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商君书》:秦王朝专制政治的黑暗心脏

2016-12-29 鲍鹏山 坤哥007

---第  三  十  一  期---

2016/12/29


本文为《中国青年报》

2016年12月29日05版06版文化报道

文章较长,今日荐读截取片段,

浏览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推荐语

作者/张坤


读完这篇文章,更加理解“德法兼治”的政治主张。

对于政治来说,光有事功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价值;对于百姓来说,光有清明是不够的,还要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青报《文化地理》新一年将继续以史为鉴、以地理书、以文化人。



《商君书》:

秦王朝专制政治的黑暗心脏


鲍鹏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史记》中的商鞅传,我想起林语堂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喜欢革命却不喜欢革命家。商鞅就是这样一个不招人喜欢的革命家,他做了大事,却是小人。小人做大事,不是力不任,而是德不足;大事如果没有德性的元素,最后往往变成坏事。


商鞅的个性是:意志坚定,理想执着,目光远大,行事雷厉风行,果断斩决,一意孤行,不计后果。他具备了一切改革家应当具备的做事能力,又有秦孝公自始至终不渝的信任,20余年里放着手,放着心,让他这把锋锐的刀在秦国羸弱多疾的肌体上切割剜除,他果真就在这边鄙戎狄之地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让积贫积弱的秦国一跃而为列强中最霸强、战国中最能战,矛头所向,势如破竹,“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盐铁论·非鞅篇》)。他的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体制基础、思想基础和军事基础。商君相秦十年后,《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他真的做成了他要做的大事。从做事的角度说,他是历代改革家中最成功的。


但是,他又是一个做事不择手段的人,处事练要,为人刻薄。不择手段去做事,事成了,人却败了。为了秦国——严格意义上说是为了秦国国君,他刻薄百姓,打击贵族,出卖朋友,出卖故国,把自己的名誉、人格都丢弃不要了,把良心都献出去了。从做人的角度说,他也可以说是历代改革家中最不讲究的一个,与宋之王安石、明之张居正相比,人品的差距真是不可以道里计。


所以,当他被秦国贵族复仇的人群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故国魏国不接纳他,且不允许他借道他往,他只好带着他的为数寥寥的徒属北上击郑,做无望的困兽之斗。他知道他在秦、在所有诸侯国都已无立锥之地。那些官衔、封号、连同商於十五邑的封地,顷刻之间都灰飞烟灭。身后是被他割了鼻子、8年闭门不出的公子虔,对他咬牙切齿;眼前是四面竖起的墙壁,一片摇手说“不”的声音,“所逃莫之隐,所归莫之容。”


······



(视觉中国供图)


《商君书》并不一定全是商鞅所作,高亨先生认为至少有五篇不是他的,而郭沫若则认为除《境内》篇外,其余均非商君所作。但是,这些挂名商鞅的著作,基本反映商鞅的思想,甚至有些就是商鞅的实际政治操作手册,同时也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作,是秦国及后来秦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理论基础,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商君书》政治思考出发点,就是国与民的关系。他站在国——也就是国君(诸侯)的立场上,全面探讨了君如何制服民的问题。他提出的方案是两个:一曰壹民,二曰胜民。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鞅是一个追求国强能攻的人,他对人民的幸福并不在意。而他又认定国与民不可兼强,国与民如翘翘板,一上必有一下;又如矛与盾:要让国的矛无坚不摧,民的盾必须弱不禁风。于是,为了强国,他必然要弱民。

    

《画策》篇这样说: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先胜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


这种赤裸裸的制民理论,令人不寒而栗。较之于庄子在《马蹄》篇中的议论,《庄子》是竭力挽护着私人空间和私人生活的,而《商君书》则在不遗余力地挤榨着私人空间。这一点《商君书》确实开了《韩非子》的先河。


······


专制政治必然产生大量的流氓和小人。反过来,流氓和小人充斥的社会又似乎证明了政治专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流氓地痞横行的地方,小人奸佞猖獗的地方,人们往往渴望专制。这如同渴极了,人们不惜饮鸩。如果流氓小人是狡兔,则专制政治就如同逐兔之犬

专制政治一面大喊大叫惩治流氓和小人,一面却又怂恿流氓和小人,并在自身的体制内不断滋生出数量更多的流氓和小人。是流氓和小人构成了专制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它们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商鞅早就道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了——“以奸民治,则民亲制”。让奸民来治理人民,因为人民失望于奸民,所以就自然亲近“制”。制者,国家专制权力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但是,我们今天的历史教材和一些学者常常这样告诉我们:虽然商鞅本人失败了,他的政策却在秦国取得了成功,秦国终于灭尽六国,一统天下。


可是,我要问的是:秦国是谁的秦国?


秦国灭了六国,又是谁的“成功”?


六国当然失败了。


六国的老百姓从此必须忍受更加残暴的政权,也失败了。


让我们记住陈涉的那一句:“天下苦秦久矣!”


那么,秦国的成功是秦国百姓的成功吗?他们获得了什么呢?是什伍连坐?还是轻罪重刑?是动辄就没为官婢,还是战陷即全家为奴?


让我们记住刘邦对关中父老的那一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结论是:只有嬴氏一姓赢了。


且慢。


为巩固法家倡导的一人独裁,防止宗族分权,二世即位后,在咸阳杀死公子12人,在杜县车裂公主10人,公子高为保妻子,自请殉葬始皇帝。


嬴姓,也被杀得差不多了。


那么,只有那个被班固称为“人头畜鸣”的二世一个人赢了?


还是且慢。


我们再稍微耐心一点,只要再等两年——两年后,二世被赵高杀了。


赵高,潜伏秦宫几十年,殚精竭虑,最后,是他赢了?


且慢。


只要再等5天——5天后,赵高被嬴婴杀了。


那么,在一轮又一轮的内部残杀中幸存下来的嬴婴,是最后的胜利者?


还得再说一声——且慢!


嬴婴为秦王46天后,刘邦来了,“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秦亡。


一月后,项羽来了,嬴婴被项羽杀了。


同时被杀的,是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从秦非子算起,近700年;从秦襄公算起,有500多年——几百年的兢兢而强,几百年的发奋图强,几百年的不息自强,几百年的好胜争强,拿强用强——强到最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一统天下,唯我独尊,谁知道最后竟是瞬间崩溃一败涂地,宗族绝灭?


一个有数百年历史,有一百多万军队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输给了草根陈胜吴广,输给了半文盲项羽刘邦。


结论:商鞅变法的结果是——所有的人都输了。


这是为什么?


商鞅,把落后的秦国变成了强暴的秦国;把愚昧的秦国变成了野蛮的秦国,然后,用这种野蛮的强暴,挥舞着冷兵器,横扫天下。


他的变法只有强大,没有文明。没有尧舜禹汤,三代以来直至孔子的普适道义。


他的变法目标,是强国,是把秦国变成“战国”。


他的眼里,没有百姓,百姓只是强大而野蛮的“战国”炮灰。


他忘了一点:对于政治来说,光有事功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价值;对于一个人来说,光有“成功”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仁义。


人类世界,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世界。


没有价值的世界,是动物世界。



阅读全文点击左下角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