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雨辰妈妈事件刷屏:父母的控制欲,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点击上方“大语文俱乐部”关注  ↑↑↑ 

 

朱雨辰和他的妈妈



最近,在《奋斗》里演华子的朱雨辰火了。


因为他那位神奇的妈妈。


在湖南卫视的《我家那小子》里,朱妈妈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无微不至的母爱:每天4点起床给儿子煮梨汁,朱雨辰的剧组走到哪,她就跟到哪,连儿子发微博,她都会一字一句地抄下来……


更要命的是,她“干涉儿子的每一段感情”,希望儿媳像她一样能干,“女的就该当个贤妻良母”。

 

朱妈妈表现出来的占有欲,那种用“全部生命在爱”的想法,更令人感到可怕。


 “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的儿子的。”


在一次访谈里,朱雨辰说,“妈妈给的爱,压力太大了。我跟她没法过了,你这样会把我搞死。”


虽然当时谈话时是笑着说的,可旁人分明能感受到那笑背后的无奈和牵强。

 

但是雨辰妈妈不乏骄傲地在节目里说,自己每天早上4点起来给儿子炖梨汁、儿子去哪都给他提供一个温暖的厨房、家里没请人、自己顶得上两个菲佣……

 

“我没有自我,我完全没有自我。”

 

难道这就是朱雨辰所需要的吗?

 

朱雨辰并不是没有自理能力,从节目里可以看出,他能烧一手好菜,房间也收拾得整齐干净。


然而,雨辰妈妈决意来北京和他同住,就是因为看到儿子把自己照顾得太好了。她吃着朱雨辰烧的菜,虽然味道很不错,她却不住地自责:我这些年都干嘛去了?

儿子衣食无忧,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当妈的该欣慰才是,然而雨辰妈却不开心。这不正是自恋吗:她认为儿子的世界里,不可以没有我的参与。

 

雨辰妈妈所执着的,其实不是照顾儿子,而是一个“好妈妈”的人设。

 

这个人设来自于外界评价的标准:勤劳、爱儿子、爱干净、厨艺好,也就是她所说的“贤妻良母”。

 

这就像参加一场考试,她得意于自己在每道题目上的精彩表现,而儿子朱雨辰,不过是她用来实现“好妈妈”人设的工具。

 

这才叫: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然而,类似朱妈妈这样的父母,在中国并不少见。

 

最近,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也让人真切体会到,中国父母面对孩子时,有多么“傲慢”。

 

视频节选自一档综艺《少年说》,节目中,中小学生们站在高台上,面对台下的老师、同学、父母,大声喊出自己的“心里话”。但这些“居高临下”的父母“最爱”别人家的孩子。

 

有一位热爱舞蹈的小女孩,因为成绩下滑被妈妈取消了舞蹈课。


但她无比热爱跳舞,她希望妈妈能让她继续学舞蹈。


妈妈先是答应了,但又提出了附加条件:“考进全校前100名。”

 

 

在女儿请求下,才把条件放宽为“前150名”。

 

在她妈妈的看来,我让你考好成绩就是为你好。你成绩好才是优秀的孩子,我也是教导有方。

 

节目里的这些孩子,每一个都有他们独特的优点,可是父母眼中,却似乎只有成绩。

 

他们不敢大声说“喜欢”,因为早恋是父母眼中的“洪水猛兽”;他们不能说“不喜欢”,因为“成绩那么差,凭什么提要求?”或者因为“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你要听爸妈的!”

 

即使是鼓起勇气的表达,也常常无法得到父母真正的认可和了解。

 

他们体谅着父母的付出,却总是无法换来平等的尊重和沟通。

 

知乎上曾经有个提问:“和父母无法沟通你有多绝望”的提问,回答有两千多个。



每一个回答背后,都是一个无奈的故事。

 

比如自己的感受总是被忽略,“每当我遇到问题,我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不是提建议,而是骂我打击我”。

 

想法常常被父母质疑:“我说想当科学家,他们说我天真,说我无知,不想和我探讨更多可能。”

 

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就被全盘否定:“一个大学生这点事都做不好,书都白读了。”

 

就像有网友说的那样:

 

中国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在于,家长总是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可孩子却觉得“你做的一切正在毁了我”。

 

于是双方从来不肯互相信任,更别提有效沟通。

父母和孩子有效沟通的缺失,不仅会损害亲子间的关系,还可能让孩子走向极端。

 

福建一对00后“富二代”表姐弟从小移民国外。

 

姐姐8年前就向父母提出要回国生活,父母不允许,家人之间经常因为这件事吵架。

 

借一次回国探亲的机会,姐弟俩趁机离家出走住进了南昌的一家宾馆。

 

两个人很快花光了所有的钱,走投无路的他们买了两把水果刀,准备对出租车实施抢劫,两个小时后就被警方抓获。

 

而她的父母只是觉得不解,自己花那么多时间精力赚钱,为了培养女儿送她去国外,她还有什么可不满足的?

 

这个女孩喜欢待在中国,这里有很多朋友,但父母只觉得出国才有前途,丝毫不肯尊重女儿的意见。

 

有效沟通其实并不困难,简单到可能只是一个说话方式的转变:少一些“你必须、你不该”,多一些“你要听听我的建议吗?”

 

而从根本上来说,除了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应该真正地将孩子视为平等的沟通对象。


对于人生经历尚浅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一个指引者,而不是管理。

 

无论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是否幼稚,都需要被尊重和被倾听,而不是傲慢地、简单粗暴地说:“不可以”。而父母所要需要的,就是做自己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孩子的人生,也让孩子们做自己的事,犯自己的错误,打自己的仗。

 

孩子从来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生来,只属于自己。


愿天下的父母早日明白。

 


如果本文内容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阅读】

“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被应试教育毁掉的中国孩子

单亲妈妈做卖卤菜教出三胞胎学霸,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关注!

家长对教育的功利心,培养不出真正的“精英”


— END —

由龙之门大语文整理编辑

配图源于网络


龙之门大语文

— 定义语文学习新高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