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坤:“残障”只是特点不是悲剧

2017-04-18 张坤 坤哥007


---第 141 期---

2017/04/18

Topic:在尊重中帮助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 今 日 之 声

张坤:

73.2%受访者在公共场所很少见到残障人士,73.1%受访者直言盲道形同虚设。今天中青报的这篇社会调查引起广泛关注。“残障”只是人的一个特点,并不是一个悲剧。“残障”人士是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需要我们在尊重中帮助,而非同情怜悯,甚至漠视。

      

日前,文章《60多名残障人士来厦“无障碍”游玩,为温暖厦门点赞》在网上引发众多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由此做了这项调查。现实中还是很少见到残障人士身影。是什么挡住了残障人士出行的脚步?

     

“残障”包括了所有存在残疾和身心障碍的人,是一个外延更宽的概念。有人曾说过,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是:一个坐轮椅的人从你旁边路过,你不会好奇地看他,你只会把他当成社会中最普通的一员,你不用去过度猜测他经历了什么苦难,或者觉得他有什么超能力,也不用认为他这个样子什么都做不了,他就是普通的一员,如果他需要帮助,那你就给他提供支持,如果他不需要帮助,就给予他尊重。

     

 这是盲人青年蔡聪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希望,他说:我们走在盲道上,就像走在没有路标的马路上一样。他和千万残障人士一样,期待能与更多社会各方人士交流,希望社会更多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最真实的一面,而不是想象中的那面。

      

很多人习惯说“残废”,会潜意识认为这是一个人生悲剧,一辈子这么完了。所以至少从鼓励大家用“残障”来表述这个群体开始,“残”只是代表伤残本身的一种状态和特点,“障”来源于社会物理和环境障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与我们息息相关。

      

 “残障人士”和千千万万人一样,同样拥有幸福成长和生活的平等权利,拥有创造需求的能力和被人们需要的价值,拥有人类一切最美好的天性和智慧。

    

全面健康的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残障”人士中的残疾人时曾说,肢体健全的人可以活出精彩人生,肢体残疾同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希望你们不断用实际行动迸发生命光彩,去诠释、书写无悔人生。

       

衷心希望全社会都能用实际行动,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和法律援助服务,共同创建更加健康、方便、实用的“绿色环境、医疗与交通”,包括发展人工智能,让残障人士更多的得到身心解放。



 

◆ 相 关文 章


73.2%受访者在公共场所很少见到残障人士

73.1%受访者直言盲道形同虚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高辰辰 

2017年04月18日  07 版


漫画:朱慧卿

  4月10日,一则《60多名残障人士来厦“无障碍”游玩为温暖厦门点赞》的新闻触动了人们的心弦。如今交通已经发展成为了横纵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但在街头巷尾,我们还是很少能见到残障人士的身影。是什么挡住了残障人士出行的脚步?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在公共场所很少见过残障人士,1%的受访者从未见过。73.1%的受访者直言盲道“形同虚设”,多出现“断头”、被占用的情况。55.0%的受访者表示无障碍设施中,无障碍卫生间利用率较高。

  受访者中,生活在北上广深的占31.2%,其他一线城市的占23.5%,二线城市的占29.1%,三四线城市的占15.2%,农村的占0.9%。

73.1%受访者直言当下盲道形同虚设

  23岁的温友(化名)是甘肃省某教育机构职工,患有眼部疾病,左眼已经完全失明,“我左眼因视网膜脱落,没有光感,什么都看不到。右眼视力是4.0,只能看到视力表上最大的那一个”。温友坦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坐公交。“小点儿的公交站,同时停靠的车不会太多,一下子来两三辆时我还能看到是哪路车。但大公交站,一下子来四五辆甚至七八辆,我就比较难辨认”。

  很多次,温友根本不知道他等的车来了没有,“公交车离站的速度很快,我经常被迫改乘出租车”。即便用手机约车,他也只能靠猜颜色、看大概车型来辨认,看不到车牌、车标。“还好可以电话联系”。

  北京某高校博士生陈斌自几年前起,全身肌肉力量逐渐衰减,不能站立,手无法提起重物,平时都是坐轮椅出行。“公交是肯定没办法乘坐的,地铁的无障碍设施虽然更健全,但有的是坏的,而一些专门为不方便的人设置的直梯,有时候也要跟工作人员说明才能打开使用”。他坦言来北京一个学期了还没有坐过地铁,出门都是通过“首汽约车”平台,在网络上约无障碍出租车出行。

  “一些残障人士专用通道,像直梯、坡道等,尤其是盲道的上下阶梯,设计得非常好,都设计成缓坡,而不是直接下来。”北京某高校硕士生李天策说。

  但李天策也经常看见一些无障碍卫生间荒废或是上锁,“也存在穿井盖而过的盲道,如果井盖是打开的就会存在很大隐患”。李天策感觉生活中看到的残障人士大都是在天桥、地铁等地行乞,正常出行的残障人士很少。

  谈到日常不利于残障人士出行的情况,62.6%的受访者指出存在楼梯旁没有无障碍通道、轮椅无法上下的情况。其他还包括:轮椅通行的坡道“山路十八弯”(48.7%),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拒绝导盲犬进入(42.6%),公交车不方便残疾人乘坐(43.8%),无障碍停车位过窄(35.5%),无障碍卫生间被锁死(23.1%)。利用率较高的无障碍设施有:无障碍卫生间(55.0%),盲道(42.5%),无障碍通道(坡道)(40.8%)和残疾人专用停车位(40.0%)等。

  “因为盲道经常被摊贩、车辆占用,在生活中我基本没有见过有盲人在盲道上行走。即便有盲人真的要使用盲道,也会遇到很多障碍。”温友说,如果自己完全失明了,就不会再独自上街了,“街上还是很乱的,安全隐患大。而且一些专用设施的使用也比较麻烦”。

  73.2%的受访者在公共场所很少见过残障人士,1.0%的受访者从未见过,25.8%的受访者表示见过不少。

  对于最常见的“盲道”,73.1%的受访者直言形同虚设,经常出现“断头”、被占用的情况,19.4%的受访者则认为当前已经铺设得很好了。

64.8%受访者建议加强宣传教育保证设施完好

  陈斌希望公交车能够设置升降平台,这样他坐轮椅也能上去。“在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的标识系统也需要改进,很多时候我都找不到无障碍卫生间。至于这些设施的指引标识,希望能为盲人增加盲文,为失聪的人提供字幕。同时,对无障碍设施经常性的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陈斌认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时候,应该要考虑残障人士的心理感受,“例如无障碍电梯等设施一般都建得很隐蔽,这样会让残障人士感觉自己十分特殊”。

  温友希望能限制车辆进站的数量和停靠时间,“如果能比平时多停靠半分钟,腿脚不灵便、视力不好的人就有更多可能上车。比较大的车站可以规划好,分段停靠相应的公交车,同时标好号”。温友曾在西安见到过这样的车站,“但实际操作时,有的公交司机还是乱停车”。

  “我有一个想法不知可不可行。把盲道用矮一点的栅栏围起来,在出入口或是旁边安装小门,盲人用盲杖就可感受到,推开门就能进去。另外,公交车公司能不能在盲人出入的集中地点等,固定安排一辆车搭载盲人,让他们有专属公交。”此外,在服务方面,温友希望可以在公交车站等地方安排义工、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人提供帮助。

  李天策希望能发展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到轮椅等器材上。“我觉得我们的地铁可以划出头车厢和尾车厢为残疾人专用,由专人提供服务帮助残疾人上下车”。

  如何为残障群体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64.8%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宣传教育,保证设施完好、不被强行占用;59.5%的受访者期待市政加大财政投入,完备设施;49.7%的受访者认为要请专业人士设计更便于残疾人出行的设施。其他建议还包括:增加监管手段,明确奖罚措施(46.8%),完善立法,提供法律保障(36.4%)和招募志愿者,提供帮助服务(24.4%)等。


 

◆ 往 期 回 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张坤:在家里拍卫星“大片”

张坤:“街头艺人”大秀,到底谁逗谁玩?

张坤:美联航事件背后,看“对待人的问题”

张坤:在新闻舆论监督面前,请各自重!

张坤:春天不是“读书”日

张坤:问一声“清安”

张坤:“怕老”是个伪命题

张坤:良法容孝子

张坤:心不安,房有关

张坤:新闻不“器”

张坤:中青报“融媒小厨”大情怀

张坤: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

致微友 | 陪伴你一起微笑、共同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