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坤:抬头文明对话的胆识

2017-05-23 张坤 坤哥007


---第 176 期---

2017/05/23

Topic:没有离开“学习”的业务(中篇)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 今 日 之 声

张坤:


75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站在杨家岭当年主席的演讲处,仿佛和那一批著名文学家和作家们,在仔细聆听主席深入阐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旁征博引,既提及外国作家法捷耶夫,又谈到中国作家鲁迅,既对下里巴人,又合阳春白雪,在他的讲话中,用得最多的三个词是:“人民”、“大众”、“群众”。


这是一次学习改造,也是一次文明对话。杨家岭的入口有个大标语:文明是一把尺子,衡量着你我他!


抬头文明对话,来自于低到尘埃里的态度,既要能与最普通的大众对话,还要能与最牛的精英对话,既要能与古今中外对话,还要能与天地自心对话——从所有文明中汲取营养,应时而变,与时俱进,既要有胆气胆魄,还须有学识见识。


“文明对话”体现于开放、包容、进步的“对话文明”中,郑永年教授称其为“学习文明”。联合国将5月21日命名为“世界文明对话日”,要旨亦是如此。


回顾、重温那段火热岁月,正是一段文明进步的经典篇章—— 一批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文艺青年,为人民群众而创作,为时代而创作。有一个细节令人回味:因农民文盲太多,鲁艺的作家、画家们便结合当地最通俗易懂的年画,将文字转化为一看就懂的年画、漫画。作家欧阳山听完毛主席讲话后,就深入到最穷的村子一年多体验创作:要么我坚持过去高高在上欧化的作风,农民看不懂,要么我改变过来,让农民看得懂。我当然选择让农民看得懂。


当时还有一个创作背后易被忽视的细节:大俗大雅的新秧歌、新民歌与《黄河大合唱》同台,无论音乐教育还是文学教育、人才培养,条件虽然十分艰苦,教育体系却是与当时欧美、苏联等国际最先进理念接轨的。


这些都是值得纪念的文明细节。只有充满敬畏地低到尘埃里,和人民一起自觉学习成长,与一切优秀的文明对话,始终坚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才有可能抬头创新创造、为人民服务,才能再次登上新时代的“高原”和“高峰”。


正在进行的“两学一做”等,不仅仅是业务需要的政治学习,也是业务需要的文明学习。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要学习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他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文化的自信,正是取决于“文明对话”和“对话文明”的胆识当中;对于我们新闻人、文化人、文艺人来说,都要在传承和发扬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中学习成长。


刚刚结束的——中青报·中青在线“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全媒体报道中,以《72小时全景直播   跨越时空的对话》贯穿始终,报道虽告一段落,但是“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我们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来说,才刚刚开始。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能自信地策划采访“全球化选题”,与各类文明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吗?


面对这样一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我们能自信地重塑“身边的英雄坐标”,扎根青年、扎根生活,多多写出《刘伟修:小方舱中守护大领空》这样可近可亲的青年榜样吗?


我们除了能与最基层的工人、农民对话,能不能与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领袖和专家对话?我们的很多深度调查报道,能不能经得住历史、事实和专业的检验?


特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加快,学习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更多的将是开放式、动态式、融合式的学习。我们能不能不断创造出既有思想和深度,又能让“手机原住民”的青少年一代“读的懂”、“心灵动”的作品、精品呢?


日前,北大、清华、北理工的高校开放日,也是“公众科学日”,3位年轻记者主动采访,还进行了直播——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而平时的学习,都是一种准备。我们点赞这些年轻记者的努力和追求!


接触过一些大学者专家、大科学家,他们批评时下一些青年记者毫无准备的无厘头采访,自己没搞懂、没核实就敢大胆“点评”,报道充斥难以容忍的常识差错,既是对采访对象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职业的不自重,更是对新闻事业神圣性的一种亵渎。我不久前在《关注真新闻,关注真问题》《在新闻舆论监督面前,各自请珍重!》等文中,都有涉及,都是提醒我们新闻人要有这样一种胆识:不仅有胆气胆魄,还要有学识见识。


我们既要在学习《文明的冲突》中,读出“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对我们的宏大启迪;也要在学习《文明的碎片》中,读出一个在长白山边游边捡拉圾的外国少年,对我们具体而微的心灵触动。


青年需要有价值的好新闻,好新闻更需要青年;学习需要磨练的强业务,强业务更需要学习;文明需要求同存异的对话,对话的生命共同体更需要文明。


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精于业务的“学习观”:既能低到尘埃里,又有抬头与文明对话的胆识,才能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 往 期 回 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张坤:低到尘埃里

张坤:勿以事“微”不作为

张坤:不作为  难善终

张坤:成为一名阅览人生、知行合一的“阅读者”

张坤:舌尖上的中青“报”

张坤:没有被“告别”的历史

张坤:使者相望于道——参加“一带一路”论坛现场随感

张坤:无敬畏,勿新闻

张坤:“愚公”移报

张坤:人是移动的“手机”——写于中青报第46届记者全会之际

张坤:良法容孝子

张坤:心不安,房有关

张坤:新闻不“器”

张坤:中青报“融媒小厨”大情怀

张坤: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

致微友 | 陪伴你一起微笑、共同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