠和平的方式,大家相安无事,只有元朝是个例外。


13世纪的蒙古人武功强大,横扫欧亚,不可一世。早在灭掉南宋之前,蒙古人就入侵越南的陈朝,企图南北夹击以消灭南宋,陈朝以王子为质,遣使请求“内附”,承认蒙古为宗主图,但忽必烈进一步要求陈朝编民数、出军役、纳赋税并接受达鲁花赤(相当于总督)的监治,被陈朝婉拒。后来忽必烈灭了南宋建立了元朝,想起旧恨,连续三次派大军南侵陈朝,虽然都被陈朝击退,但陈朝依然与元朝保持朝贡关系,元朝封陈朝君主为“安南国王”。


除陈朝外,元朝还曾相继入侵缅甸的蒲甘王朝、位于越南境内的占婆王国、位于印尼的爪哇国,这些入侵给当事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有的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灭亡,对当时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国家关系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促使湄南河中游的泰人摆脱了高棉人的统治,建立了素可泰王国,也就是今天的泰国。素可泰的统治者兰甘亨为了巩固素可泰的地位,积极与强大的元朝建立良好关系,6次遣使,元朝于1299年送给兰甘亨的王子“虎符”,“虎符”是古代君主授予臣属或将帅的信物,就了“虎符”罩着,年轻的素可泰国终于站稳了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元朝灭亡之后,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下令郑和七下西洋,经过东南亚、印度洋、红海,远达非洲东海岸,他去了35个国家,其中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就有15个。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两个,一个是向周边国家展示明朝皇帝的合法性,宣扬天朝的声威和恩德,是一场严肃认真规模浩大的外交访问。另一个目的就是通商,他行使武力打击海盗,调解各国间的纠纷,排除了各方面的的妨碍贸易的势力,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许多东南亚国家参与了与郑和船队的贸易,多国的港口向中国开放,成为郑和船队的贸易中继基地。

可惜的是,永乐帝去世后,明朝采取了严厉的“禁海”政策,中国从此走上了闭关锁国之路,这一走就是500年。而西方的航海冒险家却从此揭开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接踵而至,船坚炮利之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东南亚各国自然也鲜有例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